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多层型冷冻库贮存袋
摘要 本发明备置包括一多层带的一冷冻库用袋,它具有至少一里衬薄膜以及一外支持袋。里衬薄膜具有一第一侧壁以及一第二侧壁,它们沿着各别侧向边缘连接在一起以形成边缘封口,每侧壁具有一顶边缘,具有两个沿着各自侧向边缘连接以形成边缘封口的外支持袋,各侧壁具有界定多层袋之开口的顶边缘,以及具有界定多层袋的一折叠边缘的支持袋,至少一里衬薄膜之顶边缘连接于支持袋的各侧壁之一内表面的一里衬薄膜,其中里衬薄膜为热塑胶。
申请公布号 TW498043 申请公布日期 2002.08.11
申请号 TW089110712 申请日期 2000.07.21
申请人 SC强生仓储公司 发明人 萨恩 EM 沙德;大卫A 史密斯;威廉D 普瑞丝;理查 道金斯;劳伦斯C 斯坦诺司
分类号 B65B51/10;B65D33/00 主分类号 B65B51/1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陈文郎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多层袋,其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 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 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接在 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上形 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具有(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二侧 向边缘,以及(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 缘,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与该相对 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连接在一起,(ii)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 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 纵向边缘,(iv)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第一和第二纵 向边缘从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延伸至 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边缘,(v)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二侧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v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 边缘系独立式的,以及(v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公称 厚度从0.3mil至 1.0mil。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 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之连接处与该多层袋 之开口相间隔。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热塑性薄膜,当以ASTM D 832-83方法A测定时,该热塑性薄膜具有横向割线模 数(TDSM)小于40,000psi,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 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 寸,且十字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4.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3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具 有小于60,000mil3 psi之Z値之热塑性薄膜,其中Z为(t3) (TDSM),t为呈mil厚度之薄膜,而TDSM系依据ASTM D832-83 方法A测得之横向割线模数,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 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 为0.25英寸,且十字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5.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Z値小于20,000 mil3 psi。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 多层袋,其中该外袋包含Z仅在50,000至150,000 mil3 psi 范围内之薄膜。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热塑性薄膜包含乙烯之均聚物和共聚物。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 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一铰链式覆盖封口式一 热封式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 内表面。9.一种多层袋,其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 向边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 边缘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 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 上形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具有(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二侧 向边缘,以及(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 缘,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与该相对 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连接在一起,(ii)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 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 纵向边缘,(iv)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第一和第二纵 向边缘从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延伸至 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边缘,(v)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二侧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v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 边缘系独立式的,以及(vii)该至少一内里衬以织面 处理。10.一种多层袋,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 向边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 边缘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 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 上形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具有(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二侧 向边缘,以及(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缘 ,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与该相对 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连接在一起,(ii)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 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 纵向边缘,(iv)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第一和第二纵 向边缘从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延伸至 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边缘,(v)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二侧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v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 边缘系独立式的,以及(vii)该外袋包含可啮合之公 母闭锁元件。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分别 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相连接。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 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 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13.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12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内表面以 电晕放电处理。14.一种多层袋,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 向边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 边缘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 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 上形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具有(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二侧 向边缘,以及(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 缘,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与该相对 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连接在一起,(ii)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 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 纵向边缘,(iv)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第一和第二纵 向边缘从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延伸至 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边缘,(v)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二侧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v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 边缘系独立式的,以及(v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 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中之至少一者,与该外袋 之各相对的侧壁之各别的第一纵向边缘或第二纵 向边缘以一间隔分开。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 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 热熔黏附或热气边缘封口连接该外袋之至少一相 对的侧壁。16.一种多层袋,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 向边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 边缘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 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 上形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具有(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二侧 向边缘,以及(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向边 缘,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与该相对 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连接在一起,(ii)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 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 纵向边缘,(iv)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第一和第二纵 向边缘从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延伸至 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边缘,(v)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二侧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v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二侧向 边缘系独立式的,以及(v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颜色 与该外袋之至少一部分之颜色不同。17.一种多层 袋,包含: 一外袋,包含两个相对的侧壁,各相对的侧壁具有(i )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缘和一第 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一第二纵 向边缘,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 边缘连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二侧向边缘连 接在一起,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侧向边缘在该外袋 上形成一开口;以及 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两个相对的薄板,各相对的薄 板具有(i)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ii)一第一侧向边 缘和一第二侧向边缘,以及(iii)一第一纵向边缘和 一第二纵向边缘, 其中,(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各相对的薄板之第一侧 向边缘分别与该外袋之各相对的侧壁之内表面连 接在一起,(ii)各相对的薄板之第一纵向边缘实质 上平行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纵向边缘,(iii)各相 对的薄板之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 侧壁之第二纵向边缘,(iv)各相对的薄板之各第一 和第二纵向边缘从各相对的薄板之第一侧向边缘 延伸至第二侧向边缘,(v)各相对的薄板之第二侧向 边缘实质上平行于各相对的薄板之第一侧向边缘, (vi)该两个相对的薄板之第二侧向边缘系可分离地 彼此接合,以及(vii)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和第二 纵向边缘各自实质上延伸至该多层袋之长度。1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 里衬以织面处理。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 袋,其中该外袋包含可啮合之公母闭锁元件。20.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分别与各相对的侧壁之 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连接。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 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 藉由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 表面。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内表面以电晕放电处理。23.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中之至少一者与 该外袋之各相对的侧壁之各自的第一纵向边缘或 第二纵向边缘以一间隔分开。24.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颜色与该 外袋之至少一部分之颜色不同。25.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 向边缘之连接处与该多层袋之开口相间隔。26.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 衬包含一热塑性薄膜,当以ASTM D832-83方法A测定时, 该热塑性薄膜具有横向割线模数(TDSM)小于40,000psi, 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 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且十字头速率为 每分钟1英寸。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具有Z値小于60,000mil3 psi之热塑性薄膜,其中Z为(t3)(TDSM),t为呈mil厚度之 薄膜,而TDSM系依据ASTM D832-83方法A测得之横向割线 模数,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 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且十字头 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 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Z値小于20,000 mil3 psi。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多层袋,其中该外 袋包含Z値在50,000至150,000 mil3 psi范围内之薄膜。3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热塑性薄 膜包含乙烯之均聚物和共聚物。31.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 向边缘藉由一铰链式覆盖封口或一热封式封口而 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32.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外袋包含可 啮合之公母闭锁元件。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 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 缘分别与各相对的侧壁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连 接。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 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封口而连接该相 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面。35.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内表 面以电晕放电处理。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 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 纵向边缘中之至少一者与该外袋之各相对的侧壁 之各别的第一纵向边缘或第二纵向边缘以一间隔 分开。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 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热熔黏附或热 气边缘封口而连接该外袋之至少一相对的侧壁。 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 内里衬之颜色与该外袋之至少一部分之颜色不同 。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 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之连接处与该多层袋之 开口相间隔。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热塑性薄膜,当以ASTM D 832-83方法A测定时,该热塑性薄膜具有横向割线模 数(TDSM)小于40,000psi,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 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 寸,且十字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41.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4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 具有Z値小于60,000mil3 psi之热塑性薄膜,其中Z为(t3) (TDSM),t为呈mil厚度之薄膜,而TDSM系依据ASTM D832-83 方法A测得之横向割线模数,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 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 为0.25英寸,且十字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42.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Z値小于20,000 mil3 psi。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 之多层袋,其中该外袋包含Z仅在50,000至150,000范围 内之薄膜。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之多层袋,其 中该热塑性薄膜包含乙烯之均聚物和共聚物。4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 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一铰链式覆盖封口或一 热封式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之内表面。46.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 衬之(i)第一纵向边缘和(ii)第二纵向边缘中之至少 一者与该外袋之各相对的侧壁之各自的第一纵向 边缘或第二纵向边缘以一间隔分开。47.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 一侧向边缘藉由热熔黏附或热气边缘封口而连接 该外袋之至少一相对的侧壁。48.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10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颜色与该 外袋之至少一部分之颜色不同。49.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 向边缘之连接处与该多层袋之开口相间隔。50.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 衬包含一热塑性薄膜,当以ASTM D832-83方法A测定时, 该热塑性薄膜具有横向割线模数(TDSM)小于40,000psi, 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起始拉 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且十字头速率为 每分钟1英寸。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多层袋, 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具有Z値小于60,000mil3 psi之热塑性薄膜,其中Z为(t3)(TDSM),t为呈mil厚度之 薄膜,而TDSM系依据ASTM D832-83方法A测得之横向割线 模数,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距4英寸,但 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且十字头 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1项之 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Z値小于20,000 mil3 psi。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1项之多层袋,其中该外 袋包含Z値在50,000至150,000 mil3 psi范围内之薄膜。5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多层袋,其中该热塑性薄 膜包含乙烯之均聚物和共聚物。55.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 向边缘藉由一铰链式覆盖封口或一热封式封口而 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之内表面。56.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 边缘藉由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 的内表面。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 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内表面以电晕放电处理。5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 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热熔黏附或热气边缘封 口而连接该外袋之至少一相对的侧壁。59.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1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 颜色与该外袋之至少一部分之颜色不同。60.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之连接处与该多层袋之开口相间 隔。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 少一内里衬包含一热塑性薄膜,当以ASTM D832-83方法 A测定时,该热塑性薄膜具有横向割线模数(TDSM)小 于40,000psi,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距4英寸 ,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且十字 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6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1项 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包含一具有Z値小 于60,000mil3 psi之热塑性薄膜,其中Z为(t3)(TDSM),t为 呈mil厚度之薄膜,而TDSM系依据ASTM D832-83方法A测得 之横向割线模数,样品宽度为1英寸时,具有颚部间 距4英寸,但起始拉伸力率每分钟每英寸为0.25英寸, 且十字头速率为每分钟1英寸。63.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62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Z値小于20, 000 mil3 psi。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2项之多层袋,其 中该外袋包含Z仅在50,000至150,000 mil3 psi范围内之 薄膜。6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4项之多层袋,其中该 热塑性薄膜包含乙烯之均聚物和共聚物。66.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 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一铰链式覆盖封口或一热封 式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少一者的内表 面。6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 少一内里衬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分别与各相对 的侧壁之第一和第二纵向边缘连接。68.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第 一侧向边缘藉由封口而连接该相对的侧壁中之至 少一者的内表面。6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 层袋,其中该至少一内里衬之内表面以电晕放电处 理。7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多层袋,其中该至 少一内里衬之第一侧向边缘藉由热熔黏附或热气 边缘封口而连接该外袋之至少一相对的侧壁。图 式简单说明: 第1a图为一第一可再关上之多层袋实施例的一第 一平面图; 第1b图为包括一穿孔内里衬的第1a图之一横截面图 ; 第1c图为第1b图之内里衬的一放大图; 第1d图为在沿着孔撕下后第1a图之内里衬的一横截 面图; 第1e图为第1a图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平面图; 第2a图为一第二可再关上的多层袋实施例之一前 平面图; 第2b图为包括一穿孔内里衬的第2图之一横截面图; 第2c图为第2a图之内里衬的一放大图; 第2d图为沿着孔撕下后第2a图之内里衬的一横截面 图; 第2e图为第2a图之另一实施例的一前平面图; 第3a图为一第三可再关上多层带实施例的一前平 面图; 第3b图为第3a图之多层袋的一横截面图; 第3c图为包括两片以内里衬分开的两片肉的第3a图 之一横截面图; 第4a图为第四可再关上多层袋之一前平面图; 第4b图为第4a图之多层袋的横截面图; 第4c图为包括一片肉的第4a图之袋的一横截面侧平 面图; 第5a图为具有一质地精细的内里衬之一多层袋的 一前平面图; 第5b图为沿第5a图之线5b-5b所取的一横截面图; 第5c图为用以连接内里衬袋的顶边缘至支持袋的 侧壁之一覆盖封口之一放大截面图; 第5d图为用以连接内里衬袋的顶边缘至支持袋的 侧壁之一覆盖封口的另一实施例之一放大横截面 图; 第6a-6f图为用以使内里衬浮起的不同较佳浮凸图 样的放大横截面及平面图; 第7图为用以制造在内里衬及外袋之间具有一共同 边缘封口的冷冻库贮藏袋之方法的一概略流程图; 第8图为用以准备并覆盖密封本发明之多层袋的一 方法之概略图; 第8a图为以第8图之装置制造的多层袋带幅之一截 面图; 第9图为制造本发明之多层袋的一第一装置之一横 截面图; 第10图为用以准备及覆盖密封本发明之多层袋的 另一装置之一概略图; 第10a图为以第10图之装置制造之一多层袋的第一 及第二带幅之一视图; 第10b图为以第10图之装置制造的多层袋带幅之一 截面图; 第11图为用以准备及覆盖密封本发明之多层袋的 另一装置之一概略图; 第11a图为显示作为两个分开薄层之视图; 第11b图为以第11图之装置制造的多层袋带幅之一 截面图; 第12图为另一用以准备及覆盖密封本发明之多层 袋的另一装置之一概略图; 第12a图为以第12图之装置制造的多层袋的一截面 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