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碳纤维层之成型方法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碳纤维层之成型方法,系用以制成具有高强度之一成型元件,其步骤包含a)提供一第一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一纤维方向,b)提供一第二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二纤维方向,c)铺设该第二碳纤维层于该第一碳纤维层上以形成一复纤维层,且该第二纤维方向系与该第一纤维方向相平行,d)提供一成型装置,以及e)将该复纤维层置入该成型装置内,同时进行加热及施压,俾获致该成型元件。藉由本发明所提供的成型方法,即能达成具有实用性之二层碳纤维的成型功效。
申请公布号 TW494060 申请公布日期 2002.07.11
申请号 TW089107034 申请日期 2000.04.14
申请人 林东祥;林昭宪 发明人 林东祥;林昭宪
分类号 B32B23/10 主分类号 B32B23/1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蔡清福 台北巿忠孝东路一段一七六号九楼
主权项 1.一种碳纤维层之成型方法,系用以制成具有高强度之一成型元件,其步骤包含:a)提供一第一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一纤维方向;b)提供一第二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二纤维方向;c)铺设该第二碳纤维层使其紧邻于该第一碳纤维层上以形成一复纤维层,且该第二纤维方向系与该第一纤维方向相平行;以及d)将该复纤维层同时进行加热及施压,俾获致该成型元件。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复碳纤维层系用于一发音平板。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成型元件之加热温度系为130℃,所承受之压力为300psi,且持续成型的时间为60分钟。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第一碳纤维层及该第二碳纤维层系由一整体碳纤维层直接加以对摺而成。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复纤维层系位于一混凝土薄板中,而得用于桥梁裂缝之一补强作业方面。6.一种碳纤维层之成型方法,系用以制成具有高强度之一成型元件,其包括步骤:a)提供一第一碳纤维层、一第一吸震层与一第二碳纤维层,其中该第一碳纤维层与该第二碳纤维层分别具有一第一纤维方向与一第二纤维方向;b)依序层叠该第一碳纤维层、该第一吸震层与该第二纤维层,俾使该第二碳纤维层之第二纤维方向与该第一碳纤维层之该第一纤维方向相平行,以形成一复纤维层;以及c)将该复纤维层同时进行加热及施压,俾获致该成型元件。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第一吸震层系为一高密度聚乙烯(HDPE)。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方法,更包含一第二吸震层,系位于该复纤维层之上表面。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方法,更包含一第三吸震层,系位于该复纤维层之下表面,而使该成型元件成为一发音板,且该成型元件系经过一切割动作,以使该发音板得装设在一平面喇叭上。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方法,更包含提供一成型装置,使该复纤维层之该加热及施压得以同时进行。11.一种碳纤维层,其系应用于一平面喇叭之一发音平板,其包括:一第一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一纤维方向;以及一第二碳纤维层,紧邻于该第一碳纤维层上且具有一第二纤维方向与该第一纤维方向相平行。12.一种碳纤维层,其系应用于一平面喇叭之一发音平板,其包括:一第一碳纤维层,其具有一第一纤维方向;一第二碳纤维层,设于该第一碳纤维层上且具有一第二纤维方向与该第一纤维方向相平行;以及一第一吸震层,介于该一第一碳纤维层与该第二碳纤维层之间,用以阻尼该发音平板之一震动能量。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碳纤维层,其中该第一吸震层系为一高密度聚乙烯(HDPE)。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碳纤维层,更包含一第二吸震层,系位于该复纤维层之上表面。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碳纤维层,更包含一第三吸震层,系位于该复纤维层之下表面。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A:是先前技术之平面喇叭的立体示意图;第一图B:是第一图A中的平面喇叭之另一面的立体示意图;第二图A:是第一图A中发音板之各层结合前的立体示意图;第二图B:是第一图A中发音板之另一型式的剖面示意图;第二图C:是二不同向之碳纤维层成型后的立体示意图;第三图:是本发明之碳纤维层的成型方法之较佳实施例的各层次在互相结合前之立体示意图;第四图:是第三图中的复纤维层之立体示意图;第五图:是第三图中的成型元件之立体示意图;以及第六图:是本发明之碳纤维层的成型方法之又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
地址 台北巿内湖区东湖路一○六巷七弄二十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