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
摘要 本发明之薄片净化环境材料系由(a)金属及/或金属氧化物粒子;(b)吸附材料粒子;(c)热可塑性树脂粒子;以及(d)透气性薄片纤维状基材所组成者,粒子(a)与粒子(b)于粒子(c)表面相互接触部份之结合者,粒子(c)结合于基材(d)上。将此粒子(a)、粒子(b)、粒子(c)、吸水性树脂(e)及水相混均匀制成分散之悬浮液,此固定量使保持于纤维状基材(d)中,于粒子(c)之树脂之融点以上热分解温度以下之温度下加热之,去除水份之同时,粒子间藉由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使结合于纤维状基材(d)上,而可制造之。金属及/或金属氧化物粒子与吸附材料粒子因未以热可塑性树脂层被覆,而各自有效地维持原有表面积以及性能故显示优异之环境净化能力。可用于脱臭材料,去除有毒气体材料等。〔选择图〕图3
申请公布号 TW458807 申请公布日期 2001.10.11
申请号 TW085106280 申请日期 1996.05.27
申请人 日立化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关根嘉香;宫寺康夫;外木健之;河田博之;内田达也;千田孝之
分类号 B01J20/06 主分类号 B01J20/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特征为含有(a)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种之平均粒径0.1-10m的粒子,(b)吸附材料粒子,(c)平均粒径20-150m的热可塑性树脂粒子,其中上述粒子(b)全体之50重量%以上为通过网目48mesh(300m)的大小,上述粒子(a)与上述粒子(b)分别于上述粒子(c)表面分别相结合,且上述粒子(c)彼此相结合,其中上述金属及至少某金属氧化物任一粒子(a)系选自锰、铜、锌、铁、钒、镍、镁、铝、钛、钯、铂、铈、矽及其氧化物中之一种以上者,吸附材料粒子(b)系选自活性炭、沸石、矽胶、海泡棉、活性氧化铝、活性白土中之一种以上者,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为平均粒径20-150m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聚乙烯树脂粒子。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中上述金属及至少某金属氧化物任一粒子(a)为二氧化锰及氧化铜者,吸附材料粒子(b)为活性炭,而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为平均分子量(粘度法)100万-900万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中上述粒子(a)与上述粒子(b)之合计为100重量份时,上述粒子(a)为90重量份-10重量份,上述粒子(b)为10重量份-90重量份,对于上述粒子(a)与上述粒子(b)之合计为100重量份时,上述粒子(c)为10重量份-80重量份。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中上述净化环境材料为粒状、颗粒状、球状或板状之任一形状之成形者。5.一种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含有将(a)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种之平均粒径0.1-10m的粒子,(b)吸附材料粒子(但该吸附材料粒子全体之50重量%以上为通过网目48mesh(300m)之大小),(c)平均粒径20-150m的热可塑性树脂粒子,予以混合形成混合物的步骤;及将上述混合物加热至前述热可塑性树脂粒子之表层部软化,具有结合力之状态的步骤。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热及490-2940KPa之加压同时进行。7.一种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特征为含有(a)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种之平均粒径0.1-10m的粒子,(b)吸附材料粒子,(c)平均粒径20-150m的热可塑性树脂粒子,(d)透气性薄片之纤维状基材,其中上述粒子(b)全体之50重量%以上为可通过网目48mesh(300m)的大小,上述粒子(a)与上述粒子(b)系分别于上述粒子(c)表面相结合,且上述粒子(c)彼此相结合,上述粒子(c)与上述基材(d)结合,其中上述金属及至少某金属氧化物任一粒子(a)系选自锰、铜、锌、铁、钒、镍、镁、铝、钛、钯、铂、铈、矽及其氧化物中之一种以上者,吸附材料粒子(b)系选自活性炭、沸石、矽胶、海泡石、活性氧化铝及活性白土中之一种以上者,而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为平均粒径20-150m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聚乙烯树脂粒子,透气性薄片纤维状基材(d)为空隙率60-98%之纤维状基材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中上述金属及至少某金属氧化物任一粒子(a)为二氧化锰及氧化铜,吸附材料粒子(b)为活性炭,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为平均分子量(粘度法)100万-900万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透气性薄片纤维状基材(d)为空隙率60-98%之玻璃不织布者。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其中上述透气性薄片纤维状基材(d)之重量比率为100重量份时,混合粒子(a+b+c)量为40-200重量份。10.一种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9项中任一项之薄片状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系(1)为混合下述(a),(b),(c),(e)及(f)制作各粒子均匀分散之悬浮液的步骤,(a)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种平均粒径0.1-10m的粒子,(b)吸附材料粒子(但该吸附粒子整体之50重量%以上为通过网目48mesh(300m)的大小,(c)平均粒径20-150m的热可塑性树脂粒子,(e)吸水性树脂(f)水将上述悬浮液之一定量保持于(d)透气性薄片纤维状基材上的步骤,(3)以上述热可塑性树脂之融点以上,热分解温度以下之温度下加热后,去除水份同时,某将上述粒子(a)及上述粒子(b)分别介于上述粒子(c)与基材(d)结合。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薄片状除去环境污染物质用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吸水性树脂为至少一种选自丙烯酸-醋酸乙酯共聚皂化物,聚丙烯酸交联聚合物,淀粉-丙烯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酸共聚物,淀粉-乙烯磺酸接枝共聚物及淀粉-苯乙烯磺酸接枝共聚物中的树脂。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表示本发明净化环境材料中,金属及/或金属氧化物粒子(a1.a2),吸附材料粒子(b)及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之相互结合状态之模式图。第二图系为本发明净化环境材料其他例之模式图,代表扩大之金属及/或金属氧化物粒子(a1,a2),吸附材料粒子(b)及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之图。第三图系表示本发明薄片状净化环境材料中,金属及/或金属氧化物粒子(a1,a2),吸附材料粒子(b),热可塑性树脂粒子(c)及纤维状基材(d)之结合状态之模式图。第四图代表以细孔薄片状覆盖两面之薄片状净化环境材料之截面模式图。第五图系代表二氧化锰与氧化铜之混合粉元素(Mn:Cu)重量比及甲烷硫醇去除率之关系图表。第六图A,第六图B系代表本发明蜂窝结构之净化环境材料之一例之截面模式图。第六图A为使用瓦楞纸板制装置之2片薄片状净化环境材料之结合图,第六图B为A之4段结合图。第七图系代表本发明蜂窝结构净化环境材料之其他示例之截面模式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