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
摘要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三机一体共构之动力系统,其中包括永磁式马达、马达驱动电路、减速游星齿轮模组,系于马达本体一端面延伸、装置一驱动控制电路盒,另一端面延伸、装置一齿轮外壳内藏一减速游星齿轮模组,其中马达定子部之一端面设置一电路板并供定子部之信号经由设置于该电路板之信号导针绝缘贯穿至驱动控制电路盒,并传递信号到电路盒内之驱动控制电路,因此马达和驱动控制电路结合成一体;另者马达定子部之另一端面设置一转子轴承下座,转子部之轴芯并应穿套出下座,轴芯之尾端设置一太阳齿轮并对应减速齿轮模组之游星齿轮而互相吃合减速运转,转子轴承下座之外端面并应独立建构一减速齿轮座,减速游星齿轮模组并应内置该座内部,减速游星齿轮座、马达本体、驱动控制电路盒三者以及驱动控制电路和动力传递机构因此共构成一体者。
申请公布号 TW565980 申请公布日期 2003.12.11
申请号 TW091110463 申请日期 2002.05.17
申请人 许俊甫 发明人 许俊甫
分类号 H02K1/06 主分类号 H02K1/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包含有:马达本体机构,系包括有定子部、激磁线圈连接板、转子部、马达上盖、转子下轴承座,其中激磁线圈连接板系装置于定子部激磁线圈之上端面,定子部的进、出信号端头和连接板之信号导针导通,导针应绝缘贯穿马达上盖之端面的贯穿孔,定子部之下端面设置一转子下轴承座,马达上盖内端亦设置一转子上轴承座,上、下轴承座同心夹持、支撑转子部之轴芯运转;驱动控制机构,系包括有驱动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盒,其中驱动控制盒设置于马达上盖之外端面,控制盒内置驱动控制电路于其中,上述绝缘贯穿马达上盖之导针传递定子部信号到驱动控制电路并令驱动控制电路可直接驱动马达运转;动力传递机构,系包括有减速游星齿轮模组、齿轮模组座,其中上述转子部轴芯系凸出于上述转子下轴承座之外端面,轴芯凸出部尾端设置一太阳齿轮,太阳齿轮和复数个游星齿轮等角度互相吃合,复数个游星齿轮再和外缘之内齿轮等角度互相吃合,复数个游星齿轮亦以等角度同心定位装置于一输出部端板系动力传递机构最终扭力输出端,端板中心应设有一扭力输出镶接孔端,太阳齿轮、游星齿轮、内齿轮三者各自等角度相互对应吃合减速旋转及放大马达扭力,整组减速游星齿轮模组应收纳内置于齿轮模组座之凹陷同心定位孔内,齿轮模组座并和马达本体、转子下轴承座对应镶接合锁定。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扭力输出镶接孔端,系包含紧迫装置之单向旋转轴承,单向旋转轴承内径供最终之动力输出端,单向轴承仅供马达单一方向运转之动力转递输出,马达另一方向运转则单向轴承内径将处于空转以及不作马达运转动力输出之传递。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扭力输出镶接孔端,系不局限任何几何形状之结构成型并供最终之动力输出端。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扭力输出镶接孔端,系以圆孔或几何形状之结构成型,另对应该圆孔或几何形状之结构成形一镶接轴芯,两者互为套接并令镶接轴芯为最终之动力输出端。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转子部轴芯尾端之太阳齿轮系由轴芯尾端直接一体成型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转子部轴芯尾端之太阳齿轮,系独立个体加工成形者,成形后之太阳齿轮再以紧迫套接的方式定位于转子部轴芯尾端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减速齿轮模组系包含一定位轴承,输出部端板定位座供定位轴承内径穿套,定位轴承外径对应穿套于齿轮模组座内凹之定位轴承座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齿轮模组座之外侧端提供一凸圆同心定位座,系提供外部承受本动力系统者之同心对位镶接端。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驱动控制电路系指功率驱动电路并令功率驱动电路可直接驱动马达运转者。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三机共构之永磁式马达动力系统,其中驱动控制电路系指功率驱动电路以及马达运转控制电路,马达运转控制电路系指令输出者,功率驱动电路依据该指令而驱动马达运转者。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其中减速齿轮模组之扭力输出部端板(416)包含单向轴承(419)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第二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其中减速齿轮模组之扭力输出部端板(416)含有几何形状之输出镶接孔端(417)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第三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其中减速齿轮模组之扭力输出部端板(416)包含镶接轴芯(418)之立体组合示意图第四图:本发明马达本体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第五图:本发明马达本体和驱动控制机构、动力传递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第六图A~B:本发明马达本体、驱动控制机构组合后和动力传递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第七图A~C:本发明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之三机共构动力系统的立体侧视图第八图:美国专利(US 6,104,112)案之图示说明
地址 台北县五股乡五股工业区五权六路十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