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及利用此光罩以形成精细图案之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李文森光罩,可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以及利用此李文森光罩以形成精细图案之方法。李文森光罩10与20分别具有遮光部111至114夹在偏移部121至123与非偏移部131至134间之图案。该偏移部121至123与该非偏移部131至134系形成为具有用以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之预定的形状。具体而言,定义为该偏移部121至123与该非偏移部131至134之垂直于该线性遮光部111至114之纵方向之宽度的开口宽度141至147系用以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之预定的宽度。该李文森光罩10与20具有彼此不同的图案且用于多重曝光。(一)本案代表图为:第1A至1E图(二)本案代表图之元件代表符号简单说明:10,20 李文森光罩15 电路图案16 通常光罩17 光阻图案111至114 遮光部121至123 偏移部131至134 非偏移部141至147 开口宽度181至184 遮光部之宽度
申请公布号 TW548512 申请公布日期 2003.08.21
申请号 TW091124448 申请日期 2002.10.22
申请人 NEC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岩崎 治夫
分类号 G03F1/00 主分类号 G03F1/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周良谋 新竹市东大路一段一一八号十楼;周良吉 新竹市东大路一段一一八号十楼
主权项 1.一种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一图案,其中一遮光部夹在一偏移部与一非偏移部间;且其中该偏移部与该非偏移部系形成为具有用以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之预定的形状。2.一种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一图案,其中一线性遮光部夹在一偏移部与一非偏移部间;且其中定义为该偏移部与该非偏移部之垂直于该线性遮光部之纵方向之宽度的复数个开口宽度系用以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之预定的宽度。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其中除了整体图案将形成于一光阻膜上的一区域之一开口宽度以外,该复数个开口宽度系用以最小化光学近接效应之预定的宽度。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其中具有不同的图案之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使用于多重曝光。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其中具有不同的图案之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使用于多重曝光。6.一种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利用复数个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下列步骤:利用该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中之每一个依序曝光同一个光阻膜之步骤。7.一种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利用复数个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下列步骤:利用该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中之每一个依序曝光同一个光阻膜之步骤。8.一种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利用复数个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下列步骤:利用该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中之每一个依序曝光同一个光阻膜之步骤;以及最后,利用一用以修整之通常光罩曝光该光阻膜之步骤。9.一种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利用复数个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李文森相位移光罩,包含下列步骤:利用该复数个李文森相位移光罩中之每一个依序曝光同一个光阻膜之步骤;以及最后,利用一用以修整之通常光罩曝光该光阻膜之步骤。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其中该光阻膜系用于形成一电晶体之一闸极,且该遮光部系对应于一闸极部。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其中该光阻膜系用于形成一电晶体之一闸极,且该遮光部系对应于一闸极部。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其中该光阻膜系用于形成一电晶体之一闸极,且该遮光部系对应于一闸极部。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精细图案之形成方法,其中该光阻膜系用于形成一电晶体之一闸极,且该遮光部系对应于一闸极部。图式简单说明:图1A至1E显示本发明之李文森光罩之第一实施例及利用此李文森光罩以形成精细图案之方法之平面图,其中图1A显示电路图案、图1B显示第一李文森光罩、图1C显示第二李文森光罩、图1D显示通常光罩、且图1E显示光阻图案;图2显示用以设计图1B至1D所示的李文森光罩与通常光罩之方法之流程图;图3A至3D显示本发明之李文森光罩之第二实施例之平面图,其中图3A显示电路图案、图3B显示第一李文森光罩、图3C显示第二李文森光罩、且图3D显示通常光罩;图4A至4D显示本发明之李文森光罩之第三实施例之平面图,其中图4A显示电路图案、图4B显示第一李文森光罩、图4C显示第二李文森光罩、且图4D显示通常光罩;图5系用以比较习知例子与本发明之例子中之光学近接效应之图表;图6A与6B系用以比较习知例子(图6A)与本发明之例子(图6B)中光强度分布之图表;以及图7A至7D显示习知的李文森光罩及利用此习知的李文森光罩以形成精细图案之方法之平面图,其中图7A显示电路图案、图7B显示李文森光罩、图7C显示通常光罩、且图7D显示光阻图案。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