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微细气泡产生器及具备此种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
摘要 提供一种生产性优越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目的系水槽或游泳池、河川、湖沼、水坝等之水中,或者养殖池与沿岸之养殖场或者新鲜鱼运搬车之水(海水)中,或于化学工厂的气液反应槽之液中,可多量地产生微细的气泡,提供可用来防止反应物或污物堵塞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可多量且有效率的产生微细的气泡。
申请公布号 TW592795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6.21
申请号 TW090119121 申请日期 2001.08.06
申请人 池田好明;藤里哲彦 发明人 藤里良策
分类号 B01F3/04 主分类号 B01F3/0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何金涂 台北市大安区敦化南路二段七十七号八楼;何秋远 台北市大安区敦化南路二段七十七号八楼
主权项 1.一种微细气泡产生器,具备有:器体,具有形成为大致旋转对称且朝旋转对称轴之一方或双方缩径的中空部;气体导入孔,以切线方向开口于该器体之周壁部;以及气液喷出孔,设置在该中空部之旋转对称轴之方向。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系该气液喷出孔分别设于该旋转对称轴之左右两端侧。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气液喷出孔具备有扩大直径于喷出方向的倾斜部,其倾斜角度设定为规定范围。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气液喷出孔具备有扩大直径于喷出方向的倾斜部,其倾斜角度设定为规定范围。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盖部,以具有间隔配设在该气液喷出孔之前方;以及固定帽盖部,延伸设置于该盖部的延伸设置部固定于该器体之外周壁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盖部,以具有间隔配设在该气液喷出孔之前方;以及固定帽盖部,延伸设置于该盖部的延伸设置部而固定于该器体之外周壁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盖部,以具有间隔配设在该气液喷出孔之前方;以及固定帽盖部,延伸设置于该盖部的延伸设置部而固定于该器体之外周壁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盖部,以具有间隔配设在该气液喷出孔之前方;以及固定帽盖部,延伸设置于该盖部的延伸设置部而固定于该器体之外周壁者。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基端侧配设于该器体之外周壁,另一端侧具备有支撑该固定帽盖部的帽盖支撑部。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基端侧配设于该器体之外周壁,另一端侧具备有支撑该固定帽盖部的帽盖支撑部。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基端侧配设于该器体之外周壁,另一端侧具备有支撑该固定帽盖部的帽盖支撑部。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基端侧配设于该器体之外周壁,另一端侧具备有支撑该固定帽盖部的帽盖支撑部。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帽盖部支撑部及/或该固定帽盖部以合成树脂或橡胶等之可挠性材料形成。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帽盖部支撑部及/或该固定帽盖部以合成树脂或橡胶等之可挠性材料形成。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帽盖部支撑部及/或该固定帽盖部以合成树脂或橡胶等之可挠性材料形成。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帽盖部支撑部及/或该固定帽盖部以合成树脂或橡胶等之可挠性材料形成。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至16项中任一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固定帽盖部,具备有隆起于该气液喷出孔之相对面形成的隆起部。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至8项中任一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配设于该器体之外周壁的框状框架,及在该框状框架及气液喷出孔之间移动自如地松嵌合所保持,形成球形状或蛋形状等的帽盖部。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16项中任一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配设于该器体之后壁的槽柜部;穿通该槽柜部及器体间之壁部所形成的槽柜部气体自吸孔;以及设放该槽柜部的槽柜部气体导入管。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配设于该器体之后壁的槽柜部;穿通该槽柜部及器体间之壁部所形成的槽柜部气体自吸孔;以及设放该槽柜部的槽柜部气体导入管。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配设于该器体之后壁的槽柜部;穿通该槽柜部及器体间之壁部所形成的槽柜部气体自吸孔;以及设放该槽柜部的槽柜部气体导入管。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16项中任一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有设于向该气液喷出孔之方向而配设在该中空部内的内部喷嘴部;连接于该内部喷嘴部之后部侧的内部中空部;以及开口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切线方向所设二次液体导入管。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有设于向该气液喷出孔之方向而配设在该中空部的内部喷嘴部;连接于该内部喷嘴部之后部侧的内部中空部;以及开口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切线方向所设二次液体导入管。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备有设于向该气液喷出孔之方向而配设在该中空部的内部喷嘴部;连接于该内部喷嘴部之后部侧的内部中空部;以及开口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切线方向所设二次液体导入管。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该内部喷嘴部,及该内部中空部,及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的旋转流产生部系以巢状多段地设置在该中空部。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该内部喷嘴部,及该内部中空部,及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的旋转流产生部系以巢状多段地设置在该中空部。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具有该内部喷嘴部,及该内部中空部,及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的旋转流产生部系以巢状多段地设置在该中空部。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该二次液体导入管,系与该内部喷嘴部后部侧之气液导入孔开口于同方向或反方向之切线方向连接者。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其中配置于该内部中空部之后壁或最后尾的该旋转流产生部之内部中空部之后壁,配置有内部喷嘴部气体自吸孔者。46.一种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系具有: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45项中任一项之微细气泡产生器;泵,用来供应气体混合液于该微细气泡产生器;气液吸入管,其下游侧连接于该泵之吸入口;以及气液吐出管,上游侧连接于该泵之吐出口而下游侧连接于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该气液导入孔。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有穿设于该气液吸入管之规定部的吸入管部气体自吸孔。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一端连接于该吸入管部气体自吸孔,另一端具备与在空气中开口或与反应气体容器连通的气体导入管。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配设于该气体导入管之规定部,具备有用来调整该气体导入管之开口面积的气体流量调整阀。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配设于该气体导入管之规定部的空气泵。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配设于该气体导入管之规定部的空气泵。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6至51项中任一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泵为全体浸渍于液中所用的液中泵。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液中泵具有:形成叶片轮状的动叶轮;内装该动叶轮的吸入室;连接于该吸入室之周壁切线方向的该气液吐出管;开口在相对于该动叶轮之旋转轴部用来吸引周围之液体的吸入口;在该吸入口之近旁配置其基端开口部的气体导入管;以及内装旋转该动叶轮的马达之马达室。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液中泵具备有:在该吸入口开口端部配置而连接该气体导入管的负压部;以及一端侧连接于该气液吐出管之规定部,其另一端侧连接于该负压部的分岐管。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或51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空气泵之动叶轮,为连动该泵或该液中泵之旋转轴所配设者。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空气泵之动叶轮,为连动该泵或该液中泵之旋转轴所配设者。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空气泵之动叶轮,为连动该泵或该液中泵之旋转轴所配设者。5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该空气泵之动叶轮,为连动该泵或该液中泵之旋转轴所配设者。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6至51项中任一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5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6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6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8项之具备微细气泡产生器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其中具备有复数该微细气泡产生器,该气液吐出管为连接于各个之该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气液导入孔者。图式简单说明:第1(a)图系实施形态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要部斜视图。第1(b)图系实施形态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要部正视图第1(c)图系实施形态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要部侧视图。第2图表示微细气泡产生器内部之流体状态的要部正视状态图。第3(a)图系实施形态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3(b)图系实施形态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3(c)图系实施形态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4(a)图系实施形态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4(b)图系实施形态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4(c)图系实施形态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5(a)图系实施形态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5(b)图系实施形态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5(c)图系实施形态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6(a)图系实施形态5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6(b)图系实施形态5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6(c)图系实施形态5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7图系实施形态6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使用状态图。第8图系实施形态7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使用状态图。第9图系实施形态7之液中泵之内部构成图。第10图系实施形态8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使用状态图。第11图系实施形态8之液中泵及空气泵之内部构成图。第12(a)图系表示实施形态9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微细气泡产生器连接部的要部平视图。第12(b)图系表示实施形态9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微细气泡产生器连接部的要部侧视图。第13图系实施形态10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剖面图。第14(a)图系实施形态1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14(b)图系实施形态1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14(c)图系实施形态1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15图系表示实施形态11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流体状态要部侧视状态图。第16(a)图系实施形态1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16(b)图系实施形态1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16(c)图系实施形态1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17图系表示实施形态1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流体状态要部正视状态图。第18(a)图系实施形态1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18(b)图系实施形态1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正视图。第18(c)图系实施形态1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图。第19图系表示实施形态1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流体状态要部正视状态图。第20(a)图系实施形态1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斜视图。第20(b)图系实施形态1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背视图。第21图系实施形态15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构成图。第22图表示实施形态14,15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内部之流体状态要部侧视剖面图。第23(a)图系实施形态16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斜视图。第23(b)图系实施形态16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背视图。第24图系实施形态17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构成图。第25(a)图系实施形态18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斜视图。第25(b)图系实施形态18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背视图。第26图系实施形态19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构成图。第27图表示实施形态18,19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内部之流体状态要部侧视剖面图。第28(a)图系实施形态20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斜视图。第28(b)图系实施形态20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背视图。第29图系实施形态21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构成图。第30(a)图系实施形态2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斜视图。第30(b)图系实施形态22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背视图。第31图系实施形态23之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之构成图。第32图表示实施形态22,23之微细气泡产生器内部之流体状态要部侧视剖面图。第33(a)图系实施形态2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斜视图。第33(b)图系其要部侧视剖面图。第34图系实施形态24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使用状态说明图。第35图系实施形态25之微细气泡产生器之要部侧视剖面图。第36图系说明实施形态25之槽部气体自吸管及气体轴之重叠的要部背面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