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复合式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一种复合式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复合式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两个装设于基座上之散热鳍片组。该基座系由挤制方式形成,其顶面向上延伸出一位于之第一凸台,以及两个分别位于两侧缘之第二凸台。该散热鳍片组系由金属薄板经冲压弯折成波浪状,以形成复数个共平面之底片、自底片两侧向上延伸之侧片,以及位于相邻两侧片间而与底片相对交钳排列之顶片。
申请公布号 TW418358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1.11
申请号 TW088101412 申请日期 1999.01.29
申请人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学坤;李顺荣
分类号 G06F1/20 主分类号 G06F1/2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式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其顶面于适当位置向上延伸出至少一第一凸台及一第二凸台;至少一散热鳍片组,对应装设于该基座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间;以及该基座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于特定位置上形成有向内朝下凹陷之压制部,用以抵压散热鳍片组之对应结构,而将散热鳍片组稳固装设于基座上。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基座系由挤制方式形成,且其顶面向上延伸出一第一凸台及两第二凸台,该第二凸台系位于基座顶面中央,而该两第二凸台则分别位于基座顶面之两侧缘。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包括两个散热鳍片组,对应装设于基座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间。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或3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第一凸台于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沟槽而略呈“T"字形。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第二凸台于内侧形成一第二沟槽。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或3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散热鳍片组系由金属薄板经多次冲压弯折成波浪状,以形成复数个共平面之底片、自底片两侧向上延伸之侧片,以及位于相邻两侧片间而与底片相对交错排列之顶片。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底片之两端系与侧片之侧缘齐平,而直接供基座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之压制部抵压。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底片于两端进一步朝外分别延伸出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系突出于侧片侧缘之外,以供基座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之压制部抵压。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之底片与基座之顶面间,进一步加设有导热介质。10.一种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挤制方式得到一基座,该基座顶面向上延伸出一位于中央之第一凸台,以及两个分别位于两侧缘之第二凸台;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弯折而得到两个呈波浪状之散热鳍片组,每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复数个共平面之底片、自底片两侧向上延伸之侧片,以及位于相邻两侧片间而与底片相对交错排列之顶片;将该散热鳍片组对应装设于基座顶面之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间;利用治具冲击基座之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之适当位置,使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上形成向内朝下凹陷之压制部,以抵压散热鳍片组之对应结构,而将散热鳍片组稳固装设于基座上。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凸台于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沟槽而略呈“T"字形,而该第二凸台则于内侧形成一第二沟槽。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之底片于两端进一步朝外分别延伸出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系突出于侧片侧缘之外,以与基座之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结构相配合。13.一种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挤制方式得到一基座,该基座顶面向上延伸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缘之凸台;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弯折而得到一呈波浪状之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具有复数个共平面之底片、自底片两侧向上延伸之侧片,以及位于相邻两侧片间而与底片相对交错排列之顶片;将该散热鳍片组对应装设于基座顶面之两凸台间;利用治具冲击基座两凸台之适当位置,使凸台上形成向内朝下凹陷之压制部,以抵压散热鳍片组之对应结构,而将散热鳍片组稳固装设于基座上。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其中该基座之每一凸台皆于内侧形成一沟槽。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复合式散热器之制造方法,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之底片于两端进一步朝外分别延伸出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系突出于侧片侧缘之外,以与基座之沟槽结构相配合。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习知散热器之立体视图。第二图系另一习知散热器之立体视图。第三图系又一习知散热器之立体视图。第四图系本发明复合式散热器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视图。第五图系第四图之立体组合视图。第六图系本发明复合式散热器另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视图。第七图系第六图之立体组合视图。
地址 台北县土城巿中山路六十六之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