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防震建筑物及非防震建筑物之电梯设备
摘要 为了使用于入口部份之空间更大,一用于分割用于地震活动游隙之入口壁系由建筑物中除去,以及,一扩充地板系藉由渐行可动壁而加以安装,该可动壁扩展至位于升降机道侧左及右侧之隔间壁上。该扩充地板可以藉由使用于右及右侧之隔间壁作为导槽,而向前及后方向移动,并跟随该升降机道。再者,其可以独立地与升降机侧移动向右及左方向,并随着该非防震建筑。
申请公布号 TW502000 申请公布日期 2002.09.11
申请号 TW089117646 申请日期 2000.08.30
申请人 日立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日立水户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关谷裕二;重田政之;黑田定则
分类号 B66B13/00 主分类号 B66B1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层之非防震建筑物(2),一安装有防震机构(4)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防震建筑物(3),一升降机道结机(12B)延伸于非防震建筑(2)及防震建筑(3)中之顶及底部方向并具有一游隙,用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以能相对地移动/位移,一电梯箱(15),沿着为升降机道结构(12B)所形成之升降机道,移动于顶及底部方向,一形成于升降机道结构(12B)上之升降机道侧着地部(21),及一扩充地板(26A),提供于非防震建筑物(2)之着地部(6)及升降机道着地部(21)间之游隙中,该电梯设备特征在于包含一可动壁(26B,35B),提供于位在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隔间件(7,7A,7B,36,36A,36B)及升降机道结构(12B)间,该可动壁(26B,35B)之一侧系邻近于该升降机通之下轴部份(14),以能相对地移动及位移至该下轴部份(14)之右及左方,及该可动壁(26B,35B)之另一侧系邻近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以能相对移动/位移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之前及后方向。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梯设备,其中该隔闸件面对电梯大厅之相关边缘系位于由非防震建筑物之地板之边缘的电梯大厅之后方向。3.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层之非防震建筑物(2),一安装经防震机构(4)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防震建筑物(3),其具有至少一楼层及一上升降机道延伸于顶及底方向,一低楼层升降机道结构(12B),具有低楼层升降机道,其系为防震建筑物(3)所支撑,并延伸于非防震建筑物(2)中之顶及底部方向,并与该高楼层升降机道相通,一电梯箱(15),可以沿着高及低楼层升降机道,以移动于顶及底部方向中,一低楼层升降机道侧着地部(21)提供于低楼层升降机道结构(12B)上,一非防震建筑物侧者地部安装在面对低楼层升降机道着地部(21)之非防震建筑物(2)上,及一扩充地板(26A),提供于非防震建筑物(2)及低楼层升降机道侧着地部(21)之间,该电梯设备特征在于包含一可动壁(26B,35B),提供于位在非防震建筑物(2)之着地部(21)左右两侧上之隔间件(7,7A,7B,36,36A,36B)之间,该可动壁(26B,35B)之一侧系邻近于该升降机道之下轴部份(14),以能相对地移动及位移至该下轴部份(14)之右及左方,及该可动壁(26B,35B)之另一侧系邻近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以能相对移动/位移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之前及后方向。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电梯设备,其中该隔间件面对电梯大厅之相关边缘系位于由非防震建筑物之地板之边缘的电梯大厅之后方向。5.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层之非防震建筑物(2),一防震建筑物(3),其以有多数地板楼层及一高机层升降机道由顶延伸至底部,并安装经在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防震机构(4),一低升降机道,其系安全装在该非防震建筑(2)上并连接至高楼层升降机道;一导轨,提供于非防震建筑物(2)及防震建筑物(3)间,一升降机道支撑嘴框件,其提供于非防震建筑物(2)及防震建筑物(3)闸,及一地板楼层门安装于升降机道支撑框件中,该电梯设备特征在于包一可动壁(26B,35B),提供于位在非防震建筑物(2)或防震建筑物(3)上之着地部(6)左右侧上之隔间件(7,7A,7B,36,36A,36B)间,该可动壁(26B,35B)之一侧系邻近于该升降机道之下轴部份(14),以能相对地移动及位移至该下轴部份(14)之右及左方,及该可动壁(26B,35B)之另一侧系邻近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以能相对移动/位移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之前及后方向。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电梯设备,其中该隔间件面对电梯大厅之相关边缘系位于由非防震建筑物之地板之边缘的电梯大厅之后方向。7.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层之非防震建筑物(2),一安装有防震机构(4)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防震建筑物(3),一升降机道结构(12B)延伸于非防震建筑(2)及防震建筑(3)中之顶及底部方向并对于该防震建筑物(3)具有一游隙,以能相对地移动/位移至该防震建筑物(3),一电梯箱(15),沿着为升降机道结构(12B)所形成之升降机道,移动于顶及底部方向,形成于升降机道结构(12B)上之升降机道侧着地部(21),及一扩充地板(26A),提供于防震建筑物(3)之着地部(G)及升降机道着地部间之游隙中,该电梯设备特征在于包含一可动壁(26B,35B),提供于位在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隔间件(7,7A,7B,36,36A,36B)及升降机道结构(12B)上,该可动壁(26B,35B)之一侧系邻近于该升降机道之下轴部份(14),以能相对地移动及位移至该下轴部份(14)之右及左方,及该可动壁(26B,35B)之另一侧系邻近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以能相对移动/位移于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之前及后方向。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电梯设备,其中该隔间件而对电梯大厅之相关边缘系位于由非防震建筑物之地板之边缘的电梯大厅之后方向。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5或7项所述之电梯设备,更包含:一扩充地板,其可以与该可动壁作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并于左右方向中延伸至隔间件。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5或7项所述之电梯设备,更包含:一可滑动天花板,其系可以与该可动壁作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并填补延伸至该隔间件之游隙。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5或7项所述之电梯设备,更包含:该可动壁于当地震活动未发生之一般时间系位于离开隔间件之电梯大厅边缘部回缩一预定距离之位置,及即使最大地震活动发生时,该可动壁并未曲隔间件脱离。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5或7项所述之电梯设备,其中:该可动壁之隔间件之边缘平行延伸于隔间件一面内之方向。13.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层之非防震建筑物(2),安装经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防震机构(4)上之防震建筑物(3),一升降机道结构(12B),延伸于非防震建筑物(2)及防震建筑物(3)中之顶及底部方向中并具有一对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之游隙,以能以对地移动/位移,一电梯箱(15),其沿着为升降机道结构(12B)所形成之升降机道,移动于顶及底部方向,一形成于升降机道结构(12B)中之升降机道侧着地部(21),及一扩充地板(26A),提供于非防震建筑物(2)之着地部(6)及升降机道着地部(21)间之游隙中,该电梯设备特征在于包含一可动壁(26B,35B),提供于位于该非防震建筑物(2)上之隔间件(7,7A,7B,36,36A,36B)及升降机道结构(12B)之间,该可动壁(26B,35B)系能相对地移动/位移至该下轴部份(14)之右及左方,及该间隔件(7,7A,7B,36,36A,36B)之前及后方,及一由该隔间件(7,7A,7B,36,36A,36B)所形成之游隙(7S),该游隙之一侧系形成于一电梯大厅(29)之一地板(6)之中。图式简单说明:第1图为示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电梯设备之纵向剖面图。第2图为第1图之非防震建筑物侧入口部之纵剖面图,其显示于底及顶建筑物间没有相对位移。第3图为当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解释状态图。第4图为当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2)时之解释状态图。第5图为由第1图之线I-I所取之剖面图,其为当顶及底部建筑物间没有相对位移时之一般状态。第6图为由第1图之线I-I所取之剖面图,其为解释当位移发生于右及左方向(型态1)时之状态图。第7图为由第1图之线I-I所取之剖面图,其为解释当位移发生于右及左方向(型态2)时之状态图。第8图为由第1图之线I-I所取之剖面图,其为解释当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状态图。第9图为由第1图之线I-I所取之剖图图,其为解释当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状态图。第10图为沿第1图之线II-II所取之剖面图。第11图为于第1图中之一般时间之非防震建筑物之入口部之立体图。第12图为一位移发生于第1图之右及左方向时,非防震建筑物侧之入口部立体图。第13图为一位移发生于第1图之右及左方向时,非防震建筑物侧之入口部立体图。第14图为一位移发生于第1图之前及后方向时,非防震建筑物侧之入口部立体图。第15图为一位移发生于第1图之前及后方向时,非防震建筑物侧之入口部立体图。第16图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电梯设备之侧剖面图。第17图为安装有第16图所示之电梯设备之升降机道支撑框工件之楼层之非防震建筑物的纵向剖面图,其示出于顶及底部建筑于相对位移时之一般状态。第18图为一图解释当第17图中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位置关系。第19图为一图解释当第17图中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2)时之位置关系。第20图为沿第17图线I-I所取之剖面图,其系用以解释当于顶及底建筑物间没有相对位移之状态。第21图为一图解释当第20图中位移发生于右及左方向(型态1)时之位置关系。第22图为一图解释当第20图中位移发生于右及左方向(型态2)时之位置关系。第23图为一图解释当第20图中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位置关系。第24图为一图解释当第20图中位移发生于前及后方向(型态1)时之位置关系。第25图为一沿着第17图线II-II所取之剖面图,其解释一般使用状态。第26图为一图解释当第25图中位移发生于右及左方向(型态1)时之位置关系。第27图为一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第28图为当于第27图之前方向发生最大位移时,位置关系图。第29图为第27图之详细立体图。第30图为一立体图,示出当于前方向之位移变成最大29图之状态。第31图为剖面图,示出应用本发明至一并列电梯之构成。第32图为剖面图,示出应用本发明至一并列电梯之构成。第33图为一剖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第34图为一剖面图,示出当前方向位移发生于第30图中之状态。第35图为第33图之立体图。第36图为第34图之立体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