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半导体装置
摘要 绝缘闸极场效电晶体适合用于主动矩阵型液晶显示器,通道长度、或介于源极区与汲极区之间的距离被致使大于在通道纵向方向上所采取之闸极电极的长度,补偿区被形成于源极和汲极区之侧的通道区中,没有或极弱的电场从闸极电极被施加于这些补偿区。
申请公布号 TW476451 申请公布日期 2002.02.11
申请号 TW087207861 申请日期 1992.07.29
申请人 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山崎舜平;间濑晃;广木正明;竹村保彦;张宏勇;鱼地秀贵;根本英树
分类号 H01L27/105;H01L27/108 主分类号 H01L27/10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一图素电极; 至少一薄膜电晶体,用以切换该图素电极; 一液晶层,与该图素电极相邻, 该薄膜电晶体包括: 一多晶半导体层,其形成于一绝缘面之上; 一第一对杂质区,其形成在该多晶半导体层中,其 中该第一对杂质区以第一浓度而被掺杂具有一导 电类型之杂质; 一通道区,其形成在介于该对杂质区之间的该多晶 半导体层中; 一第二对杂质区,其形成在该第一对杂质区与该通 道区之间,其中该第二对杂质区以低于该第一浓度 之第二浓度而被掺杂具有该导电类型之杂质;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缘膜 配置放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形成于该多晶半导体层之上; 一有机树脂膜,其形成于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该 有机树脂膜具有一平整的上表面;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于该有机树脂膜之上。2.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该第二对杂质区具 有与该第一对杂质区相同的导电类型。3.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 -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 迁移率(e)。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 该闸极电极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l、Ta、Cr及Si之 群组中的材料。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 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6.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7.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 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8.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该薄膜电晶体系顶-闸极 型电晶体。9.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大的能带间隙;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上之有 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孔洞而与该薄膜电晶体连接。10.一种 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低的结晶性;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上之有 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孔洞而与该薄膜电晶体连接。11.一种 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含有以一种比该源极和 汲极区还低之浓度的掺杂杂质;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第二接触孔并没有和该第一接触孔重叠。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 括铝。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闸 极电极系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14.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 化物。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平 坦化膜包括聚醯亚胺。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 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 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 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l、Ta、Cr及Si之群组中的材 料。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 电极系透明的。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装置, 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 的厚度。20.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大的能带间隙;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第二接触孔并没有和该第一接触孔重叠。 21.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低的结晶性;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第二接触孔并没有和该第一接触孔重叠。 22.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含有以一种比该源极和 汲极区还低之浓度的掺杂杂质;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导电层具有一扩展自该第一接触孔之扩展 部分并且该图素电极接触该扩展部分。23.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括铝。2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系 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 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2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该平坦化膜包 括聚醯亚胺。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 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 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28.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 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30.一 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大的能带间隙;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导电层具有一扩展自该第一接触孔之扩展 部分并且该图素电极接触该扩展部分。31.一种主 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低的结晶性;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导电层具有一扩展自该第一接触孔之扩展 部分并且该图素电极接触该扩展部分。32.一种主 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第二接触孔并没有和该第一接触孔重叠。 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 括铝。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闸 极电极系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35.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 化物。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平 坦化膜包括聚醯亚胺。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 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 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 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 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l、Ta、Cr及Si之群组中的材 料。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 电极系透明的。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装置, 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 的厚度。41.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导电层具有一扩展自该第一接触孔之扩展 部分并且该图素电极接触该扩展部分。42.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括铝。4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系 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 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4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中该平坦化膜包 括聚醯亚胺。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 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 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47.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 。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 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49.一 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含有以一种比该源极和 汲极区还低之浓度的掺杂杂质;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通道形成区被掺杂有浓度为11015到11018 atoms/cm3之硼。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装置,其 中该导电层包括铝。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 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系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 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 缘膜包括矽氧化物。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 装置,其中该平坦化膜包括聚醯亚胺。54.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49项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 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 迁移率(e)。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装置,其 中该闸极电极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1.Ta、Cr及Si 之群组中的材料。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装 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57.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49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 .64m之范围内的厚度。58.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 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大的能带间隙;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通道形成区被掺杂有浓度为11015到11018 atoms/cm3之硼。59.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低的结晶性;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通道形成区被掺杂有浓度为11015到11018 atoms/cm3之硼。60.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含有以一种比该源极和 汲极区还低之浓度的掺杂杂质;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半导体岛显现一自522cm-1偏移向较低频率侧 之拉曼(Raman)光谱学的峰値。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60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括铝。62.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60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系位在该通道 形成区之上。6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装置,其 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64.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60项之装置,其中该平坦化膜包括聚醯亚胺 。6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 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h)或15到300 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6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0 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 Al、Ta、Cr及Si之群组中的材料。67.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60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68.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 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69.一种主动 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大的能带间隙;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半导体岛显现一自522cm-1偏移向较低频率侧 之拉曼(Raman)光谱学的峰値。70.一种主动矩阵型装 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形成在该半导体岛之中,具有该 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对杂质区,其配置在该源极和汲极区与该通道形 成区之间,其中该对杂质区具有比该源极和汲极区 还低的结晶性;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半导体岛显现一自522cm-1偏移向较低频率侧 之拉曼(Raman)光谱学的峰値。71.一种主动矩阵型液 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一图素电极; 至少一薄膜电晶体,用以切换该图素电极; 该薄膜电晶体包括: 一多晶半导体层,其形成于一绝缘面之上; 一第一对杂质区,其形成在该多晶半导体层中,其 中该第一对杂质区以第一浓度而被掺杂具有一导 电类型之杂质; 一通道区,其形成在介于该对杂质区之间的该多晶 半导体层中; 一第二对杂质区,其形成在该第一对杂质区与该通 道区之间,其中该第二对杂质区以低于该第一浓度 之第二浓度而被掺杂具有该导电类型之杂质;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缘膜 配置放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形成于该多晶半导体层之上; 一有机树脂膜,其形成于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该 有机树脂膜具有一平整的上表面;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于该有机树脂膜之上。72.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其中该第二对杂质区具 有与该第一对杂质区相同的导电类型。73.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 10-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 子迁移率(e)。7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 其中该闸极电极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1.Ta、Cr及 Si之群组中的材料。7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 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76.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 。7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 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78.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置,其中该薄膜电晶体系 顶-闸极型电晶体。7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1项之装 置,其中该装置系液晶装置。80.一种主动矩阵型装 置,其包括: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一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其具有该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以及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第二接触孔并没有和该第一接触孔重叠。 8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 括铝。8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闸 极电极系位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83.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 化物。8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平 坦化膜包括聚醯亚胺。8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 之装置,其中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 洞迁移率(h)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 8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 包括一种选自含有Ti。A1.Ta、Cr及Si之群组中的材 料。8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 电极系透明的。8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 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 的厚度。8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装置,其中该 装置系液晶装置。90.一种主动矩阵型装置,其包括 : 一基体,其具有一绝缘面; 一薄膜电晶体,其形成于该基体之上,其中该薄膜 电晶体包括: 一半导体岛,其包括多晶矽; 一通道形成区,在该半导体岛之中; 源极和汲极区,具有该通道形成区配置于其间; 一闸极电极,与该通道形成区相邻,具有一闸极绝 缘膜配置于其间; 一中间层绝缘膜,其覆盖该薄膜电晶体; 一导电层,其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之上并且经由 该中间层绝缘膜之第一接触孔而与该薄膜电晶体 之源极和汲极区的其中之一相连接; 一平坦化膜,其包括形成在该中间层绝缘膜及该导 电层上之有机树脂;以及 一图素电极,其形成在该平坦化膜之上并且经由该 平坦化膜之第二接触孔而与该导电层相连接, 其中该导电层具有一扩展自该第一接触孔之扩展 部分并且该图素电极接触该扩展部分。91.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该导电层包括铝。9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该闸极电极位 在该通道形成区之上。9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0项 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缘膜包括矽氧化物。94.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该平坦化膜包括 聚醯亚胺。9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 该多晶半导体层具有10-200cm2/Vsec之电洞迁移率(h )或15到300cm2/Vsec之电子迁移率(e)。96.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该图素电极系透明的。 9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0项之装置,其中该中间层绝 缘膜具有在从0.2到0.6m之范围内的厚度。图式简 单说明: 图1是依据本创作之半导体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传统半导体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显示图2之传统半导体装置的电流电压特性; 图4显示图1之新颖半导体装置的电流电压特性; 图5(A)和(B)是传统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置之部分 的电路图; 图6是依据本创作之一部分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 置的电路图,装置形成本创作的例1; 图7是图6之新颖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置之部分 的平面图; 图8(A)-(F)是图6和7之新颖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置 之部分的截面图,显示制造装置的顺序; 图9显示本创作之例2之p通道TFT的电流电压特性; 图10显示本创作之例2之n通道TFT的电流电压特性; 图11显示例2之汲极电流对阳极化膜厚度的相依性; 图12显示例2之临界电压对阳极化膜厚度的相依性; 图13显示例2之场移动率对阳极化膜厚度的相依性; 图14(A)-(D)是依据例2之一部分薄膜电晶体的截面图 ,显示制造装置的顺序; 图15(A)-(C)是图14(A)-(D)之薄膜电晶体的顶视图,显示 制造装置的顺序; 图16(A)-(F)是依据例1之一部分主动液晶电光装置的 截面图; 图17(a)和(b)显示薄膜电晶的特性; 图17(c)-(f)显示依据本创作之薄膜电晶体的操作原 理; 图18(A)-(D)是依据本创作之例5之薄膜电晶体的截面 图,显示制造装置的顺序; 图19(A)-(D)是依据本创作之例6之薄膜电晶体的截面 图,显示制造装置的顺序; 图20是依据本创作之例6之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 置的平坦化图; 图21是依据例7之主动矩阵型液晶电光装置的电路 图; 图21(A)和21(B)显示图21之主动矩阵型液电光装置的 作用; 图22(A)-(C)是依据例6之薄膜电晶体的顶视图,显示 制造装置的顺序。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