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导线之连接装置
摘要 一种「导线之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线、一连接公座、一公座端子组、一第二导线、一连接母座、及一母座端子组等;其中,该第一、二导线,可藉由固定螺栓各别锁固于连接公座与连接母座上;且该连接母座之凹槽内,可置入一密封环;当连接公座与连接母座结合时,凹槽内之密封环即可受到连接公座之凸柱抵压,而形成一道密封结构;藉此,使整体结构简化,并提升其品质及实用性。
申请公布号 TW550857 申请公布日期 2003.09.01
申请号 TW091113691 申请日期 2002.06.21
申请人 林原 发明人 林原
分类号 H01R11/32 主分类号 H01R11/3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廖大专 台北市中正区新生南路一段一六○巷二十七号四楼
主权项 1.一种「导线之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线10.一连接公座20.一公座端子组30.一第二导线40.一连接母座50.及一母座端子组60等构成;其中:该第一导线1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11,1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1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公座20,系由第一壳体21及第一密封环22所组成,第一壳体2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2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26,第一壳体21之前端具有一凸柱23,且凸柱23上设有一环形沟槽25以套固第一密封环22,凸柱23内部并设有两凹孔27及穿设孔270,两凹孔27间所形成之肋部28并设有固定孔280;该公座端子组30,系由公座端子31及第一固定螺栓32所组成之一端子对,并分别置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公座端子31可为U字形金属元件,中央部具有一冲孔33,且两翼端设有弹片35,第一固定螺栓32穿过冲孔33后,经第一壳体21内之穿设孔270,可由螺合于第一导线10之外层固定体13,并与主线11,12相衔接,而将第一导线10固定于第一壳体21之容置空间26内并同时固定公座端子31于凹孔27内;该第二导线4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41,4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4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母座50,系由第二壳体51及第二密封环52所组成,第二壳体5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5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56,第二壳体51之前端内部形成一凹槽53,凹槽53之轴向壁面57上具有一对穿设孔570,且凹槽53与轴向壁面57之衔接处设有一环形沟槽55,以置入第二密封环52,第二壳体51并延伸有一扣环58,且扣环58尾端具有一固定柱580,第二壳体51并于两侧面适当位置处,设有可供固定柱580插入扣固之两固定孔510;该母座端子组60,系由第二固定螺栓61所组成之一端子对,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可形成一较长之延伸接触段,以作为母座端子,第二固定螺栓61可经第二壳体51内之穿设孔570,而螺合于第二导线40之外层固定体43,并与主线41,42相衔接,而将第二导线40固定于第二壳体51之容置空间56内;当连接公座20与连接母座50相结合时,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可插设于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内,且两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恰可分别穿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并受到公座端子31之弹片35所夹持;同时,第二密封环52在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抵压下,可形成第一道密封结构,且第一密封环22亦在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壁面抵压下,而形成第二道密封结构,并由固定柱580插设于第二壳体51之两固定孔510及第一壳体21之固定孔280中;藉此,以构成一「导线之连接装置」,并大幅提升其实用性、品质、及使用寿命。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公座端子31,进一步亦可于中央部之两侧端,设有另一对弹片37。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3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36;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6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6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直」,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之导引段3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之导引段6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其内壁面进一步可于较内侧,具有一锥面531,而分成两段内壁面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连接公座20与第一导线10间,进一步可于容置空间2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15;且该连接母座50与第二导线40间,进一步亦可于容置空间5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4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EVA泡棉所制成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Silicone Rubber所制成者。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线10及第二导线40之横断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时,连接公座20及连接母座50之横断面可为相对应之矩形、圆形、或椭圆形者。10.一种「导线之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线10.一连接公座20.一公座端子组30.一第二导线40.一连接母座50.及一母座端子组60等构成;其中:该第一导线1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11,1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1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公座20,系由第一壳体21及第一密封环22所组成,第一壳体21之顶面及底面设有一凹部211,且凹部211之适当位置处并凸设有一止档部212,第一壳体2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2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26,第一壳体21之前端具有一凸柱23,且凸柱23上设有一环形沟槽25以套固第一密封环22,凸柱23内部并设有两凹孔27及穿设孔270;该公座端子组30,系由公座端子31及第一固定螺栓32所组成之一端子对,并分别置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公座端子31可为U字形金属元件,中央部具有一冲孔33,且两翼端设有弹片35,第一固定螺栓32穿过冲孔33后,经第一壳体21内之穿设孔270,可由螺合于第一导线10之外层固定体13,并与主线11,12相衔接,而将第一导线10固定于第一壳体21之容置空间26内并同时固定公座端子31于凹孔27内;该第二导线4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41,4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4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母座50,系由第二壳体51及第二密封环52所组成,第二壳体51之顶面及底面延伸有一可与第一壳体21之凹部211相配合之凸耳511,且凸耳511之适当位置处并具有一定位孔512,凸耳511前端之内侧面并具有一倾斜面513,第二壳体5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5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56,第二壳体51之前端内部形成一凹槽53,凹槽53之轴向壁面57上具有一对穿设孔570,且凹槽53与轴向壁面57之衔接处设有一环形沟槽55,以置入第二密封环52;该母座端子组60,系由第二固定螺栓61所组成之一端子对,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可形成一较长之延伸接触段,以作为母座端子,第二固定螺栓61可经第二壳体51内之穿设孔570,而螺合于第二导线40之外层固定体43,并与主线41,42相衔接,而将第二导线40固定于第二壳体51之容置空间56内;当连接公座20与连接母座50相结合时,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可插设于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内,且两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恰可分别穿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并受到公座端子31之弹片35所夹持,且第二密封环52在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抵压下,可形成第一道密封结构,第一密封环22在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壁面抵压下,可形成第二道密封结构;同时,该第二壳体51之凸耳511,可藉由凸耳511前端之倾斜面513,滑过第一壳体21之凹部211所凸设之止档部212,使得定位孔512与止档部212可快速嵌合,并相互扣固;藉此,以构成一「导线之连接装置」,并大幅提升其实用性、品质、及使用寿命。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公座端子31,进一步亦可于中央部之两侧端,设有另一对弹片37。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3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36;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6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66。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之导引段3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之导引段6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其内壁面进一步可于较内侧,具有一锥面531,而分成两段内壁面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凹部211及凸耳511,系为可相互配合之V型构造者,且V型之尖端处,可呈具一平直部或圆角部。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连接公座20与第一导线10间,进一步可于容置空间2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15;且该连接母座50与第二导线40间,进一步亦可于容置空间5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45。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EVA泡棉所制成者。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Silicone Rubber所制成者。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线10及第二导线40之横断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时,连接公座20及连接母座50之横断面可为相对应之矩形、圆形、或椭圆形者。20.一种「导线之连接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线10.一连接公座20.一公座端子组30.一第二导线40.一连接母座50.及一母座端子组60等构成;其中:该第一导线1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11,1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1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公座20,系由第一壳体21及第一密封环22所组成,第一壳体21之顶面及底面设有一凹部213,且凹部213之适当位置处并凸设有一定位柱214,定位柱214上并具有一倾斜面215,第一壳体2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2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26,第一壳体21之前端具有一凸柱23,且凸柱23上设有一环形沟槽25以套固第一密封环22,凸柱23内部并设有两凹孔27及穿设孔270;该公座端子组30,系由公座端子31及第一固定螺栓32所组成之一端子对,并分别置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公座端子31可为U字形金属元件,中央部具有一冲孔33,且两翼端设有弹片35,第一固定螺栓32穿过冲孔33后,经第一壳体21内之穿设孔270,可由螺合于第一导线10之外层固定体13,并与主线11,12相衔接,而将第一导线10固定于第一壳体21之容置空间26内并同时固定公座端子31于凹孔27内;该第二导线40,系具有一对平行且不相交之主线41,42,且包覆有一外层固定体43,而组成一导线者;该连接母座50,系由第二壳体51及第二密封环52所组成,第二壳体51之顶面及底面延伸出一可与第一壳体21之凹部213相配合之凸耳515,且凸耳515之适当位置处并具有一定位孔516,第二壳体51之后端具有一阶级段54,且内部为一容置空间56,第二壳体51之前端内部形成一凹槽53,凹槽53之轴向壁面57上具有一对穿设孔570,且凹槽53与轴向壁面57之衔接处设有一环形沟槽55,以置入第二密封环52;该母座端子组60,系由第二固定螺栓61所组成之一端子对,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可形成一较长之延伸接触段,以作为母座端子,第二固定螺栓61可经第二壳体51内之穿设孔570,而螺合于第二导线40之外层固定体43,并与主线41,42相衔接,而将第二导线40固定于第二壳体51之容置空间56内;当连接公座20与连接母座50相结合时,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可插设于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内,且两第二固定螺栓61之螺帽部62恰可分别穿入第一壳体21之两凹孔27内,并受到公座端子31之弹片35所夹持,且第二密封环52在第一壳体21之凸柱23抵压下,可形成第一道密封结构,第一密封环22在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壁面抵压下,可形成第二道密封结构;同时,该第二壳体51之凸耳515,可滑过定位柱214上之倾斜面215,使得定位孔516与定位柱214可快速嵌合,而扣固于第一壳体21之凹部213中;藉此,以构成一「导线之连接装置」,并大幅提升其实用性、品质、及使用寿命。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公座端子31,进一步亦可于中央部之两侧端,设有另一对弹片37。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3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36;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进一步亦可在螺纹段64之前端设有一导引段66。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固定螺栓32之导引段3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且该第二固定螺栓61之导引段66,进一步亦可在尾端形成一尖锐部。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51之凹槽53,其内壁面进一步可于较内侧,具有一锥面531,而分成两段内壁面者。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凸耳515之前端,进一步可呈具一平直部517或圆角部,使得凹部213及凸耳515在扣固后,平直部517与凹部213间可留有适当之余隙。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51,进一步可于顶面及底面上设有一形状可与凸耳515相配合之浅沟槽518,且在凹部213及凸耳515扣固后,该浅沟槽518可与凹部213呈具出一椭圆形之构造者。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连接公座20与第一导线10间,进一步可于容置空间2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15;且该连接母座50与第二导线40间,进一步亦可于容置空间56内设有一层防水体45。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EVA泡棉所制成者。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防水体15,45,可为防水材料Silicone Rubber所制成者。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导线之连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线10及第二导线40之横断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时,连接公座20及连接母座50之横断面可为相对应之矩形、圆形、或椭圆形者。图式简单说明:第1图系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第2A、2B图系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第3图系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之A-A剖面图;第4图系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之B-B剖面图;第5图系为本发明装置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第6图系为本发明装置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第7图系为本发明装置第二实施例之C-C剖面图;第8图系为本发明装置第三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第9图系为本发明装置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第10图系为习式者未连接前之剖面示意图;第11图系为习式者已连接后之剖面示意图;第12图系为习式者锁固后之剖面示意图。
地址 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