发明名称 改良之保护膜
摘要 在此提供可良好地黏至许多不同表面且可移除而未留下残余物的多层保护膜。此膜由聚烯烃背层与黏着层所组成,该黏着层系由内含树脂的乙烯不饱和酯共聚物层所组成。该膜在最小厚度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与劲度,且其可经由吹膜与浇铸方法、单及共押出成形制作。该膜特别地用于在运输与贮存期间保护汽车,在此亦提供在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之中的树脂母体混合物,以促进多层膜的共押出成形。
申请公布号 TW592953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6.21
申请号 TW091124372 申请日期 2002.10.22
申请人 艾克颂美孚化学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雨果 范德史塔朋;琳达 波奇;肯尼士 路特斯
分类号 B32B27/06 主分类号 B32B27/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内含黏着层与共押出背层的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为聚烯烃,黏着层为包含2至40 wt%的软化点高于40℃的树脂之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其中黏着层系维卡软化点低于90℃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含有2至30 wt%的树脂。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之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维卡软化点在40℃至90℃。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为熔点低于100℃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为熔点范围在65℃至100℃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系由吹模共押出成形所制作的膜。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系由浇铸共押出成形所制作。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系源自熔融指数在0.1至10之聚合物。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系源自熔融指数在2至12的聚合物。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系源自密度在0.915至0.964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系源自由二茂金属催化聚合所制作的聚合物。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包含乙烯-C3-C10烯烃共聚物。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系源自乙烯与不饱和酯之共聚物。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之多层保护膜,其中乙烯与不饱和酯之共聚物为乙烯与乙酸乙烯酯之共聚物。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之多层保护膜,其中乙烯与乙酸乙烯酯之共聚物中含有2至30 wt%乙酸乙烯酯。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整体厚度低于60m。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断裂抗张强度大于15 mPa。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模数大于120 mPa。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黏着层的厚度在5至30m。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背层或各层之厚度在10至50m。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多层保护膜,其中树脂至少包含局部氢化的内含芳香族的环戊二烯树脂。22.一种母体混合物,其中包含20至70 wt%的软化点高于40℃的树脂,及80至30 wt%的维卡软化点低于90℃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树脂的软化点在80℃至130℃。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维卡软化点范围在50℃至90℃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熔点低于100℃。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熔点范围在65℃至100℃。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为乙烯与不饱和酯之共聚物。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不饱和酯为乙酸乙烯酯。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树脂为内含芳香族的环戊二烯树脂。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树脂为C9芳香族树脂。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树脂至少经局部氢化。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母体混合物,其中树脂至少经局部氢化。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或23项之母体混合物,其系用于制作保护膜。34.一种用以制作多层膜之方法,其中包含共押出一背层与黏着层,其中背层包含聚烯烃,黏着层为包含2至40 wt%的软化点高于40℃的树脂的共聚物之乙烯聚合物,其中黏着层得自于高剪力条件之下掺合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与树脂以形成内含20至70 wt%树脂的浓缩物,且接着将此浓缩物与黏着层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作掺合,且将此生成的掺合物与背层作共押出以形成多层膜。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方法,其中将浓缩物与乙烯聚合物及共聚物作掺合而使黏着层含有2至30 wt%的树脂。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黏着层之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维卡软化点在40℃至90℃。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黏着层为熔点低于100℃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背层系源自熔融指数在0.1至10之聚合物。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背层系源自密度在0.915至0.964的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背层系源自由二成金属催化聚合所制作的聚合物。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黏着层包含乙烯-C3-C10烯烃共聚物。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背层系源自乙烯与不饱和酯之共聚物。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之方法,其中乙烯与不饱和酯之共聚物为乙烯与乙酸乙烯酯之共聚物。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树脂至少包含局部氢化的内含芳香族的环戊二烯树脂。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方法,其中的中间层系介于黏着层与背层之间作共押出。图式简单说明:图1示薄膜在汽车上漆的引擎盖/引擎盖表面之性能。图2示薄膜在汽车上漆的引擎盖/引擎盖表面之性能。图3示于引擎盖上去除薄膜后,汽车上未见到残余物。图4示薄膜在汽车上漆的保险杠/挡泥板表面之性能。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