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有预制板之改良式不渗透性绝热桶
摘要 不渗透性绝热桶,建构成一载重结构;该桶具有两接续密封障壁与两绝热障壁交错重叠;两绝热障壁一为辅助障壁,一为包含一组预制板之主要绝热障壁;每一板依序包括:一第一刚硬板、一第一绝热层(104)、一第二绝热层(108)及一第二刚硬板;介于两邻接板主要绝热障壁元件间之接合区,填充有多数绝热块板,每一绝热块板各包含一绝热层(115)以刚硬板覆盖;辅助密封障壁之连续性,系藉气体与液体均不能渗透之挠性长板带(120)设置于两邻接板之接合区内;每一长板带系以一边缘区(120a)与一板之辅助绝热障壁元件作密闭黏合,并以另一边缘区(120b)与邻接板之辅助绝热障壁元件密闭黏合,致使覆盖接合区之长板带区(120c),可以自由弹性变形及(或)相对于绝热块板延长。
申请公布号 TW410207 申请公布日期 2000.11.01
申请号 TW088111617 申请日期 1999.07.08
申请人 发明人
分类号 B63B25/16 主分类号 B63B25/1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不渗透性绝热桶,建构成一载重结构,尤其一船舶中;该桶具有两接续密封障壁,一主要障壁(19.119)与桶内所存产品接触而另一为辅助障壁(6.106)置于主要障壁与载重结构(1.101)之间;此两密封障壁系与两绝热障壁交错叠合;主要密封障壁由薄金属板(19.119)所成,以机械方式倚靠主要绝热障壁固定;辅助障壁及主要绝热障壁,基本上,由一组板(2.102)所组成,后者系藉机械方式与载重结构扣接,但非黏着与之结合;各板依序包括:一第一刚硬板(3.103)成为板之底、一第一绝热层(4.104)受该底板支 、一第二绝热层(8.108)其不完全覆盖第一前述层、及一第二刚硬板(9.109)成为板之顶盖并覆盖第二绝热层;此第二绝热层与该第二刚硬板构成一主要绝热障壁元件;两相邻板主要绝热障壁元件间之接合区,系以绝热块板(14.114)填补,该块板各由一绝热层(15.115)覆以一刚硬板(16、116)所组成;绝热块板之刚硬板与板之第二刚硬板,构成近乎连续性墙壁,有能力支 主要密封障壁;辅助绝热障壁元件间之接合区,系藉一绝热材料制作之接缝料(150)填充;特征为:辅助密封障壁之连续性,系藉挠性长板带(20.120)设于两相邻板之接合区内;挠性长板带系气体与液体所不能渗透且可包括至少一可变形之连续薄金属板;各长板带,于其相对辅助绝热障壁之一面,一方面,以该长板带之一边缘(12Oa)与一板之辅助绝热障壁元件作密闭黏合,另一方面,以其另一边缘(120b)与邻接板之辅助绝热障壁元件作密闭黏合,致使该长板带之中央区(120c),其覆盖两前述辅助绝热障壁元件间之接合区,可自由弹性变形与/或相对于绝热块板及绝热接缝伸长;各板紧靠载重结构之壁固定,于平行该壁之平面上,仅有有限之活动自由。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一预制板(102)系藉环绕辅助绝热障壁元件周边均匀布设之扣接装置,扣接至载重结构(1.101)上,该扣接装置为螺栓(130),系熔接至载重结构上使几成垂直,该螺栓于其各自由端制有螺纹;所作板与螺栓之相对安排,系使诸螺栓对齐辅助绝热障壁元件之排列,并于对正各螺栓之处,设置一井道(111)通过第一绝热层(104);井道之底为板之第一刚硬板(103)所成,其上有一可容螺栓穿之过孔(112),一轴向弹性可变形装置(134)系配装于螺栓上,俾以抵靠井底,并藉一螺帽(136)就螺纹旋进螺栓,以限制该装置于其位;该弹性可变形装置,容许板于一垂直载重结构之方向上,作一定程度之活动。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桶,特征为该轴向弹性可变形装置,系由至少一截头圆锥形金属垫圈(134)所组成,该垫圈为一螺栓(130)所穿过,插入于井道(111)之底与相关螺帽(136)之间。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或第3项之桶,特征为一板(102)之第一绝热层(104)为一未经增强之多孔泡沫体,特别为聚胺酯泡沫体,具有,例如,一密度约105公斤/立方米,然而,该板之第二绝热层(108)系以一增强之多孔泡沫体制作,例如用玻璃纤维增强,具有,例如,一密度约120公斤/立方米。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或第3项之桶,特征为一板(102)之第一及第二绝热层(104.108)以一未经增强之多孔泡沫体,特别以聚胺酯泡沫体制作,具有,例如,一约105公斤/立方米之密度。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或3项之桶,特征为各板(2.102)具有一普通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第一刚硬板(3.103)及第一绝热层(4.104),自平视图观之,具有一第一矩形形状,第二绝热层(8.108)及第二刚硬板(9.109)自平视图观之,具有第二矩形形状,两矩形形状具有近乎平行之四边,第二矩形之长度及宽度,分别小于第一矩形之长度及宽度,于是,可于各板上,环绕该板之主要绝热障壁元件,备置一外周边缘(10.110),以致各长板带之各该边缘区(120a、120b)可予密闭黏合至各板之各该外周边缘上。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桶,特征为:前述井道(111)显现于板(102)之该外围边缘(110)上,是以该长板带(120)以其边缘黏贴区(120a、120b)将该等井道覆盖,以关闭该等井道。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桶,特征为:前述之井道(111)显现于板之该外围边缘(110)上,是以该长板带(120)以其非黏贴(120c)之中央区覆盖该等井道,而未封闭该等井道。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各长板带(120)之中央区(120c)具有一宽度,大于相邻辅助绝热障壁元件间接合区(150)之宽度。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绝热块板(114)之刚硬板(116)与板(102)之第二刚硬板(109),系藉跨于该块板与该板上之金属结件(151)将之结合。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绝热块板(14.114)具有一纵向沟槽(15a)于其相对两侧壁上,及板(2.102)具有一相对应之纵向沟槽(8a)于其主要绝热障壁元件之相对两侧壁上,如此可藉助沿板断续设置之键栓(52.152),将绝热块板结合至板,每一键栓自一块板之沟槽伸展至一板之沟槽。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该绝热块板(14.114)系藉点状黏结物,暂时侧面倚靠一邻接板固定。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该挠性长板带(20.120)包含三层,两外层系玻璃纤维织物而中间层为该金属板所成。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桶,特征为该金属板为一具有0.1毫米厚度之铝板。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一连续金属板(6)由一具低膨胀系数之薄金属板制成,系插入于板(2)之第一(4)及第二(8)绝热层之间,该金属板黏附至几为第一绝热层之全部表面,俾以形成一辅助密封障壁元件,第二绝热层几以其全部表面黏附至该金属板。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一挠性薄金属板(106),其系不为气体及液体渗透且可包括一连续之可变形薄铝板,系插入于板(102)之第一(104)及第二(108)绝热层之间,该薄金属板黏附至几为第一绝热层之全部表面,俾以形成一辅助密封障壁元件,第二绝热层几以其全部表面黏附至该薄金属板。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辅助密封障壁,一方面,包含板(102)之第一绝热层(104),其系用闭胞泡沫体制成者,而,另一方面,包含该挠性长板带(120)。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桶,特征为各板(2.102),透过可固化树脂(13.113),紧靠载重结构(1.101),使得抵消板与载重结构之瑕疵面之间之落差,成为可能;该伸长球珠未黏结至载重结构,例如,藉于两者间介入一纸片(25)。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一根据本发明第一具体实例之绝热桶所用板之分解透视图;第二图为第一图中板于其预制状态,准备就緖时之一透视图;第三图至第五图为第二图中顺次为III,IV,V所指之处明细放大图;第六图为一局部横断面图,表示两相邻板间之接合区;第七图为一图表,显示位于两板接合处之挠性长板带之伸长量,为张力之函数之曲线;第八图为关于本发明绝热桶之第二具体实例,时于弹性变形之挠性长板带装配上之前之部份透视图;第九图为第八图中一细节之放大剖面图,显示一板扣接至载重结构上之方式;第十图为一根据本发明第二具体实例之桶之局部纵向剖视图;第十一图为第十图中箭头XI所指细节之一放大图;第十二图为第十图中一细节之放大图,以分解方式显示环绕可变形挠性长板带周围区域。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