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
摘要 一种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在前轮及后轮煞车分别将煞车操作力分别以传达之煞车缆绳,通过操作力配分杆使连动用煞车杆之煞车操作力被传达中,至少不必连动用煞车杆及操作力分配杆间的初期调整。在前轮用煞车杆之操作时在取得前输煞车力或煞车感不会受到影响,在连动用煞车杆之操作时将急降量适当加以控制并改善骑在上面的感觉。在连动用煞车杆之操作时以前轮及后轮煞车使煞车力以简单之构造而有所差异,对先前之自动二轮车可扩大适用幅度。沿着操向用手把杆45之长度方向在邻接于连动用煞车杆32之位置配设有箱56。仅在连动用煞车杆之操作时以前轮煞车使发挥之煞车力以煞车力控制装置110所控制。根据连动用煞车杆之操作由操作力分配杆33分配于两煞车缆绳34、35使煞车操作力相互不同,对前述连动用煞车杆之操作力分配杆33由连结位置将距离在相互不同之位置使两煞车缆绳34、35连结于操作力分配杆33。
申请公布号 TW353643 申请公布日期 1999.03.01
申请号 TW086118003 申请日期 1997.11.28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筱原敦彦
分类号 B60T8/00 主分类号 B60T8/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具备有:前轮用煞车杆(31),以前轮煞车(BF)使发挥煞车力;连动用煞车杆(32),在固定于操向用手把杆(45)之一端部的夹具(47)以可转动操作所支承,并在前轮煞车(BF)及后轮煞车(BR)加以连动而可发挥煞车力;煞车缆绳(34.35),在前轮及后轮煞车(BF、BR)将煞车操作力分别传达于个别;操作力分配杆(33),根据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煞车操作使前述两煞车缆绳(34.35)分别可做为使牵引作动而用以连结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及两煞车缆绳(34.35);及固定之箱(56),使该操作力分配杆(33)以可作动所收容;其特征在于,沿着操向用手把杆(45)之长度方向在邻接于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位置,配设有前述箱(56)。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将前述两煞车缆绳(34.35)在隔离于上下之位置使连结于前述操作力分配杆(33)之姿势下,使前述箱(56)配置于前述操向用手把杆(45)之前方侧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使前述两煞车缆绳(34.35)之至少一方保持于牵引作动之状态的煞车力保持装置(70),系将该煞车力保持装置(70)之构成要素的操作杆(72)由前述箱(56)使突出并设于该箱(56),并使前述操向用手把杆(45)之一端部及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突出以具有开口部(54)之手把盖(53)覆盖操向用手把杆(45),而由前述开口部(54)使前述操作杆(72)延出于外方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使前述两煞车缆绳(34.35)之至少一方保持于牵引作动之状态的煞车力保持装置(70),系将该煞车力保持装置(70)之构成要素的操作杆(72)由前述箱(56)使突出并设于该箱(56),并使前述操向用手把杆(45)之一端部及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突出以具有开口部(54)之手把盖(53)覆盖操向用手把杆(45),而由前述开口部(54)使前述操作杆(72)延出于外方者。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4项之其中一项的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其中前述箱(56)之一部分系与前述夹具(47)形成为一体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或4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沿着自动二轮车之前后方向并沿着比长度更上下方向将长度形成于加大之纵长使前述箱(56)配置于操向用手把杆(45)之前方侧,由该箱(56)之前面使被突出的前述操作杆(72),配置于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前方侧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仅在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时以前述前轮煞车(BF)加以发挥并具备煞车力控制装置(110)用以控制煞车力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其中前述煞车力控制装置(110),系随着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使前述前轮煞车(BF)加以发挥并可限制煞车力之上限値所构成者。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或8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其中前述煞车力控制装置(110),系在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初期可抑制前述前轮煞车(BF)之煞车力发挥所构成者。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根据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由操作力分配杆(33)将分配于两煞车缆绳(34.35)之煞车操作力使相互不同,对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力分配杆(33)由连结位置使距离在相互不同之位置使两煞车缆绳(34.35)连结于操作力分配杆(33)者。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两煞车缆绳(34.35)之中,由前述操作力分配杆(33)使作用之煞车操作力变大之侧的煞车缆绳(35)之直径,比前述煞车操作力变小之侧的煞车缆绳(34)之直径更大所设定者。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或1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在固定之箱(56)内使操作力分配杆(33)以可作动所收容,并对该操作力分配杆(33)将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连接部的两侧相互不同之距离在打开之位置使煞车缆绳(34.35)分别连结于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3),而两煞车缆绳(34.35)之中由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连结部在距离小的一方之煞车缆绳(35)侧设有接合部(79)于前述操作力分配杆(33)之端部,在该接合部(79)使接合成可接脱之煞车力保持装置(70),藉由对前述接合部(79)在接合状态下系使前述一方之煞车缆绳(35)保持于牵引作动之状态下,但将另外之煞车缆绳(34)做为可非牵引作动状态并设于前述箱(56)者。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系在前述固定之箱(56)内,在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非操作时挡接于设在前述箱(56)之初期挡接面(67)的位置,及根据前述连动用煞车杆(32)之操作由前述初期挡接面(67)反离之位置之间做为可作动使操作力配分杆(33)以可作动所收容者。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自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煞车装置之全体构成图。第二图系将自动二轮车之前部由左侧视之侧视图。第三图系第二图之3箭头视平面图。第四图系卸下手把盖之状态下之操向用手把杆中之左端部的平面图。第五图系第四图之5箭头视前视图。第六图系第四图之6-6线剖面图。第七图系第五图之7箭头视放大图。第八图系卸下箱之盖板的状态下之第五图的重要部分剖面图。第九图系第五图之9-9线放大剖面图。第十图系根据第八图之10-10线的操作力分配杆之放大剖面图。第十一图系根据第八图之11-11线的操作力分配杆之放大剖面图。第十二图系煞车力保持装置之作动状态下对应于第七图之图。第十三图系操向用手把杆中之右端部的平面图。第十四图系第十三图之14箭头视前视图。第十五图系第十三图之15-15线剖面图。第十六图系由第十四图之16箭头视方向所视之一部分切口放大图。第十七图系第十五图之17-17线剖面图。第十六图系第十五图之18-18线剖面图。第十九图系第十六图之19-l9线放大剖面图。第二十图系第十六图之20-20线放大剖面图。第二十一图连动用煞车杆之非操作状态下操作前轮用煞车杆时对应于第十八图之剖面图。第二十二图系前轮用煞车杆之非操作状态下操作连动用煞车杆时对应于第二十一图之剖面图。第二十三图系将连动用煞车杆及前轮用煞车杆一起操作时对应于第二十二图之剖面图。第二十四图系组合前之状态下由第十四图之24-24线所视之图。第二十五图系第二十四图之25-25线剖面图。第二十六图系煞车力分配特性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