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
摘要 一种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其系以多数于轮缘上设有多段凸轮面之落片控制转轮,承接于呈多片堆叠状之碟片堆的最下方,令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于启动旋转后,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上之各段凸轮面,可先错移该呈叠置状碟片堆之最底层碟片及次底层碟片,并同时稳定支撑该次底层碟片与该最底层碟片的其中一侧,而使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先行下落一距离,与该次底层碟片分离,随后,令各落片控制转轮再使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下落相同之距离,并稳定地支撑该侧之次底层碟片,且使该最底层碟片呈一水平状态,并完全与该次底层碟片分离,最后令各该落片控制转轮撤除对该最底层碟片之支撑,使该最底层碟片可自由的下落,为一如烧录机之承接盘所承接者。
申请公布号 TW566657 申请公布日期 2003.12.11
申请号 TW091217128 申请日期 2002.10.25
申请人 前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明勋;陈铭山
分类号 G11B7/00 主分类号 G11B7/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系含有多数于轮缘上设有多段凸轮面之落片控制转轮,承接于呈多片堆叠状之碟片堆的最下方;令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于启动旋转后,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上之各段凸轮面,系错移该呈叠置状碟片堆之最底层碟片及次底层碟片,并同时稳定支撑该次底层碟片与该最底层碟片的其中一侧,而使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先行下落一距离,与该次底层碟片分离;令各落片控制转轮再联动地使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下落,并稳定地支撑该侧之次底层碟片,且使该最底层碟片呈一水平状态,并完全与该次底层碟片分离;如是令各该落片控制转轮撤除对该最底层碟片之支撑,使该最底层碟片可自由的下落,并恢复至起始状态者。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其中令该最底层碟片之第一侧向下掉落时,该侧之碟片盘缘系为该侧之各落片控制转轮之一凸轮面之盘所支撑;而当该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掉落时,该侧之碟片盘缘系跨置于该侧落片控制转轮之一凸轮面之盘面上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其中令该最底层碟片之一侧掉落时,该侧碟片盘缘即不再为该侧任一落片控制转轮之支撑,以于该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掉落时,该最底层碟片即可直接掉落于一预定位置上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其中各该落片控制转轮,系为一马达驱动变速齿轮机构,再透过含齿时序皮带驱动旋转者。5.一种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系包含:一堆叠座,系将欲供片之多数片碟片堆以水平方向或大略水平方向上、下堆叠,该堆叠座具有落下口,使碟片堆可自该落下口落下者;多数只落片控制转轮,为一马达驱动旋转,该等落片控制转轮系分别位于碟片堆周围的圆形轨迹之任意相异位置,且其中任一落片控制转轮与相邻的落片控制转轮之间相隔角度系小于或等于180度者;其中于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之轮面上设置多段之凸轮面,令第一凸轮面于装置起始状态时,系支撑于该呈堆叠状碟片堆之最底层碟片的底缘,而当位于该碟片堆第一侧之落片控制转轮旋转地使其第二凸轮面顶推该碟片堆之最底层碟片之一侧时,系使该最底层碟片之另一侧移置于该侧落片控制转轮之一容置穴中,此时该最底层碟片之第一侧系可微量地掉落位于第一侧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三凸轮面之盘面上,当位于碟片第二侧之落片控制转轮的第四凸轮面顶推位于该碟片堆最底层碟片第二侧时,该第四凸轮面之盘面系支撑于该次底层碟片之底缘,并使该侧之最底层碟片微量地掉落位于该侧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五凸轮面之盘面上,而使该最底层碟片呈一水平状态,而后令各该落片控制转轮旋转地使一缺口同时对正该最底层碟片之外缘,使该最底层碟片可自由落下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其中该第三凸轮面及第五凸轮面系予免设,使所掉落之碟片直接对应各落片控制转轮之缺口,以直接落于预定之位置上者。7.一种直接落下式碟片供片装置,系包含:一堆叠座,系将欲供片之多数片碟片堆以水平方向或大略水平方向上、下堆叠,该堆叠座具有落下口,使碟片堆可自该落下口落下者;多数只落片控制转轮,为一马达驱动旋转,该等落片控制转轮系分别位于碟片堆周围的圆形轨迹之任意相异位置,且其中任一落片控制转轮与相邻的落片控制转轮之间相隔角度系小于或等于180度,上述复数只落片控制转轮之中,其中至少一只落片控制转轮,系位于碟片之其中一侧,并被定义为落片控制转轮,而至少一只落片控制转轮,系位于碟片之另外一侧,并被定义为落片控制转轮,上述每一落片控制转轮系含有一基圆部,于该基圆部之轮缘上系形成多段之凸轮面,而此多段之凸轮面系含有:第一托持区、第二托持区、第三托持区、落片区、第一偏移区、插介托持区,及第二偏移区者;其中该基圆部具有基本直径的圆柱面,而第一托持区,系径向地突出于基圆部,以便托住位在最底部的最底层碟片,以挡阻位在最底部的最底层碟片及堆叠在该最底层碟片上方之其它碟片堆落下;该第二托持区,系径向地突出于基圆部,该第二托持区之首端系接续在第一托持区之末端,并比第一托持区低落而形成落阶,第二托持区系托住位在最底部的最底层碟片,使位在最底部的最底层碟片及堆压在该最底层碟片上方之其它碟片堆不致自由落下者;该第三托持区;系径向地突出于基圆部,该第三托持区之首端系接续在第二托持区之末端,并比第二托持区低落而形成落阶,使进入第三托持区且系位在最底部的最底层碟片,不致从堆叠座之落下口落下,第三托持区之末端系与第二托持区之首端上、下局部地且隔离地重叠,并相隔大于或等于一张而小于两张碟片的厚度,以便供最底层碟片通过其间者;该落片区,系与基圆部等径,落片区并接续在第三托持区之末端,使最底层碟片从此落下者;该第一偏移区,系径向地突出于基圆部,并设于第二托持区末端的上方,且与第二托持区之末端之间上、下相隔大于或等于一张而小于两张碟片的厚度,以便供最底层碟片通过其间,该第一偏移区系将毗叠在最底层碟片上面的次底层碟片,往相反于第一碟面方向推移,使其相对于最底层碟片错置,并使互相错置之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上、下分离者;该插介托持区,系接续在第一偏移区的末端,该插介托持区具有:一插介托持部,系突出于基圆部,并位于第三托持区的上方,并与第三托持区全部且隔离地重叠,并相隔大于或等于一张而小于两张碟片的厚度,以便供最底层碟片通过其间者;以及一凹纳部,系凹入于基圆部,并邻接于插介托持部的上面,以便接纳被位在相对位置之另外落片控制转轮偏移之次底层碟片的边缘进入其中,并使插介托持部插置于次底层碟片与最底层碟片之间,俾支撑、托持住该次底层碟片,以便进一步引导被位在相对位置之另外落片控制转轮偏移之次底层碟片进入第一托持区者;该第二偏移区,系径向地突出于基圆部,并设于第一托持区首端的上方,俾将毗叠在最底层碟片上面的次底层碟片,往相反于第一碟面方向推移,使其相对于最底层碟片错置,并使互相错置之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上、下分离者;令上述落片控制转轮系按照下列操作时序同时与碟片之边缘接触:第一时序:最底层碟片之不同部位的边缘,同时分别与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一托持区,及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一托持区接触;第二时序:最底层碟片之其中局部部位的边缘落入第二托持区,次底层碟片之相同部位亦随着最底层碟片之其中局部部位的边缘而陷落;第三时序:最底层碟片之其中局部部位的边缘落入第三托持区,次底层碟片之相同部位的边缘则受到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一偏移区之推移而突出于最底层碟片的其中一边,形成暂时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并向落片控制转轮之凹纳部伸入,且受到落片控制转轮之插介托持部的托持,同时最底层碟片因进入第三托持区而向下沉陷,该最底层碟片的其中一边局部地与次底层碟片之暂时第一突出部分离,以利插介托持部插介于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之间,完成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的其中一边的分离动作,并托持住次底层碟片其中一边;第四时序:最底层碟片其中一边的边缘继续在第三托持区之托持,次底层碟片之相同部位的边缘则受到落片控制转轮之第一偏移区之推移而突出于最底层碟片的另外一边,形成暂时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并向落片控制转轮之凹纳部伸入,且受到落片控制转轮之插介托持部的托持,同时最底层碟片因进入第三托持区而向下沉陷,该最底层碟片的另外一边局部地与次底层碟片之暂时第二突出部分离,以利插介托持部插置于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之间,完成最底层碟片与次底层碟片的另外一边的分离动作,并托持住次底层碟片另外一边;第五时序:最底层碟片之边缘均进入落片控制转轮及落片控制转轮之落片区,而从堆叠座之落下口落下,而次底层碟片则进入第一托持区并受该第一托持区之托持。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本创作所揭示落片方法之第一步骤示意图。第二图:系本创作所揭示落片方法之第二步骤示意图。第三图:系本创作所揭示落片方法之第三步骤示意图。第四图:系本创作所揭示落片方法之第四步骤示意图。第五图: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第一步骤示意图。第六图: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第二步骤示意图。第七图: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第三步骤示意图。第八图: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第四步骤示意图。第九图:系应用本创作落片装置之烧录机的可取外观示意图。第十图:系本创作落片装置之各该落片控制转轮与碟片之关系示意图。第十一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一角度]。第十二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二角度]。第十三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三角度]。第十四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四角度]。第十五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一角度]。第十六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二角度]。第十七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三角度]。第十八图:系本创作落片控制转轮的立体图[显示第四角度]。
地址 台北县汐止市新台五路一段七十九号十楼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