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有较扁平流体导管之热交换器
摘要 一种改良热交换器(60),包括多个较扁平导管(62),适合容纳热转移流体经过之通路。各导管(62)具有一入口与出口开口,一供给通道(100),与对应之入口开口连通,以将流经该对应入口开口之热转移流体导入对应之导管(62),一排出通道(102),与对应之出口开口连通,以将热转移流体经对应之出口开口导出对应之导管(62),及多个热转移通道(92),连通于供给与排出通道(l00,102)之间,以相对于供给与排出通道(100,102)各自主轴之大致横向方向导引其间之热转移流体。各供给与排出通道(100、102)具有较各热转移通道(92)之长度与剖面积大致更大之长度与剖面积。大体上当热转移流体流经导管(62)之热转移通道(92)时,于导管(62)内之流体与流过该热交换器(60)之外部流体譬如空气之间发生热转移。
申请公布号 TW402680 申请公布日期 2000.08.21
申请号 TW087110511 申请日期 1998.06.29
申请人 热艺公司 发明人 杨比;麦可海登瑞;罗杰鲁米;班杰明麦克尔瑞
分类号 F28F3/02 主分类号 F28F3/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张文仁 台北巿八德路三段八十一号七楼之七
主权项 /AIT{1.一种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非圆形剖面之导管,适合容纳热转移流体经过之通路,及支承所述导管之支承装置,所述导管具有一主要尺寸与一次要尺寸,入口与出口开口,一供给通道,沿所述主要尺寸延伸,并与所述入口开口连通,以将流经所述入口开口之热转移流体导入所述导管,一排出通道,沿所述主要尺寸延伸,并与所述出口开口连通,以将热转移流体经所述出口开口导出所述导管,其特色为多个热转移通道沿所述次要尺寸延伸,所述热转移通道适合以相对于所述主要尺寸之横向方向,将热转移流体从所述供给通道导至所述排出通道,所述主要尺寸大致大于所述次要尺寸,使各热转移通道与所述导管沿所述主要尺寸之长度比较时为具有一较短长度,各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较各所述热转移通道为具有大致更大之剖面积。}/AIT{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导管为一较扁平之管。}/AIT{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为位于所述管之各别相对侧上,并延伸于所述管之大致整个主要尺寸。}/AIT{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导管沿所述主要尺寸之长度为大于各热转移通道沿所述次要尺寸长度之至少六倍。}/AIT{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剖面积大于各所述热转移通道剖面积之至少五倍。}/AIT{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之至少一者之剖面积对各所述热转移通道之剖面积之比率为于约5:1至100:1之范围内。}/AIT{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各所述热转移通道具有一水力直径于约0.01寸至0.20寸之范围内。}/AIT{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沿所述导管之各别相对侧延伸,所述入口开口为位于所述导管之一端并靠近所述导管之一侧,所述出口开口为位于所述导管离开所述一端之相对端,并靠近所述导管离开所述一侧之相对侧,所述一端以所述主要尺寸与所述相对端之分隔,所述一侧以所述次要尺寸与所述相对侧分隔。}/AIT{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导管具有以所述主要尺寸分隔之相对端,及以所述次要尺寸分隔之相对侧,所述导管之组装为将一较扁平板沿其一主轴摺叠,以形成所述导管之一侧,并接合所述板之相对侧边,以形成所述导管离开所述一侧之相对侧。}/AIT{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于所述导管内之一皱摺构件,所述皱摺构件具有多个皱摺,界定所述热转移通道。}/AIT{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导管具有以所述主要尺寸分隔之相对端,及以所述次要尺寸分隔之相对侧,所述导管之组装为将一较扁平板沿其一主轴摺叠,以形成所述导管之一侧,将所述皱摺构件插入所述导管,并接合所述板之相对侧边,以界定所述导管离开所述一侧之相对侧,并将所述皱摺构件接合至所述导管。}/AIT{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皱摺构件具有多个皱摺,成一密集构造,以界定多个泪滴形状之热转移通道。}/AIT{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于所述导管组装时,将所述皱摺构件插入所述导管并与其接合。}/AIT{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导管具有以所述主要尺寸分隔之相对端,及以所述次要尺寸分隔之相对侧,所述皱摺构件具有一长度,延伸于所述端间之大致整个主要尺寸,及一宽度,只沿所述端间之部份所述次要尺寸延伸,所述供给通道为介于所述皱摺构件与所述导管一侧之中间,所述排出通道为介于所述皱摺构件与所述导管一相对侧之中间。}/AIT{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支承装置包含入口与出口管集箱,所述导管沿所述主要尺寸延伸于所述入口与出口管集箱之间,所述入口管集箱与所述入口开口流体连通,藉此热转移流体进入所述导管,所述出口管集箱与所述出口开口流体连通,藉此热转移流体离开所述导管,各所述之入口与出口管集箱具有一宽度,足以容纳所述导管之所述次要尺寸,所述入口管集箱于所述导管之一端具有封闭所述排出通道之装置,以阻止热转移流体进入排出通道,所述出口管集箱于所述导管之一相对端具有封闭所述供给通道之装置,以阻止于所述供给通道之热转移流体进入所述出口管集箱。}/AIT{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所述之入口与出口管集箱各具有弯曲之前壁,成相面对关系,所述入口管集箱之所述前壁具有一槽孔,所述导管之所述一端经此延伸入所述入口管集箱内,所述出口管集箱之所述前壁亦具有一槽孔,所述导管之所述相对端经此延伸入所述出口管集箱内,所述入口管集箱具有一第一后壁,其一部份界定封闭所述排出通道之所述装置,所述导管之所述一端接合至所述第一后壁之所述部份,藉此所述排出通道被封闭,所述出口管集箱具有一第二后壁,其一部份界定封闭所述供给通道之所述装置,所述导管之所述相对端接合至所述第二后壁之所述部份,藉此所述供给通道被封闭。}/AIT{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热交换器,其特色为多个非圆形剖面之导管,及多个蛇形散热片延伸于相邻之所述导管之间,并与其接合。}/AIT{18.一种非圆形剖面之导管,适合容纳一热交换器内热转移流体之通路,所述导管具有一主要尺寸与一次要尺寸,入口与出口开口,一供给通道,沿所述主要尺寸延伸,并与所述入口开口连通,以将流经所述入口开口之热转移流体导入所述导管,一排出通道,沿所述主要尺寸延伸,并与所述出口开口连通,以将热转移流体经所述出口开口导出所述导管,其特色为多个热转移通道沿所述次要尺寸延伸,所述热转移通道适合以相对于所述主要尺寸之横向方向,将热转移流体从所述供给通道导至所述排出通道,所述主要尺寸大致大于所述次要尺寸,使各热转移通道与所述导管沿所述主要尺寸之长度比较时为具有一较短长度,各所述供给通道与所述排出通道较各所述热转移通道为具有大致更大之剖面积。}/tt第一图为依据本发明一具有多个较扁平流体导管之改良热交换器之侧视图;第二图为依据本发明一较扁平流体导管之一顶部平面图,供以使用于第一图之热交换器;第三图为沿第二图之直线3-3所截取之剖面图;第四图为第二图之导管之入口端视图;第五图为第二图之导管之出口端视图;第六图为第二图之导管所由组装之一板之顶部平面图;第七图为沿第六图之直线7-7所截取之剖面图;第八图为依据本发明一具有多个较扁平流体导管之热交换器之替代具体形式之透视图;第九图为位于第八图之热交换器之各流体导管内之皱摺构件之透视图;第十图为第九图之皱摺构件之透视图,显示被压缩成密集构造后之该构件;第十一图为第八图所示各导管所由组装之一板之透视图;第十二图--第十四图为显示第八图所示流体导管组装程序步骤之各别视图;第十五图为一流体导管内部之详细视图,显示导管内泪滴形状之热转移通道;第十五图A为一流体导管内部之详细视图,显示一辅助热转移通道,藉由将皱摺构件硬焊连接至导管内壁所形成;第十六图为组装完之流体导管之透视图;第十七图为第八图之热交换器之部份详细透视图,显示相邻流体导管间之蛇形、百叶式散热片;第十八图A为例示该导管内热转移流体之流通路径之图;而第十八图B为第十八图A之部份详图,例示该导管内热转移流体之流通路径。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