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壳体结构
摘要 一种电脑用之壳体结构(B),可于同一位置上收容两台软碟机(E1/E1)(或硬碟机(E1))或一光碟机(E3),该壳体结构(1)主要包括一本体(1)及一调整元件(2),其中,该调整元件(2)系可于一第一状态(I-I)与一第二状态(II-II)之间进行切换。当该调整元件(2)位于该第一状态(I-I)时,该两台软碟机(E1/E1)系可设置于该本体(1)与该调整元件(2)之间,当该调整元件(2)于该第二状态(II-II)时,该光碟机(E3)系可设置于该本体(1)与该调整元件(2)之间。伍、(一)、本案代表图为:第 4B 图(二)、本案代表图之元件代表符号简单说明:1~本体11~第一接合部12~第二接合部2~调整元件200~开口21~主板210~弹性构件211~第一导块212~第二导块22、23~翼板220、230~定位孔3~定位元件B~壳体结构
申请公布号 TW582572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4.01
申请号 TW092203851 申请日期 2003.03.13
申请人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建安;郑胜雄
分类号 G06F1/16;H05K5/00 主分类号 G06F1/1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澄文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二七九号三楼;颜锦顺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二七九号三楼
主权项 1.一种壳体结构,用以收容至少一第一装置、至少 一第二装置,该壳体结构包括: 一本体;以及 一调整元件,设置于该本体之内,可于一第一状态 与一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该调整元件位于该 第一状态时,该第一装置系可设置于该本体与该调 整元件之间,当该调整元件于该第二状态时,该第 二装置系可设置于该本体与该调整元件之间。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调 整元件于实质上系为一U型断面构件。3.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本体更包括 有至少一第一接合部,当该调整元件位于该第一状 态时,该第一装置系可设置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调 整元件之间。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壳体 结构,其中,该本体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接合部,当 该调整元件于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二装置系可设置 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调整元件之间。5.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本体更包括 有至少一第二接合部,该调整元件系以可分离方式 设置于该第二接合部之上。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 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装置于尺寸上系 不同于该第二装置。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 之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装置系为一软碟机。8.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二 装置系为一光碟机。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 之壳体结构更可设置有一第三装置,当该调整元件 位于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三装置系可设置于该本体 与该调整元件之间。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 之壳体结构,其中,该三装置系为一硬碟机。11.一 种壳体结构,用以收容至少一第一装置、至少一第 二装置,该壳体结构包括: 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部;以及 一调整元件,以可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之间 切换方式设置于该本体之上,当该调整元件位于该 第一状态时,该第一装置系可设置于该第一接合部 与该调整元件之间,当该调整元件于该第二状态时 ,该第二装置系可设置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调整元 件之间。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结 构,其中,该调整元件于实质上系为一U型断面构件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 该本体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二接合部,该调整元件系 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接合部之上。14.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装 置于尺寸上系不同于该第二装置。15.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装置系为 一软碟机。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 结构,其中,该第二装置系为一光碟机。17.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壳体结构更可设置有一第 三装置,当该调整元件位于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三 装置系可设置于该本体与该调整元件之间。18.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壳体结构,其中,该三装 置系为一硬碟机。图式简单说明: 第1A图系表示依据本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出之壳 体结构(B)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第1B图系表示第1A图中之该壳体结构(B)于另一组合 状态下之外部结构立体图; 第1C图系表示第1A图中之该壳体结构(B)于又一组合 状态下之外部结构立体图; 第2A图系表示将第1A图中之该外盖(C)移除后之该壳 体结构(B)的内部结构立体图,该壳体结构B包括有 一本体(1)与一调整元件(2),两第一装置(E1)系藉由 该调整元件(2)而设置于该本体(1)之上; 第2B图系表示将第1B图中之该外盖(C)移除后之壳体 结构(B)的内部结构立体图,一第二装置(E2)系藉由 该调整元件(2)而设置于该本体(1)之上; 第2C图系表示将第1C图中之该外盖(C)移除后之壳体 结构(B)的内部结构立体图,一第三装置E3系藉由该 调整元件(2)而设置于该本体(1)之上; 第3A图系表示第2A图中之该调整元件(2)之立体图; 第3B图系表示根据第3A图中之该调整元件(2)于另一 观察角度下之立体图; 第4A图系表示将第2A图中之该调整元件(2)分离于该 本体(1)之立体图,此时该两第一装置(E1)系已完全 自该本体(1)之上移除; 第4B图系表示将第2A图中之该调整元件(2)分离于该 本体(1)之立体图,此时该第二装置(E2)系完全自该 本体(1)之上移除; 第5A图系表示将第2A图中之第一装置(E1/E1)移分离 之立体图;以及 第5B图系表示将第2B图中之第二装置(E2)移除后之 立体图。
地址 台北县汐止市新台五路一段八十八号二十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