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非道路使用之堆土机式履带充气轮胎
摘要 一种改良式轨迹带履带轮胎(10),系包括一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该总成安装于一备有一埋入式胎身叠层(34)之轮胎胎身(14),而胎身叠层具有依胎唇线(22/24)而设之叠层翻摺端(34a/34b)。第一、二、三、四顶点元件系依各胎唇线(22/24)而设,第一顶点元件(54/55)邻近于且呈辐射方向向外于各胎唇线(22/24),第二顶点元件(58/59)则位于翻摺叠层(34,34a/34b)之重叠侧之间,第三顶点元件(38/39)以轴向的形态位于隔离橡胶层(36)与内叠层衬垫(26)之间并以辐射之方向由胎唇线(22/24)朝外延伸至大约在轮胎侧壁(16/18)之中点,及第四顶点元件(62/64)系抵靠于胎身叠层(34)翻摺端(34a/34b)之朝外侧,以利包覆第二、四顶点元件(58/59,62/64)间之叠层翻摺端(34a/34b)末端段。
申请公布号 TW469230 申请公布日期 2001.12.21
申请号 TW087105352 申请日期 1998.04.09
申请人 固特异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威廉伊尔雷蒙
分类号 B60C9/00 主分类号 B60C9/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不与路面接触非道路使用之堆土机式履带充气轮胎(10),具有可充气、具有至少一叠层及一对相隔开胎唇线(22/24)之多层式胎身(14),该叠层包含至少一环绕轮胎周围之第一胎身叠层且介于该对胎唇线(22/24)之间;由胎唇线(22/24)延伸至胎身外周围表面之一对侧壁部份(16/18)该第一胎身叠层(34),嵌入该轮胎胎身(14)且完全围绕在轮胎周围,并具有第一及第二翻摺端(34a/34b),以轴向朝外延伸且绕胎唇线(22/24)翻摺;该轮胎之特征为:一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安装在一充气式多层轮胎胎身之外环侧表面;及第一、二、三、四顶点元件,系依各胎唇线(22/24)而设,第一顶点元件(54/55)邻近于且呈辐射方向向外于各胎唇线(22/24),第二顶点元件(58/59)邻近于且呈辐射方向向外于第一顶点元件(54/55),及位于由轮胎胎身环侧至胎唇线之第一胎身一段与胎身叠层(34)之第一、二翻摺端一段之间,第三顶点元件以轴向的形态位于隔离橡胶层(36)与内叠层衬垫(26)之间并以辐射之方向由胎唇线(22/24)朝外延伸至大约在轮胎侧壁(16/18)之中点,及第四顶点元件(62/64)系位于第一、二翻摺端(34a/34b)之轴向朝外侧。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第一顶点元件(54/55)系由一第一弹性体构成,其比一构成第二(58/59)、三(38/39)、四(62/64)顶点元件之第二弹性体为硬。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轨迹带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第一顶点元件(54/55)系由第一弹性体构成,其比构成第二(58/59)、三(38/39)、四(62/64)顶点元件之第二弹性体为至少大约硬20%至50%。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轨迹带履带充气轮胎,其进一步特征在具有一锁合结构(20,70,72,74,76),以将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固定于充气轮胎胎身(1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轨迹带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锁合结构包括设于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内表面(70)上之锁合带结构(72,74),可将配合之锁合支承结构(20,76)结合于轮胎胎身(14)之外环侧表面上。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轨迹带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锁合胎面结构包括具有多数个呈环侧向延伸之凸块(72)与凹槽(74);及锁合支承结构包括具有多数个呈环侧向延伸之凸块(76)与凹槽(20),其方位则可将配合之其中一环侧方向延伸凸块(72)与凹槽(74)结合于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之内表面(70)上,以防止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相关于充气负荷支承结构(14)之外环侧周缘做轴向移动。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轨迹带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包括一设于其外表面上之接触地面胎面段(80),以及多数个呈环侧方向延伸之凸块(72)与凹槽(74),其方位则可防止可移除胎面带总成(12)相关于充气轮胎胎身(14)外环侧周缘做轴向移动。8.一种不与路面接触非道路使用之堆土机式履带充气轮胎,具有:一充气式多层轮胎胎身(14),具有一胎面段依其环侧表面而设,轮胎胎身(14)包含至少一叠层(34)及一对间隔之胎唇线(22/24),叠层包括至少一第一胎身叠层(34),系依轮胎呈环侧延伸且延伸于胎唇线对(22/24)之间;一对侧壁段(16,18),系自胎唇线(22/24)延伸至轮胎胎身(14)之外环侧表面;第一胎身叠层(34)系埋设于轮胎胎身(14)内,且整体依轮胎之环侧延伸及具有第一(34a)、二(34b)翻摺端,翻摺端至轴向向外延伸且依胎唇线(22/24)翻摺;该轮胎之特征为:第一、二、三、四顶点元件,系依各胎唇线(22/24)而设,第一顶点元件(54/55)邻近于且呈辐射方向向外于各胎唇线(22/24),第二顶点元件(58/59)邻近于且呈辐射方向外于第一顶点元件(54/55),及位于由轮胎胎身环侧至胎唇线之第一胎身一段与胎身叠层(34)之第一、二翻摺端(34a/34b)一段之间,第三顶点元件以轴向的形态位于隔离橡胶层(36)与内叠层衬垫(26)之间并以辐射之方向由胎唇线(22/24)朝外延伸至大约在轮胎侧壁(16/18)之中点,及第四顶点元件(62/64)系位于第一、二翻摺端(34a/34b)之轴向朝外侧。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第一顶点元件(54/55)系由一第一弹性体构成,其比一构成第二(58/59)、三(38/39)、四(62/64)顶点元件之第二弹性体为硬。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履带充气轮胎,其特征在第一顶点元件(54/55)系由第一弹性体构成,其比构成第二(58/59)、三(38/39)、四(62/64)顶点元件之第二弹性体为至少大约硬20%至50%。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一截面图,说明一改良轮胎具有一安装于充气轮胎胎身上且依本发明制成之可移除轮胎胎面带;第二图系一截面放大图,说明第一图所示本发明对称轮胎之一侧或一半;及第二图A系一截面放大图,说明第二图所示轮胎之胎唇区。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