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小型双泵
摘要 一种用以同时且独立地抽取两种流体之双泵,其包括一泵主体,该泵主体系在其第一表面上具有一凹面之第一凹入部。一第一流体注入口以及一第一流体排放口系位在泵主体中,且与该第一凹入部形成流体连通。一凹面之第二凹入部系位在该泵主体相对于第一凹入部之第二表面上。一第二流体注入口以及一第二流体排放口系位在泵主体中,且与该第二凹入部形成流体连通。一第一隔板系连接至泵主体之第一表面,并且封闭该第一凹入部而形成一第一内部腔室。一第二隔板系连接至泵主体之第二表面,其系用以封闭该第二凹入部而形成一第二内部腔室。一壳套系封闭该泵主体之第一及第二表面。该壳套系与该第一隔板形成一第一外部腔室,该腔室系与该第一内部腔室形成压力连通。该壳套亦与该第二隔板形成一第二外部腔室,该腔室系与第二内部腔室形成压力连通。一位在壳套中之第一压力孔口系提供一通至第一外部腔室之第一压力通道。一位在壳套中之第二压力孔口系提供一通至第二外部腔室之第二压力通道。其优点系包括可以同时且独立地在一泵中抽取两种流体,其中该双泵系具有与知单泵大致相同之尺寸。此外,该泵亦可以设计成能够以连续、非跳动方式供应一单一液体。
申请公布号 TW449571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8.11
申请号 TW089115635 申请日期 2000.08.03
申请人 微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杰诺米 皮瑞拉;罗伯特 乌德沃斯
分类号 B67D5/08 主分类号 B67D5/0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可独立地抽取一第一流体及一第二流体之双泵,其包含:一泵主体,该泵主体包括:(a)一第一凹面凹入部,其系位在该泵主体之第一表面上;(b)一第一流体注入口以及一第一流体排放口,其系与该第一凹入部形成流体连通;(c)一第二凹面凹入部,其系位在该泵主体相对于第一凹入部之第二表面上;以及(d)一第二流体注入口以及一第二流体排放口,其系与该第二凹入部形成流体连通;一第一隔板,其系连接至泵主体之第一表面,并且封闭该第一凹入部而形成一第一内部腔室;一第二隔板,其系连接至泵主体之第二表面,并且封闭该第二凹入部而形成一第二内部腔室;一壳套,其系封闭该泵主体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壳套系与该第一隔板形成一第一外部腔室,该腔室系与该第一内部腔室形成压力连通,且该壳套并与该第二隔板形成一第二外部腔室,该腔室系与第二内部腔室形成压力连通;一位在壳套中之第一压力孔口,其系提供一通至第一外部腔室之第一压力通道;以及一位在壳套中之第二压力孔口,其系提供一通至第二外部腔室之第二压力通道。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双泵,其中该泵主体系进一步包括:一对第一穿孔,其系与该第一流体孔口相对准;一第一入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其中一第一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一入口流体路径而可将第一流体注入口连接至每一内部腔室,且使一第一流体由该第一流体注入口流入至第一内部腔室中;一第一出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另一第一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一出口流体路径而可在泵主体之中央部分连接该第一入口流体路径,而形成一通至第一内部腔室之第一流体路径,以使该第一流体经由第一流体排放口而流出该第一内部腔室;一对第二穿孔,其系与该第二流体孔口相对准;一第二入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其中一第二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二入口流体路径以将第二流体注入口连接至第二内部腔室,且使一第二流体由该第二流体注入口流入至第二内部腔室;以及一第二出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另一第二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二出口流体路径而在泵主体之中央部分连接该第二入口流体路径,而形成一通至第二内部腔室之第二流体路径,以使该第二流体可经由第二流体排放口而流出该第二内部腔室。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双泵,其进一步包含:一模组卡,其系包含一第一控制阀以及一第二控制阀,其中该第一控制阀系与该第一压力孔口形成流体连通,而该第二控制阀系与该第二压力孔口形成流体连通,该控制阀系可独立地提供真空吸力或压力至该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以影响该流体之运动;以及一泵调节器,其系与该模组卡形成流体连通,并且设计成可以提供用以及驱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之驱动压力。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双泵,其中:该第一外部腔室系一第一压缩气体腔室,且该第一内部腔室系一与该第一压缩气体腔室形成压力连通之第一流体腔室;该第二外部腔室系一第二压缩气体腔室,且该第二内部腔室系与该第二压缩气体腔室形成压力连通之第二流体腔室;且该壳套系进一步包含:(a)一第一端部帽盖,其系连结至该泵主体之第一表面,并且将该第一隔板承载于其间,并且在该第一隔板与第一端部帽盖之间形成该第一压缩气体腔室;(b)一第一O形环圈,其系位在第一压缩气体腔室中,并且连接在该第一隔板与第一端部帽盖之间;(c)一第二端部帽盖,其系连结至该泵主体,且将该第二隔板承载于其间,并且在该第二隔板与第二端部帽盖之间形成该第二压缩气体腔室;(d)一第二O形环圈,其系位在第二压缩气体腔室中,并且连接在该第二隔板与第二端部帽盖之间;以及(e)一固定板,其系连接至该泵主体,并且将该第一流体注入与排放口以及该第二流体注入及排放口连接至该泵主体。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双泵,其中该泵主体系进一步包括:一对第一穿孔,其系与该第一流体孔口相对准;一第一入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其中一第一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一入口流体路径而可将第一流体注入口连接至第一内部腔室,且使一第一流体由该第一流体注入口流入至第一内部腔室中;一第一出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另一第一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一出口流体路径而可在泵主体之中央部分连接该第一入口流体路径,而形成一通至第一内部腔室之第一流体路径,以使该第一流体经由第一流体排放口而流出该第一内部腔室;一对第二穿孔,其系与该第二流体孔口相对准;一第二入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其中一第二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二入口流体路径以将第二流体注入口连接至第二内部腔室,且使一第二流体由该第二流体注入口流入至第二内部腔室;以及一第二出口逆止阀,其系位在另一第二穿孔中,并且形成一第二出口流体路径而在泵主体之中央部分连接该第二入口流体路径,而形成一通至第二内部腔室之第二流体路径,以使该第二流体可经由第二流体排放口而流出该第二内部腔室。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双泵,其进一步包含:一模组卡,其系包含一第一控制阀以及一第二控制阀,其中该第一控制阀系与该第一压力孔口形成流体连通,而该第二控制阀系与该第二压力孔口形成流体连通,该控制阀系可独立地提供真空吸力或压力至该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以影响该流体之运动;以及一泵调节器,其系与该模组卡形成流体连通,并且设计成可以提供用以及驱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之驱动压力,且包括一连接器,用以连接至一清洁乾空气或氮气供应源。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双泵,其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压缩气体管路,其系将该第一压缩空气控制阀连接至该第一压力孔口;一第二压缩气体管路,其系将该第二压缩空气控制阀连接至该第二压力孔口;以及一真空开关,其系连接至每一压缩气体控制阀,且其系设计成可以由该泵中侦测出真空不足,或由该压缩空气管路中侦测出渗漏。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双泵,其进一步包含:一出口连接孔口,其系连接至该第一排放孔口及该第二排放孔口,使得第一出口流体路径以及第二出口流体路径系可以结合在一起,以藉此将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在该出口连接孔口之输出口处组合在一起;以及该泵调节器系设计成可以提供驱动压力至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使得单一液体系可以连续地流出该出口连接孔口之输出口。9.一种采用一双泵来独立地抽取两种流体之方法,其中该双泵系具有一单一外壳,内含相对之第一及第二腔室、与该第一腔室形成流体连通之第一注入口及排放口逆止阀、与该第二腔室形成流体连通之第二注入口及排放口逆止阀、一封闭该第一腔室以形成一第一内部腔室之第一隔板,且该第一隔板系藉由一具有一第一压力孔口之第一端部帽盖而连接至该外壳,并且在其间形成一第一外部腔室,以及一封闭该第二腔室以形成一第二内部腔室之第二隔板,且该第二隔板系藉由一具有一第二压力孔口之第二端部帽盖而连接至该外壳,并且在其间形成一第二外部腔室,该方法包含以下之步骤:(a)供应真空压力至第一压力孔口,以在第一外部腔室中产生一负压;(b)使该第一隔板朝向第一外部腔室来移动,以在第一内部腔室中产生一负压;(c)将一第一流体抽取至第一内部腔室中而通过该第一入口逆止阀,同时该第一出口逆止阀系由负压而封闭;(d)供应压力至第一压力孔口而在第一外部腔室中产生正压力;(e)移动该第一隔板朝向泵主体之中央部分移动,以在第一内部腔室中产生一正压;(f)藉由该正压而封闭该第一入口逆止阀;(g)藉由正压而打开该第一出口逆止阀;以及(h)将该第一流体由第一内部腔室中排出而离开该泵;独立地在泵中抽取第二流体系包含以下之步骤:(a)供应真空压力至第二压力孔口,以在第二外部腔室中产生一负压;(b)将该第二隔板系朝向第二外部腔室来移动,以在第二内部腔室中产生一负压;(c)将第二流体抽取至第二内部腔室中而通过该第二入口逆止阀,同时该第二出口逆止阀系由负压而封闭;(d)供应压力至第二压力孔口而在第二外部腔室中产生正压力;(e)使该第二隔板朝向泵主体之中央部分移动,以在第二内部腔室中产生一正压;(f)藉由该正压而封闭该第二入口逆止阀;(g)藉由正压而打开该第二出口逆止阀;以及(h)将第二流体由第二内部腔室中排出并离开该泵。10.一种采用一双泵来连续地抽取一单一液体之方法,其中该双泵系具有一单一外壳,内含相对之第一及第二腔室、与该第一腔室形成流体连通之第一注入口及排放口逆止阀、与该第二腔室形成流体连通之第二注入口及排放口逆止阀、一封闭该第一腔室以形成一第一内部腔室之第一隔板,且该第一隔板系藉由一具有一第一压力孔口之第一端部帽盖而连接至该外壳,并且在其间形成一第一外部腔室,以及一封闭该第二腔室以形成一第二内部腔室之第二隔板,且该第二隔板系藉由一具有一第二压力孔口之第二端部帽盖而连接至该外壳,并且在其间形成一第二外部腔室,该方法包含以下之步骤:(a)将该第一流体排放口及第二流体排放口组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单一泵排放口;(b)将一驱动压力供应至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使得在其中一腔室充满该单一液体的同时,使该单一液体由相对之腔室中排放出去;以及(c)使该单一液体经由该单一泵排放口而以连续、非跳动方式流出该双泵。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顶视图;第二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底视图;第三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双泵的截面视图;第四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截面视图;第五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顶视截面图;第六图A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前视图;第六图B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后视图;第七图系本发明之一示例性实施例之泵主体的顶视截面视图;第八图系显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模组卡;第九图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的顶视图;第十图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的底视图;第十一图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的截面视图;第十二图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泵主体的截面视图;第十三图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泵主体;第十四图系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第十五图系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该双泵系以连续、非跳动方式来供应单一液体;第十六图A至第十六图J系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双泵的各种不同造型设计;第十七图系一流程图,其中显示藉由本发明之双泵来独立地抽取两种不同流体之流程步骤;以及第十八图系一流程图,其中显示藉由本发明之双泵来提供连续、非跳动液体之流程步骤。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