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车辆本体框架,及组合车辆本体框架之方法
摘要 一种车辆本体框架,包括分开的乘客间、前及后悬吊模组。各模组个别被完全组合,且之后被连接于其它模组上,以完成此框架,如此可使组合程序有效率得多。乘客间模组基本上是由两纵长侧轨所构成。前及后悬吊模组与侧轨组合起来以在框架之前及后面形成一般矩形隔间。此一般矩形隔间提供整个框架主要的侧向及扭转稳定性。能量吸收模组最好被设于框架之前及后端。
申请公布号 TW377322 申请公布日期 1999.12.21
申请号 TW086105894 申请日期 1997.04.29
申请人 奥顿基奈蒂斯公司 发明人 J.布鲁斯.埃蒙斯
分类号 B62D21/08;B62D21/15;B62D23/00 主分类号 B62D21/0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车辆本体框架,包括: 一乘客间模组,具有两侧轨,延着该乘客间之外边 缘延伸;各侧轨包括一主要轨部分,延伸于第一及 第二连接器轨部分之间,该第一及第二连接器轨部 分分别与第一及第二端轨部分相连,该第一及第二 端轨一般平行于该主要轨部分; 一第一悬吊模组,附着于该侧轨之该主要轨部分之 一第一端,且由该第一端轨部分所支持,该第一悬 吊模组用以支持一第一车辆悬吊组件;及 一第二悬吊模组,附着于该侧轨之该主要轨部分之 一第二端,且由该第二端轨部分所支持,该第二悬 吊模组用以支持一第二车辆悬吊组件;且 其中该延伸于该侧轨之间之第一及第二悬吊模组 之配置提供该车辆框架抗扭刚性。2.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1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另包括一第一能量吸 收模组,由该第一悬吊模组及该第一端轨部分所支 持,该第一能量吸收模组在离开该乘客间模组之方 向中,自该第一悬吊模组延伸出来。3.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2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另包括一第二能量吸 收模组,由该第二悬吊模组及该第二端轨部分所支 持,该第二能量吸收模组在相对于该第一能量吸收 模组之方向中,自该第二悬吊模组延伸出来。4.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乘客 间模组另包括一机罩梁,其侧向延伸于该第一端轨 部分之间且连接于其之间,且一大致为平坦之平板 侧向延伸于该主要轨部分之间。5.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4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乘客间模组另包 括两顶轨,其各个由该侧轨之一所支持;以及一第 一及第二横梁轨,其侧向延伸于该顶轨之间。6.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第一 悬吊模组包括两悬吊塔,各个具有一第一端,用以 支持第一车辆悬吊组件之一端;及一横梁,侧向延 伸于该塔之间,靠近该塔之一第二端,该横梁是由 该靠近该主要轨部分之第一端的侧轨所支持。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乘 客间模组另包括一机罩梁,侧向延伸于该第一端轨 部分及一对角支柱构件之间且连接于其上,该对角 支柱构件延伸于各第一端轨部分及该机罩梁之间, 其中各个该第一塔端连接于该对角支柱构件之一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 第二悬吊模组包括两悬吊塔,各具有一第一端,用 以支持第二车辆悬吊组件之一尾端,且一横梁构件 ,其侧向延伸于该些塔之间,靠近该些塔之一第二 端,该横梁构件被靠近该主要轨部分之第二端之侧 轨所支持,且该悬吊塔第一端被该第二端轨部分所 支持。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另 包括在该框架之各侧上的至少两对角支柱,各个该 对角支柱构件有一第一端,被支持于该些侧轨之一 各别侧轨上,且有一第二端,用以支持该悬吊塔第 一端。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车辆本体框架, 另包括两个由三对角支柱构件形成之大致三角形 配置,至少一位于各个该配置中之支柱构件具有一 尾端,被支持在一个别的主要轨部分,至少一位于 各个该配置中之一支柱构件具有一尾端,被支持于 一个别的端轨部分,该对角支柱构件之其它尾端朝 框架之一中间部分向内被分开,且彼此相邻地定位 ;其中该悬吊塔第一端分别被支持于该支柱构件之 其它端上。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车辆本体框 架,其中该第一能量吸收模组包括一横梁构件,延 伸于多数管构件之间且被多数管构件支持着,此多 数管构件延伸于该横梁及该第一悬吊模组之间,该 管构件被该第一端轨部分及该第一悬吊模组所支 持,使得发生在该横梁构件上之力量被该管构件轴 向吸收。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车辆本体框 架,其中该管构件被该第一端轨部分及该第一悬吊 模组所支持,用以在力量为该管构件所轴向吸收时 作枢转运动,使得当轴向力量被吸收时,该管构件 相关于该框架之其余部分枢转。13.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12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管构件被支持以 在两方向中作枢转运动。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 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管构件利用安装接头被 安装于该第一端轨部分及该第一悬吊模组;该安装 接头各包括两臂部分,自具有一公称的横剖面之中 心弯曲部分延伸出来;该臂部分有一横剖面,通常 延着该臂之长度于离开该弯曲部分之方向中增加, 且其中各安装接头之一臂被连接于该管构件之一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 该些侧轨包括一般为三角形的接头构件,这些三角 形接头构件分别位在该主要轨部分及该第一及第 二连接器轨部分之间,且分别位在该第一及第二连 接器轨部分及该第一及第二端轨部分之间。16.一 种车辆本体框架,包括: 一乘客间模组,具有第一及第二端; 一第一侧向支持模组,连接于该乘客间模组第一端 上; 一第二侧向支持模组,连接于该乘客间模组第二端 上; 其中该乘客间模组第一端及该第一侧向支持模组 组合界定一通常为矩形的引擎及悬吊间,且该乘客 间模组第二端及该第二侧向支持模组组合界定一 通常为矩形的行李及悬吊间,其中该通常为矩形之 隔间提供整个框架主要的抗扭刚性。17.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6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乘客间模组 包括两分开之侧轨,各具有一第一端轨部分,连接 于一第一直立梁部分;该第一端轨部分及第一直立 梁部分界定该乘客间模组之第一端,各侧轨另包括 一主要轨部,其一端与该第一直立梁部相连且该主 要轨部分之另一端与一第二直立梁部分相连,此第 二直立梁部分与一第二端轨部分相连,该第二直立 梁部分及第二端轨部分界定该乘客间模组之第二 端。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 中该第一及第二端轨部分及该主要轨部分皆有彼 此大致平行之纵长轴线。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 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大致平行轴线相对于彼 此呈一角度,此角度是在0至约20度之范围内。20.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连接 器包括一般为三角形之节点构件,其中在该节点构 件之各三角形上之两顶点系分别连接于该轨或梁 部分之一的尾端上。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 车辆本体框架,另包括两能量吸收模组,分别由该 大致呈三角之隔间所支持,以驱散产生于该能量吸 收模组上之力量的至少一部分能量。22.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6项之车辆本体框架,其中该第一及第二 侧向支持模组,各包括两悬吊塔,各悬吊塔连接于 一横车辆梁构件,两个悬吊塔之一塔端是由乘客间 模组第一端所支持,且一塔端是由乘客间模组第二 端所支持;该横车辆梁构件侧向延伸越过该框架, 且分别为该乘客间模组尾端所支持。23.一种组合 车辆本体框架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组合一第一悬吊支持模组; (b)组合一第二悬吊支持模组; (c)将第一悬吊模组附着于两纵长侧轨上之第一端 上;及 (d)将第二悬吊模组附着于两侧轨上之第二端,藉此 完成一乘客间模组于第一及第二悬吊模组之间,且 其中悬吊模组提供框架主要的抗扭刚性。24.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于执行步骤(c)及(d) 之前,步骤(a)及(b)系将一完全的悬吊组件附着于各 模组上来执行的。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 法,另包括将一能量吸收模组附着于第一悬吊模组 及乘客间模组之步骤。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 之方法,另包括将一能量吸收模组附着于第二悬吊 模组及乘客间模组之步骤。图式简单说明: 第一图为一示意图,示出依本发明之结构原则而形 成之简化的车辆本体框架; 第二图为一示意图,示出第一图之具体例具有额外 吸收能量模组; 第三图为一示意分解图,示出修正之第二图的具体 例,以提供前及后轮净空(clearances); 第四图为一立体图,示出本发明之车辆本体框架; 第五图为第四图之具体例之前端的分解图,示出框 架之前端如何包括数个模组; 第六图为一局部横剖面图,示出第四图及第五图之 框架的部分之间的连接; 第七图示出一安装接头,与依本发明而设计之车辆 框架一起使用; 第八图示出与第五图之本体框架一起使用之较佳 安装接头(mounting joint); 第九图示出为本发明之元件之能量吸收管的较佳 具体例; 第十图为一横剖面图,延第九图之线10-10所取得的; 第十一图为一分解图,示出第五图之具体例之一后 部分,显示其如何包含数个模组;及 第十二图示出在本发明之框架之部分之间的较佳 连接。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