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安装结构、以及其安装方法
摘要 于沿前车窗W之车窗接触部21及沿车顶R之车顶接触部22所一体形成之一体型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drip molding)中,与前车窗W或车顶R相接触之缘部采用由外侧缘部25与内侧缘部26所组成之二重结构,并且内侧缘部25,于车顶接触部22之位置,被设置在车顶R与侧板3之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28内,由此被推挤至车窗接触部21后端之雨水通过两个接触部25、26之间的空间S流进凹槽28、从而切实地防止雨水越过车窗接触部之后端而流向侧面车窗。伍、(一)、本案代表图为:第3图(二)、本案代表图之元件代表符号简单说明:3~侧板; 22~车顶接触部;23~芯材; 24~覆盖材料;25~外侧缘部; 26~内侧缘部;28~凹槽; 230~覆盖材料;251~外侧缘部;27~第2缘部(相当于以往之缘部)。
申请公布号 TW590912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6.11
申请号 TW092112273 申请日期 2003.05.06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片山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香川卫;佐濑博幸;田村哲持
分类号 B60J10/00 主分类号 B60J10/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澄文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二七九号三楼
主权项 1.一种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包括: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之侧板和前车窗;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之连接部分;上述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其特征在于:在该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之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中,上述内侧缘部之突出量,在车窗接触部位置较大,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较小。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中,在外侧缘部之外表面与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一端部外表面之间设置阶梯部,使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安装之后形成排雨水槽。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还包括:第二缘部,设置于上述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宽度方向,相对于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一侧之另一侧,该第二缘部从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外表面向外横向延伸一定距离。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中,上述内侧缘部,从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下表面按斜下方向延伸,且上述外侧缘部,从车用防水机构之下表面垂直向下延伸。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中,上述内侧缘部从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下表面向下延伸之突起量大于上述外侧缘部之向下突起量。7.一种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安装结构,用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相对于车体一侧之安装部位,于前后方向之复数个位置,且至少在两处位置之安装方向不同之状态下,可自由拆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中,上述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在前后方向之端部和连接于该端部之部分的安装方向不相一致之状态下,被安装于车体一侧之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安装位置。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之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之连接部分;其中,上述车窗接触部和车顶接触部,在两者相互连接之部位,按照不同之安装方向被安装在上述连接部分上。10.一种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安装结构,用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之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之连接部分;其中,上述车窗接触部,其前端部由车体内侧向外,其他部分由上至下分别予以组装,然后被安装在侧板与前车窗之连接部分;上述车顶接触部,其后端部由前至后,其他部分由车体内侧向外分别予以组装,然后被安装在侧板与车顶之连接部分。11.一种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的安装方法,用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其中上述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包括安装于车体之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之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汽车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按照以下顺序以及要领拆装可能地予以安装:(1)组装上述车顶接触部之后端部;(2)按不同于上述后端部之方向,组装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之其它部分;(3)按不同于上述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之其它部分的方向,组装上述车窗接触部中除前端部以外之其它部分;以及(4)按不同于上述除前端部以外之其它部分的方向,安装车窗接触部之前端部。图式简单说明:图1系本发明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第1实施形态之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图2系上述车窗接触部后端剖面图。图3系本发明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第1实施形态之车顶接触部的剖面图。图4系图1中IV-IV线剖面图。图5系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第1实施形态变形例之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图6系本发明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第2实施形态被安装于车辆上部时之概略立体图。图7系图6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车顶接触部后端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图8系图7中VIII-VIII线剖面图。图9系图6中车顶接触部后端以外之其它安装部位的放大剖面图。图10系图6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车窗接触部后端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图11系说明以往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车辆上部概略立体图。图12系图11中XII-XII线放大剖面图。图13系图11中XIII-XIII线放大剖面图。图14系图11中XIV-XIV线放大剖面图。图15系说明以往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安装结构的车辆上部概略立体图。图16系图6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车窗接触部前端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图17系图6中车窗接触部前端以外之其它安装部位的放大剖面图。图18系图6侧窗防雨滴斜漏组件之车顶接触部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