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内燃机之动阀装置
摘要 将前述调节器连结成,可藉依据前述阀动凸轮之凸轮轮廓而得到的机阀提升量与依据前述调节器之运作而得到的机阀升举量相加所得之升举量驱动前述机阀,以作为可将设于凸轮轴上之阀动凸轮所产生之动力传达至机阀上的动力传达装置之构成要素之一。由此,因机阀之升举量之一部由阀动凸轮负担,故调节器侧所负担之开阀动力相较于仅以调节器驱动机阀之力为小,因此亦可使调节器之电力消耗量变小。
申请公布号 TW368548 申请公布日期 1999.09.01
申请号 TW087117856 申请日期 1998.10.28
申请人 发明人
分类号 F01L9/04 主分类号 F01L9/0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内燃机之阀动装置,系具有电气式调节器者,依该调节器可对一藉弹簧之力而于闭阀方向赋予势能之机阀施以开阀方向之动力,其特征在于:将前述调节器连结成,可藉依据阀动凸轮之凸轮轮廓而得到的机阀提升量与依据前述调节器之运作而得到的机阀升举量相加所得之升举量驱动前述机阀,以作为可将设于凸轮轴上之前述阀动凸轮所产生之动力传达至机阀上的动力传达装置之构成要素之一。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动力传达装置系由下列构成要素所构成,即:内轮,围绕于一与前述凸轮轴相平行之轴线外周,呈可转动之状态;外轮,可转动地围绕于与该内轮相同之轴线外周,并围绕着该内轮;及托轮,用以支持配置于内论与外轮间之游星回转体,使游星回转体可围绕一平行于内轮与外轮之轴线周围自由回转,同时并可连动于该游星回转体在前述内轮周围之公转而回动;前述构成要素中,第1个构成要素是与前述机阀相连结,第2个构成要素是与前述阀动凸轮相连动并连结,第3个构成要素是与前述调节器相连结。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阀动凸轮具有在机阀即将关闭并着座之前可描绘出缓冲曲线之升举特性的轮廓;而用以控制前述调节器之控制装置则组构成,可在机阀开阀期间中,至少是在机阀即将关闭并着座之前,将由调节器输入前述动力传达装置之驱动力停止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内轮系连结于机阀,前述托轮及前述外轮之一方系连动并连结于凸轮轴之阀动凸轮而可依凸轮轴之回转运作旋动,前述托轮及前述外轮之另一方则系连结于前述调节器。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托轮系连动并连结于前述阀动凸轮,而前述调节器则连结于前述外轮。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动力传达装置是由可自由回转地支撑着作为内轮之恒星齿轮、作为外轮之环型齿轮及作为游星回转体之游星齿轮的托轮构成游星齿轮式。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可旋动地支撑前述内轮之支轴的轴线是配置于一偏离前述凸轮轴轴线之位置并与该凸轮轴相平行。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托轮上并一体设有一延长至前述阀动凸轮侧之滚轮支撑腕,该滚轮支撑腕前端部则轴支一转动接触于阀动凸轮之滚轮。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托轮是由配置于游星回转体两侧之一对支撑板,及横跨设于两支撑板间而可自由回转地支撑游星回转体之轴所构成,可回转地支撑较游星回转体之轴方向全长为长之滚轮的滚轮轴两端则固定于一体地设于前述两支撑板之一对滚轮支撑腕,而于两滚轮支撑腕内面及两支撑板之内面间则形成有用以支撑外轮之段部。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动力传达装置之构成要素中,第2个构成要素系连动并连结于设于凸轮轴之第1阀动凸轮,并于从动于设于前述凸轮轴之第2阀动凸轮而可于与前述内轮同一轴线周围旋动之摇臂,与前述第1及前述第2构成要素之一方之间,设置一可切换该一方之构成要素,使其呈连结于前述摇臂之状态或解除该连结状态之连结切换装置;而控制前述调节器及前述连结切换装置之运作的控制装置则组构成可依据内燃机之运转状态在可运作前述调节器并使前述连结切换装置处于连结解除状态之第1控制模式,及使前述调节器处于非运作状态并使前述连结切换装置处于连结状态之第2控制模式间作切换。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连结切换装置系组构成可依据油压切换或连结或连结解除状态,并在前述控制装置在由第1控制模式切换至第2控制模式时,发出在前述连结切换装置之连结运作结束后,将电气式调节器置于非运作状态之讯号,在由第2控制模式切换至第1控制模式时,发出将前述调节器置于运作状态之讯号后并将前述连结切换装置置于连结解除状态之讯号。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控制装置系组构成在内燃机处于低速运转域时选择第2控制模式,而在内燃机处于高速运转域时选择第1控制模式。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内燃机之阀动装置,其中该控制装置系组构成在内燃机处于低速运转域时选择第1控制模式,而在内燃机处于高速运转域时选择第2控制模式。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第九图突围本发明之第1实施例之图示;第一图系内燃机之要部纵断轮廓图。第二图系第一图之2-2线扩大轮廓图。第三图系第一图之3-3线扩大轮廓图。第四图系图示调节器之概略构成之轮廓图。第五图系吸气阀之开阀升举特性图。第六图系开阀开始时图示调节器运作状况之轮廓图。第七图系开阀保持状态中图示调节器运作状况之轮廓图。第八图系闭阀运作时图示调节器运作状况之轮廓图。第九图系闭阀持状态中图示调节器运作状况之轮廓图。第十图系第2实施例闭阀状态中图示调节器运作状况之轮廓图。第十一图-第十九图系图示第3实施例之图;第十一图系多气筒内燃机之要部纵断轮廓图。第十二图系第十一图之12-12线轮廓图。第十三图系第十二图之13-13线轮廓图。第十四图系第十二图之14-14线轮廓图。第十五图系第十二图之15-15线轮廓图。第十六图系省略头盖之由第十一图之16-16线箭头方向观看之平面图。第十七图系图示控制系统构成之方块图。第十八图系图示由第1控制模式切换至第2控制模式时之控制顺序流程图。第十九图系图示由第2控制模式切换至第1控制模式时之控制顺序流程图。第二十图系对应于第4实施例之第十四图之轮廓图。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