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供造纸机之应用以及相关产业上应用之树脂浸渍带
摘要 一种树脂浸渍循环带用于鞋型长夹头压机或砑光机或用于其他造纸及纸品加工用途,该带具有一基底纤物呈循环环圈形式,具有一内表面,一外表面,一机器方向及一交叉机器方向。基底纤物具有机器方向(MD)结构元件及交叉机器方向(CD)结构元件于开放结构内,其中至少部分MD结构元件及CD结构元件系彼此隔开。MD结构元件交叉CD结构元件于复数交叉点,此处其藉机械、化学或热熔黏合手段彼此接合。第一聚合物树脂涂层涂布于基底纤物内表面。第一聚合物树脂浸渍基底纤物且使基底纤物对液体具不透性,且于其内表面上形成一层。涂层光滑且对带提供均匀厚度。也显示一种制造带之方法,其系使用光滑经抛光的筒形心轴附有一隔环滑动式设置其上。
申请公布号 TW539789 申请公布日期 2003.07.01
申请号 TW087120349 申请日期 1998.12.11
申请人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发明人 威廉H 杜特
分类号 D21F3/02 主分类号 D21F3/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陈文郎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树脂浸渍循环带,其系用于鞋型长夹头压机或砑光机或用于其他造纸及纸品加工用途,该树脂浸渍循环带包含:一基底纤物,该基底纤物系呈循环环圈形式,具有一内表面,一外表面,一机器方向及一交叉机器方向;该基底纤物具有机器方向(MD)结构元件及交叉机器方向(CD)结构元件,其中至少部分MD结构元件系彼此隔开0.0625寸至0.5寸(0.16厘米至1.27厘米)之距离;及其中至少部分CD结构元件系彼此隔开0.0625寸至0.5寸(0.16厘米至1.27厘米)之距离,MD结构元件交叉CD结构元件于复数交叉点,MD结构元件于交叉点接合CD结构元件;及第一聚合物树脂涂层于基底纤物内表面上,该涂层浸渍基底纤物且使基底纤物不透液体,形成一层于其内面上,涂层为光滑且对带提供均匀厚度。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进一步包含一第一聚合物树脂涂层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上,第一聚合物树脂形成一层于外表面上,该涂层为光滑且对带提供均匀厚度。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一聚合物树脂涂层具有复数切槽,该涂层除了切槽外可对带提供以均匀厚度。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一聚合物树脂涂层具有复数盲钻孔,该涂层除了盲钻孔外可对带提供以均匀厚度。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一聚合物树脂层经研磨及擦光而对带提供均匀厚度及预定表面特性。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一聚合物树脂为聚胺基甲酸酯树脂。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进一步包含第二聚合物树脂涂层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上,第二聚合物树脂于外表面上形成一层,该涂层为光滑且对带提供均匀厚度。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二聚合物树脂系与第一聚合物树脂相同。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二聚合物树脂系与第一聚合物树脂不同。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二聚合物树脂具有比第一聚合物树脂更大的硬度。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一聚合物树脂为聚胺基甲酸酯树脂。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二聚合物树脂为聚胺基甲酸酯树脂。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二聚合物树脂涂层具有复数切槽,该涂层除切槽外可对带提供以均匀厚度。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二聚合物树脂涂层具有复数盲钻孔,该涂层除盲钻孔外可对带提供以均匀厚度。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于基底纤物外表面之第二聚合物树脂层经研磨及擦光而对带提供均匀厚度及预定表面特性。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为编织结构,MD结构元件为MD纱及CD结构元件为CD纱,MD纱与CD纱编织而形成编织结构。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系以平织与CD纱一起编织。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该热塑树脂材料当于编织后施加热处理于基底纤物时可于交叉点接合MD纱至CD纱。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及CD纱系于编织后藉化学材料施用于基底纤物而于交叉点彼此接合。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MD纱为聚酯多纤纱。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CD纱为聚酯多纤纱。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系以单层组织与CD纱织造,其中复数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以彼此并排方式织造。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该热塑树脂材料当于编织后施加热处理于基底纤物时可于交叉点接合MD纱至CD纱。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及CD纱系于编织后藉化学材料施用于基底纤物而于交叉点彼此接合。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MD纱为聚酯多纤纱。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CD纱为聚酯多纤纱。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CD纱包含第一及第二成对CD纱,第一及第二成对CD纱系以循环纱罗组织与MD纱交织,因此MD纱及CD纱于交叉点彼此以机械方式锁定。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该热塑树脂材料当于编织后施加热处理于基底纤物时可于交叉点接合MD纱至CD纱。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及CD纱系于编织后藉化学材料施用于基底纤物而于交叉点彼此接合。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MD纱为聚酯多纤纱。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CD纱为聚酯多纤纱。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为非织结构,MD结构元件为MD纱及CD结构元件为CD纱,MD纱系于交叉点接合至CD纱而形成非织结构。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系于交叉点黏合于CD纱。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该热塑树脂材料当施加热处理时可于交叉点接合MD纱至CD纱。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及CD纱系藉化学材料于交叉点彼此接合。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MD纱为聚酯多纤纱。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CD纱为聚酯多纤纱。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进一步包含针织结构,MD纱及CD纱系与该针织结构交织而非彼此交织,藉此针织结构以机械方式接合MD纱至CD纱于交叉点。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为莱斯可(Raschel)针织结构,MD结构元件为MD纱及CD结构元件为莱斯可针织CD纱,MD纱系于循环莱斯可针织结构生产期间铺设于莱斯可针织CD纱内部,藉此MD纱以机械方式与莱斯可针织CD纱互锁。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MD纱及CD纱中之至少一者系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该热塑树脂材料当于莱斯可针织后施加热处理于基底纤物时可于交叉点接合MD纱至CD纱。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等MD纱及CD纱系于莱斯可针织后藉化学材料施用于基底纤物而于交叉点彼此接合。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MD纱为聚酯多纤纱。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为循环针织结构,该循环针织结构系由纱针织而成且于机器及交叉机器二方向拉伸,因而纱剖面对正该等方向而变成MD及CD结构元件,循环针织结构系于此种拉伸条件下黏合而维持纱之剖面对正于机器及交叉机器方向。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纱涂布以热塑树脂材料,热塑树脂材料于对如此被拉伸的基底纤物施加热处理时黏合处于拉伸条件下之循环针织结构。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循环针织结构系于如此拉伸时藉施加化学材料于其上而以被拉伸条件下黏合。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纱为聚酯多纤纱。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聚酯多纤纱具有丹尼数为3000。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基底纤物之MD结构元件及CD结构元件涂布以第三聚合物树脂,第三聚合物树脂对第一聚合物树脂具有化学亲和力,及提供一系止涂层介于第一聚合物树脂与基底纤物间,第一聚合物树脂系以化学方式黏合于第三聚合物树脂。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5项之树脂浸渍循环带,其中该第三聚合物树脂为聚胺基甲酸酯树脂。57.一种制造用于鞋型长夹头压机或砑光机或用于其他造纸及纸品加工用途的树脂浸渍循环带之方法,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提供一基底纤物,该基底纤物系呈循环环圈形式,具有一内表面,一外表面,一机器方向及一交叉机器方向;该基底纤物具有机器方向(MD)结构元件及交叉机器方向(CD)结构元件,该等MD结构元件及CD结构元件系于复数交叉点彼此交叉,MD结构元件及CD结构元件系于交叉点彼此接合;(b)提供一具有光滑抛光表面之筒形心轴,该筒形心轴具有纵轴于水平方向取向且可以纵轴为轴回转;(c)提供一隔环,其具有内部直径等于筒形心轴直径,及具有外部直径等于基底纤物循环环圈直径;(d)设置隔环于筒形心轴上;(e)设置基底纤物于筒形心轴上且于隔环之上;(f)设置基底纤物处于相对于筒形心轴之纵向方向拉张条件下;(g)移动隔环至基底纤物末端;(h)回转筒形心轴;(i)始于基底纤物毗邻隔环之该端,由配送器呈流形式配送第一聚合物树脂于回转中之筒形心轴上的基底纤物上;(j)相对于筒形心轴于纵向方向移动隔环及配送器,同时保持隔环于配送器前方,呈预先选定厚度之螺旋形式施用第一聚合物树脂于基底纤物上因而以该树脂浸渍基底纤物,及形成一层第一聚合物树脂于其下方,该层树脂厚度系等于隔环厚度;及(k)当基底纤物由该端开始完全浸渍以聚合物树脂时,固化第一聚合物树脂。5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呈具有预选厚度之螺旋形式配送第二聚合物树脂于第一聚合物树脂顶端,及当第一聚合物树脂完全由第二聚合物树脂所覆盖时固化第二聚合物树脂之步骤。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于固化步骤后研磨第一聚合物树脂而对树脂提供光滑表面及带提供均匀厚度之步骤。6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9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切割复数切槽于第一聚合物树脂之步骤。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9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钻孔复数盲钻孔于第一聚合物树脂之步骤。6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8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于固化步骤后研磨第二聚合物树脂而对树脂提供光滑表面及带提供均匀厚度之步骤。6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2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切割复数切槽于第二聚合物树脂之步骤。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2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钻孔复数盲钻孔于第二聚合物树脂之步骤。图式简单说明:第1图为长夹头压机之侧视剖面图;第2图为根据本发明方法制造之带之透视图;第3图为带之替代具体例之透视图;第4图为带之另一具体例之透视图;第5图为使用纱罗原理编织用于本发明带之基底纤物之平面图;第6图为沿第5图线6-6所取剖面图;第7图为本发明之针织基底纤物之平面图;第8图为本发明之另一针织基底纤物之平面图;第9图为以平织编织之本发明基底纤物之剖面图;第10图为本发明之另一编织基底纤物之平面图;第11图为本发明之非织基底纤物之剖面图;第12图为本发明之针织基底纤物前驱物之平面图;第13图为由第12图所示前驱物制造的经拉伸且经黏合针织基底纤物之平面图;第14图为用于制造本发明之带之装置之透视图;第15图为第2图所示带具体例沿该图线15-15指示所取的剖面图;第16图为类似第15图之两边具有涂层之带之剖面图;第17图为第3图所示带具体例沿该图线17-17指示所取之剖面图;及第18图为第4图所示带具体例沿该图线18-18指示所取之剖面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