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变焦透镜系统
摘要 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具有一第一透镜单元与一第二透镜单元。第一透镜单元包括一负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与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负焦度。第二透镜单元包括一正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与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正焦度。于变焦透镜系统中,藉由改变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达到缩小放大影像,且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
申请公布号 TW442666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6.23
申请号 TW088122081 申请日期 1999.12.21
申请人 美乐达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河野哲生;柳生玄太
分类号 G02B15/00 主分类号 G02B15/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澄文 台北巿信义路四段二七九号三楼
主权项 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包括一负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与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负焦度;以及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一正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与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完成变焦,且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列条件:0.25<|1/W|<0.800.35<2/W<0.75其中1表示第一透镜单元之焦度;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焦度;以及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塑胶透镜单元满足下列条件:-1.2<Pi/Whi<1.2其中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以及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包括于第一透镜单元之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P/1|<1.35其中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以及1表示第一透镜单元之焦度。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包括于第二透镜单元之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P/2|<2.15其中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以及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焦度。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至少一负透镜元件与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7.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以及一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至少一负透镜元件与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满足下列条件:-1.2<Pi/Whi<1.2其中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以及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8.一种影像摄像装置,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变焦透镜系统;一光电转换元件,藉由该变焦透镜系统形成一影像于具有一光感应的表面;以及一光学低通滤光透镜,配置于该光电转换装置之物体侧,其中该变焦透镜系统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包括一负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及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负焦度;以及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一正透镜元件、一负透镜元件及一正透镜元件,且整体具有正焦度,且其中,于该变焦透镜系统中,藉由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达到变焦,并且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9.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与一负透镜元件,且具有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其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在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0.8<Cp(N'-N)/W<0.8-0.45<M3/M2<0.90(其中T/W>1.6)其中C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曲率;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N表示对于d线非球面物体侧介质之折射率;N'表示对于d线非球面图像侧介质之折射率;M3表示第三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M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以及T表示于望远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度。10.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与一负透镜元件,且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在该第一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P/1|<1.200.20<1/W|<0.70-0.45<M3/M2<0.90(其中T/W>1.6)其中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1表示第一透镜单元之焦度;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焦度;M3表示第三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M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以及T表示于望远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度。1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正透镜单元与一负透镜单元,且具有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达到变焦,并且其中于该第二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满足下列条件:|P/2|<2.50.25<2/W<0.75其中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焦度;以及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12.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于该第三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0.30<M3/M2<0.90|P/3|<1.700.1<3/W<0.60其中M3表示第三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M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之位移量(相对于广角端指向物体侧之方向为负);P表示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3表示第三透镜单元之焦度;以及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11或12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塑胶透镜元件满足下列条件:-1.4<Pi/Whi<1.4其中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以及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14.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于该第二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1.4<Pi/Whi<1.40.5<log(2T/2W)/logZ<2.2其中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2W表示于广角端第二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2T表示于望远端第二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Z表示变焦比例;以及log表示自然对数(因为条件规范了一比例,其与基底(base)无关)。15.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与一负透镜元件,且具有负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在该第一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以及该第三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1.4<Pi/Whi<1.4-1.2<log(3T/3W)/logZ<0.5其中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3W表示于广角端第三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3T表示于望远端第三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Z表示变焦比例;以及log表示自然对数(因为条件规范了一比例,其与基底(base)无关)。16.一种变焦透镜系统,自物体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单元,具有一负焦度;一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正透镜元件与一负透镜元件,且具有一正焦度;以及一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焦度,其中藉由移动至少两透镜单元以便改变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距离以及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距离达到变焦,且其中在该第二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以及该第三透镜单元中包括至少一透镜元件为塑胶透镜元件,需满足下列条件:-1.4<Pi/Whi<1.4-0.75<log(3T/3W)/log(2T/2W)<0.65其中Pi表示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焦度;W表示于广角端整个变焦透镜系统之焦度;hi表示于望远端傍轴光线进入第i个塑胶透镜元件之物体侧面的入射高度,假设对于傍轴追迹改变的斜度之起始値1及高度h1分别为0与1;2W表示于广角端第二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2T表示于望远端第二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3W表示于广角端第三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3T表示于望远端第三透镜单元之横向放大倍率;以及log表示自然对数(因为条件规范了一比例,其与基底(base)无关)。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本发明第1实施例(第1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二图系本发明第2实施例(第2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三图系本发明第3实施例(第3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四图系本发明第4实施例(第4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五图系本发明第5实施例(第5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六图A至第六图I系第1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七图A至第七图I系第2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八图A至第八图I系第3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九图A至第九图I系第4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十图A至第十图I系第5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十一图系本发明第6实施例(第6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二图系本发明第7实施例(第7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三图系本发明第8实施例(第8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四图系本发明第9实施例(第9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五图系本发明第10实施例(第10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六图系本发明第11实施例(第11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七图系本发明第12实施例(第12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八图系本发明第13实施例(第13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十九图系本发明第14实施例(第14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第二十图A至第二十图I系第6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一图A至第二十一图I系第7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二图A至第二十二图I系第8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三图A至第二十三图I系第9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四图A至第二十四图I系第10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五图A至第二十五图I系第11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六图A至第二十六图I系第12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七图A至第二十七图I系第13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八图A至第二十八图I系第14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第二十九图系本发明第15实施例(第15范例)之变焦透镜系统之透镜排列图式;以及第三十图A至第三十图I系第15范例变焦透镜系统中于无穷远处拍摄条件下观察的像差说明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