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微型化宽频平衡至非平衡阻抗转换器
摘要 本发明系一种微型化之宽频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包含第一片有两平面之介质基板;第一条导线与第二条导线配置在第一介质基板之第一平面上;第二片有两平面之介质基板其第一平面则覆盖在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上;第三条导线与第四条导线配置在第二介质基板之第二平面上;第三片有两平面之介质基板其第一平面覆盖在第二介质基板之第二平面的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上;两个地面导体则分别配置在第一介质基板之第二平面上与第三介质基板之第二平面上;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分别与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上下重叠。第一导线的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第二导线的第一端点与第四导线的第二端点皆与地端相连,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之第一端点则共同连接到非平衡埠,第三导线的第二端点连接到第一个平衡埠,而第二导线的第二端点连接到第二个平衡埠。
申请公布号 TW456066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9.21
申请号 TW088115970 申请日期 1999.09.16
申请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刘士平
分类号 H01P5/10 主分类号 H01P5/1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系包含:(a)第一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b)第一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上,该第一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c)第二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上,该第二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d)第二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其中第一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上;(e)第三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该第三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f)第四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该第四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以及(g)一片地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其中所述第三导线压叠在所述第一导线上,所述第四导线压叠在所述第二导线上,所述第一导线之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所述第二导线之第一端点以及所述第四导线之第二端点皆予接地,同时,所述第三导线之第一端点与所述第四导线之第一端点一起连接到非平衡埠,所述第三导线之第二端点连接到第一个平衡埠而所述第二导线之第二端点则连接到第二个平衡埠。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有相同的宽度与长度,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有相同的宽度与长度,并且,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之所述宽度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还宽,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之所述长度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还长。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进一步包含第三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其中所述第三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第二平面上之所述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上。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可以是直线,曲折线或螺旋线其中一种形状。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可以是直线,曲折线或螺旋线其中一种形状。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具特性阻抗Z01和长度11,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四导线具特性阻抗Z02和长度12,同时Z01不同于Z02,11不同于1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Z01大于所述Z02,所述11小于所述1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具有实际结构以提供从所述非平衡埠到所述平衡埠间之阻抗转换,该转换比率小于或等于一。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具有实际结构以提供从所述非平衡埠到所述平衡埠间之阻抗转换,该转换比率大于一。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阻抗转换比率为1:2。11.一种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系包含:(a)第一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b)第一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上,该第一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c)第二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上,该第二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d)第二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其中第一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上。(e)第三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该第三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f)第四条导线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该第四条导线有第一个端点与第二个端点。(g)第三片有两相对平面之介质基板,其中所述第三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一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之所述第二平面上之所述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上。(h)第一片地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以及(i)第二片地平面配置在所述第三介质基板之所述两相对平面之第二平面上,其中所述第三导线压叠在所述第一导线上,所述第四导线压叠在所述第二导线上,所述第一导线之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所述第二导线之第一端点以及所述第四导线之第二端点皆予接地,同时,所述第三导线之第一端点与所述第四导线之第一端点一起连接到非平衡埠,所述第三导线之第二端点连接到第一个平衡埠而所述第二导线之第二端点则连接到第二个平衡埠。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有相同的宽度与长度,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有相同的宽度与长度,并且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之所述宽度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还宽,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四导线之所述长度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三导线还长。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可以是直线,曲折线或螺旋线其中一种形状。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可以是直线,曲折线或螺旋线其中一种形状。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具特性阻抗Z01和长度11,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四导线具特性阻抗Z02和长度12,同时Z01不同于Z02,11不同于12。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Z01大于所述Z02,所述11小于所述12。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具有实际结构以提供从所述非平衡埠到所述平衡埠间之阻抗转换,该转换比率小于或等于一。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到所述第四导线具有实际结构以提供从所述非平衡埠到所述平衡埠间之阻抗转换,该转换比率大于一。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其中所述阻抗转换比率为1:2。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所示为本发明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第一个实施例之透视图。第二图所示为本发明之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第二个实施例之透视图。第三图所示为第一图与第二图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之等效电路图。第四图所示为第二图平衡至非平衡转换器之典型的模拟频率响应图。
地址 新竹县竹东镇中兴路四段一九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