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极制法及其制得之流通式电容器
摘要 一种电极,系藉由将微粒子碳与非常微细之热塑性黏合剂之混合物沉积于流体可渗透介电网板表面而制成。之后,经涂布之网板通过一对滚筒之间,至少会加热到黏合剂维卡(Vicat)软化点,同时加压以将碳与黏合剂融合至网板。两个此种电极将使用于制造适用于水处理之流通式电容器。
申请公布号 TW393654 申请公布日期 2000.06.11
申请号 TW087103339 申请日期 1998.03.31
申请人 柯斯洛技术公司 发明人 艾文伊.柯斯洛;李察D.坎狄克;乔登史皮金
分类号 H01G4/06 主分类号 H01G4/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制造电极的方法,包含:提供一基质介电网板;制备一种粒子可导电材料与一种粒子黏合剂材料的混合物,该黏合剂材料的粒子大小平均大约不超过40微米;将该混合物涂覆于该基质以涂覆该基质网板的表面;将涂覆于基质表面上混合物中的黏合剂材料加热至少至黏合剂材料的维卡软化点温度,但低于该可导电材料的熔化温度;及接着加压至该经涂布之基质表面,以将该黏合剂材料与粒子可导电材料融合至该网板基质表面。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包含将薄片材料上层沈积于该混合物上的另一步骤,因此该基质网板、混合物、与上层同时受压力。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压力是藉由将该涂覆的网板通过一对压力滚筒之间夹缝来施用。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方法,其中压力是藉由将该涂覆的网板与上层通过一对压力滚筒之间的夹缝来施用。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黏合剂材料为合成有机聚合热塑性树酯。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方法,其中该黏合剂材料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方法,其中该树酯为尼龙。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方法,其中该树酯为聚丙烯。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方法,其中该树酯为聚乙烯。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中该树酯为低密度聚乙烯。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中该树酯为高密度聚乙烯。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方法,其中该黏合剂材料为合成有机聚合物树酯。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黏合剂材料为合成有机热固塑性树酯。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可导电材料为碳。15.一种第一介电网板,具有第一表面,在其上沈积粒子碳与热塑性黏合剂粒子,而该热塑性黏合剂粒子大小平均不超过大约40微米,热塑性黏合剂融合至该粒子碳与该第一表面。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网板,另外包含第二网板,其具有第二表面,而与第一表面具有距离,并与该热塑性黏合剂融合。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网板,另外包含可导电薄片,其具有第二表面,而与第一表面具有距离,并与该热塑性黏合剂融合。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网板,其中该网板被折叠于本身之上,以将该薄片包在该网板第一表面部份之间。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网板,其中该薄片一部份由该网板往外延伸,以形成一电导线。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网板,其中该网板系流体流可渗透之多孔性。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网板,其中该流体为水。22.一电容器部份,包含:一第一流体可渗透的伸长介电网板,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主要表面沈积有粒子碳及热可塑性黏合剂粒子之流体可渗透第一层,该黏合剂粒子大小平均不超过约40微米;一第一流体可渗透的导电薄片,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薄片放置于该第一层网板上,且第一纵向边缘由该第一介电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向外移动;一第二流体可渗透的伸长介电网板,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二网板的第一主要表面上沈积有粒子碳及热塑性黏合剂粒子之一流体可渗透第二层,该热塑性黏合剂的粒子大小平均不超过约40微米;一第二流体可渗透的导电薄片,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薄片放置于该第二网板之第一层上,且第一纵向边缘由该第一介电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向外移动;该第一、第二网板与第一、第二薄片邻接地放置以形成电容器部份,其中该第一碳层与该第一导电薄片形成一电容器板,而第二碳层与该第二导电薄片形成另一电容器板;该第一及第二网板形成电容器介电;而第一及第二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由该部份的相反边向外延伸以形成电导线。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电容器部份,其中:第一介电网板被折叠起来,因此第二纵向边缘应覆在第一纵向边缘之上,并围绕该第一导电薄片;及第二介电网板被折叠起来,因此第二纵向边缘应覆在第一纵向边缘之上,并围绕该第二导电薄片。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电容器部份,其中该电容器板系流体流可渗透之多孔性。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电容器部份,其中该流体为水。26.一电容器部份包含:一流体可渗透的中空核心,其具有第一与第二端;一第一流体可渗透的伸长介电网板,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主要表面上沈积有粒子碳及热塑性黏合剂粒子之一流体可渗透第一层,且该热塑性黏合剂粒子大小不超过约40微米;一第一流体可渗透的导电薄片,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薄片放置于该第一层网板上,且第一纵向边缘由该第一介电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向外移动;一第二流体可渗透的伸长介电网板,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二网板的第一主要表面上沈积有粒子碳及热塑性黏合剂粒子之一流体可渗透第二层,且该热塑性黏合剂的粒子大小不超过约40微米;一第二流体可渗透的导电薄片,其具有第一与第二主要表面以及第一与第二实质上平行的纵向边缘,该第一薄片放置于该第一层网板上,且第一纵向边缘由该第一介电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向外移动;该第一、第二网板与第一、第二薄片围绕该核心,以形成圆筒形电容器部份,其中该第一碳层与该第一导电薄片形成电容器板,该第二碳层与该第二导电薄片形成另一电容器板;该第一及第二网板形成电容器的介电;而该第一及第二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由该圆筒形部分的相反端向外延伸以形成电导线。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电容器部份,其中:第一介电网板被折叠起来,因此第二纵向边缘应覆在第一纵向边缘之上,并围绕该第一导电薄片;及第二介电网板被折叠起来,因此第二纵向边缘应覆在第一纵向边缘之上,并围绕该第二导电薄片。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电容器部份,另外包含:一导电的第一帽盖,其封包着此电容器部份的一端并与该第一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电力接触;及一导电的第二帽盖,其封包着此电容器部份的另一端并与该第二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电力接触,该第二帽盖定义与该空核心内部连络的流体通路。29.一种制造流体可渗透电极之方法,其包含:提供一流体可渗透的介电网板,其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反表面,及第一与第二纵向边缘;制备粒子导电材料与粒子黏合剂材料的混合物,其粒子大小大约不超过40微米;将该混合物涂覆到该网板的表面;将一薄片材料上层沈积于该混合物上;将该网板、混合物、及上层加热至少到达该黏合剂之维卡软化点温度,但是低于该黏合剂材料之熔化温度;将该网板、混合物、及上层加压以融合该软化黏合剂材料与该粒子导电材料至该网板第一表面;将该薄片材料上层从该融合混合物剥除;将具有第一与第二相反表面及第一与第二纵向边缘的导电,流体可渗透的薄片沈积于该融合混合物上;将该混合物加热至少到达该黏合剂材料之维卡软化点温度,但是低于该黏合剂材料之熔化温度;及将该网板、混合物、及导电薄片加压以融合该软化黏合剂材料至该可导电薄片。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方法,其中该导电薄片沈积于该融合混合物上,而其第一纵向边缘与该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平行,但是由此向外移动。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方法,其包含另一步骤:形成流体可渗透的二实质上等长之电极,设为第一流体可渗透电极与第二流体可渗透电极;将第一流体可渗透电极的介电网板放置于该第二液体可渗透电极的流体可渗透薄片上,使得该第一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与第二网板的第一纵向边缘对齐,以形成复合伸长结构;将该复合伸长结构卷成中空实质上圆筒状,而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自该圆筒状之相反端延伸,形成电容器部分。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方法,其包含另一步骤:提供一中空、实质上圆筒形流体可渗透核心,其上卷有该伸长之结构;藉由导电的第一尾端帽盖将该电容器部分的一端封包起来,以形成流体无法通过的壁,并与该导电薄片之一的第一纵向边缘电接触;及藉由导电的第一尾端帽盖将该电容器部分另一端封包起来,以定义流通的流体开口,并与该另一导电薄片的第一纵向边缘电接触。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方法,其中该导电薄片沈积于该融合混合物上,而其第二纵向边缘实质上在该网板的中央,使该网板实质上一半与融合混合物暴露在外;及在第二加热步骤之前,将该网板与融合混合暴露之部分折叠在该导电薄片上。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说明实施本发明方法之装置说明图示。第二图为显示可使用于本发明之黏合剂之粒子大小分布之图。第三图为说明流通式电极制造之中间过程之平面图。第四图为本发明方法制造之流通式电极部分分开的等质说明。第五图为第四图中电极两边之尾视图;其为反向关系。第六图为本发明在第五图中图示长度所卷绕流通式电极之电容器之横切面。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