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用于生产管状编织品及用于封闭鞋袜脚尖之方法和装置
摘要 依照该方法,一管状编织品(M)由一圆形针床(5)自该起始端(B1)至一被设计之终端(B2)被编织以形成一封闭的脚尖。依照该方法,藉由沿该终端之织针形成一弹性带(F1)。当弹性带(F1)被形成后,管状编织品自圆形针床之织针完全地释放,并藉由该弹性带和一用于将一完成之管状编织品转移出圆形针床之一转移元件(21)相囓合。
申请公布号 TW504528 申请公布日期 2002.10.01
申请号 TW090101138 申请日期 2001.01.18
申请人 金属工厂金融国际集团公司 发明人 保罗 康提
分类号 D04B9/56 主分类号 D04B9/5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镒珠 台北市长安东路二段一一二号九楼
主权项 1.一种编织具有一起始端及一终端脚尖之一管状编织品的方法,其中,该管状编编织品在一圆形针床从该起始端开始编织至被设计作为该管状编织品的该脚尖,其特征在于:藉由沿着端部之该等织针形成一弹性带;及,在编织完成该弹性带时,该管状编织品被完全地从该圆形针床的织针释放,并且藉由该弹性带与一将完成的该管状编织品转移出该圆形针床之转移元件啮合。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带藉由该圆形针床之选针并且至少使用一弹性线编织成。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的步骤:将该转移元件同轴地插入于该圆形针床,至少达于由该等织针所定义之一针织形成面的高度;当该转移元件在该圆形针床之内时,将于该等织针所形成之该管状织品吸入于该转移元件;在该弹性带形成完成时,从该管状编织品以形成于该管状编织品之该端部的该弹性带系弹性啮合着该转移元件的方式自圆形针床释放;将具该管状编织品啮合着之该转移元件从该圆形针床抽出。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为一管状元件。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为一管状元件。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为一管状元件。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6项之任何一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转移元件从该圆形针床被移走时,在该圆形针床开始编织一新管状编织品。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至6项之任何一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的步骤:置一吸管在该圆形针床的里面,该吸管具有一可以打开的部份在该圆形针床的下面;在该吸管内产生一吸力;藉由该圆形针床开始了该管状编织品的形成,于该管状编织品被形成时被吸入该吸管;在该管状编织品的形成之中间阶段,打开该吸管下面部份,并且将该转移元件插入于该吸管;于该转移元件内产生一吸力;与该吸管同轴向地昇举该转移元件至少达于该针织形成面之高度,并且将被形成之该管状编织品吸入于该转移元件内;藉由该弹性带啮合该管状编织品与该转移元件;藉由该转移元件从该圆形针床抽出该管状编织品。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的步骤:置一吸管在该圆形针床中,该吸管具有一可以打开的部份在该圆形针床的下面;在该吸管内产生一吸力;藉由该圆形针床开始了该管状编织品的形成,当该管状编织品被形成了将之吸入该吸管;在该管状编织品的形成之中间阶段,打开该吸管下面之部份,并且将该转移元件插入于该吸管;于该转移元件内产生一吸力;与该吸管同轴向地昇举该转移元件至少达于该针织形成面之高度,并且将被形成之该管状编织品吸入于该转移元件内;藉由该弹性带啮合该管状编织品与该转移元件;藉由该转移元件从该圆形针床抽出该管状编织品。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在已经被插入达于该针织形成面系进一步相对于该针织形成面被昇举,以在该管状编织品被从该等织针释放前,将该转移元件之上端带至该针织形成面之上。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在已经被插入达于该针织形成面系进一步相对于该针织形成而被昇举,以在该管状编织品被从该等织针释放前,将该转移元件之上端带至该针织形成面之上。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6项之任何一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该管状编织品啮合着的该转移元件被转移到一缝纫的机器;该管状编织品被啮合在该弹性带的位置;该管状编织品被内部外翻,系以在该管状转移元件的外表面上滑动,一直到该管状编织品之该弹性带及该终端被携至低于该转移元件之下端之下。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管状编织品沿着该端部在该弹性带的位置被啮合在两直径地相对之点,造成该管状编织品被内部外翻;在该管状编织品已经被内部外翻,藉将该两直径地相对之点互相拉离,该端部及该弹性常被拉紧,使得在该两点间延伸之该端部及该弹性常彼此相邻;该端部被插入该缝纫机中;该端部被缝纫成具有一缝线之一闭合的脚尖;将该弹性带移除。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管状织品已经被内部外翻,它继续到至少它的起始端啮合着该转移元件之外表面;在缝纫该管状编织品之该脚尖后,该管状编织品被第二次内部外翻,被吸入该管状转移元件内。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吸管与该圆形针床为一体并且随之旋转,而且该管状编织品可以被该吸管内之该吸力暂时地贴附于该吸管之内表面。16.一种生产具有脚尖之管状编织品的装置,包括一圆形针床,一管状编织品于其上形成,及一转移元件,其被携入该圆形针床,以在完成该管状编织品时,从该圆形针床移走该管状编织品,其特征在于在完成该管状编织品之编织时,该圆形针床被规划成形成一弹性带于该管状编织品之端部外,该弹性带与该转移元件啮合以在该管状编织品完全地从织针被释放时,将该管状编织品保持在该转移元件上。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是管状的。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与该圆形针床同轴并在它的里面之一吸管,该转移元件被同轴地插入于该吸管内。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与该圆形针床同轴并在它的里面之一吸管;该转移元件被同轴地插入于该吸管内。2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管与该圆形针床同轴,具有一可以打开的下端,下面可以连接至一吸力源;及该转移元件经由该吸管之下端被插入该吸管。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生产该管状编织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该圆形针床同轴之该吸管有一可以打开的下端,并且下面可以连接至一吸力源;及该转移元件经由该吸管之下端被插入该吸管。2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可以连接该转移元件之一吸力出口。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可以连接该转移元件之一吸力出口。2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转移元件被插入该圆形针床时,该吸力出口可随该圆形针床同轴地移动,以追随该转移元件之运动。2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转移元件被插入该圆形针床时,该吸力出口可随该圆形针床同轴地移动,以追随该转移元件之运动。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由拉紧该管状编织品以于该弹性带的位置囓合该管状编织品,并且使该管状编织品内部外翻,使其沿着该转移元件外表面滑动;提供有机构以造成该被拉紧的元件与该转移元件之间而在平行于该转移元件之轴的方向有一相对的移动。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被拉紧的元件包含二相对之夹住机构,夹住该管状编织品于两大径向相对的点,让夹住机构可以彼此移动靠近或分离。2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一爪啮合该转移元件。2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爪系可垂直地移动,以移动该转移元件向一气动输送器。3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与该转移元件之外表面啮合之型轮,使该管状编织品能够在该外表面与该型轮之间通过。3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具有一切断口之一缝纫机,该管状编织品之该端部被插入。3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连结到转移元件之上端之一气动输送器,以便在该脚尖端被缝纫后,造成该管状编织品之被吸。3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2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出口可替代性地连接到该转移元件及该吸管的该下端。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藉由一可以从在该圆形针床之附近的一位置被移动至一缝纫站之走车;该可移动的走车从该圆形针床将该转移元件转移至该缝纫站,反之亦然。3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走车携有一系统以昇及降该转移元件。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走车携带一用以啮合该吸力出口之元件,以连接该吸力出口至该转移元件。3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走车携有一管状接头于该吸管出口及该转移元件之间。3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8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管与该圆形针床一体地旋转,并且在它的下面的部份具有吸孔,且它的下端有闭合机构。3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生产该管状编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移元件由一上面的部份及一下面的部份组成,其可轴向地连结及分离。4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系统以移动该上面的部份从与该圆形针床之轴向对准的一位置至邻近一缝纫机的一位置。4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的系统造成该转移元件之该上面的部份之一横移或振荡。4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至25项之任何一项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读取该转移元件角度位置之机构,及一角度定位该转移元件的致动器。43.一种缝纫一管状编织品之一端部以形成一闭合脚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能够促使该端部插入于一缝纫机之一切断口之一弹性带,系藉由在一圆形针床之织针的选择而形成。4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带系藉由该管状编织品被编织成之一圆形针床之织针的选择,使用至少一弹性线形成。4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3或44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端部被插入一缝纫机中,以闭合该端部,并藉形成一缝线于该端部与该弹性带之间以形成了该管状编织品之该脚尖,且该弹性带在缝纫该脚尖之中或之后从该管状编织品移除。图式简单说明:图1至5展示圆形针床长度方向的剖面,吸管及转移元件在编织管状编织品之不同的阶段;图6至8为圆形编织机器及附属的缝纫站在操作元件之不同的位置之透视图;图9至24是整部机器在各种作业阶段之部份的透视图;图25展示附加于管状编织品之端部的弹性带织造的视图;图26至33展示根据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一系列的操作阶段;及图34及35示出图26至33之装置的修改。
地址 卢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