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伤口敷料
摘要 一种用于包紮活的人体或动物体组织结构上伤口(2;102;202)的伤口敷料(10;110;210),其包括下方部分(1;101;201),当伤口敷料包紮伤口时此部分系配置于伤口附近,此下方部分为流体可通透性且包含促进伤口癒合 过 程 之 生 物 可 再 吸 收 性 材 料,以及上方部分(3;103;203),当敷料包紮伤口时,其系置于下方部分之上,此上方部分对于蒸气为可通透性的且对细菌为不通透性的。此伤口敷料可为整体形成之结构,整合结构或在伤口被包紮时所形成。
申请公布号 TW347318 申请公布日期 1998.12.11
申请号 TW086107606 申请日期 1997.06.03
申请人 亚斯托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史丹佛包华德;高姆德维沙特
分类号 A61F13/02 主分类号 A61F13/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包紮活的人体或动物体组织结构上伤口的伤口敷料,其包括当伤口敷料包紮伤口时被配置于伤口附近之下方部分,此下方部分为流体可通透性且包含促进伤口癒合过程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以及上方部分,当敷料包紮伤口时系位于该下方部分之上,该上方部分对于蒸气为可通透性且对细菌为不通透性的。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液体可通透性。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之下方部分实质上不含挥发性溶剂。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一个完整结构。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具有上方与下方部分之伤口敷料形式。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系由上方与下方部分所组成,且下方及上方部分包含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适合用以吸收液体。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系呈薄片形式。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系呈微粒子或纤维形式。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包含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之粒子或纤维于基质材料中。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基质为一种凝胶基质。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凝胶基质为透明质酸所组成。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之纤维薄片。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非织造纤维薄片。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之下方表面被粗糙化以曝露纤维之末端。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包含一种聚合物。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不含蛋白质。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为聚(3-羟基丁酸酯,聚乳酸,聚乙醇酸,乙醇乳酸与乳酸之共聚物,乳酸与-胺基己酸之共聚物,丙交醋聚合物,聚去氧 唑酮,聚(3-羟基丁酸酯)与3-羟基戊酸酯之共聚物,丁二酸与交联透明质酸之聚酯。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包含聚(3-羟基丁酸酯)与寡(3-羟基丁酸酯)。2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包括聚糖类,例如脱乙醯几丁质,胶原蛋白及蛋白质。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有弹性的且因此使得敷料可依随伤口之外形,例如一凹陷的伤口。2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多孔性。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之上方部分为多孔性。2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多孔性且上方部分的细孔大小比下方部分之细孔大小为小。2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的细孔大小低于约0.25微米。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系以整合结构形成。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与下方部分个别藉由上方与下方伤口敷料层加以呈现,其在包紮伤口之前互相连结。2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多孔性。2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打孔的。3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系适合用以吸收液体。3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系呈中间伤口敷料层之形式。3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为伤口敷料之上方或下方伤口敷料层之一部分。3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系由上方与下方伤口敷料层所组成,其中下方伤口敷料层被黏着至上方伤口敷料层之下方表面。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与下方伤口敷料层分别被黏着至中间伤口敷料层之上方与下方表面。3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系可解除地被固定于伤口敷料之其余部分。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可解除地被固定于上方伤口敷料层之下方表面。3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系适合用以吸收液体,中间部分系呈中间伤口敷料层之形式而下方伤口敷料层系可解除地被固定于中间伤口敷料层之下方表面。3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藉由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之粒子层呈现。3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粒子系被维持于基质材料中。4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基质为一种凝胶基质。4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凝胶基质系由透明质酸所组成。4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之生物可再吸收性微粒子材料系经由在溶剂中混合粒子,将混合物涂覆至下方表面且之后蒸发溶剂而被黏着至上方或中间伤口敷料层之下方表面。4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使用氯仿作为溶剂。4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一或多个伤口敷料层系呈一或多个伤口敷料薄片之形式。4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是在伤口一旦被包紮时形成。4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与下方部分个别藉由上方与下方伤口敷料层加以呈现,其分别被施用至伤口。4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多孔性。4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打孔的。4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系适合用以吸收液体。5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系呈中间伤口敷料层之形式。5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为伤口敷料之上方或下方伤口敷料层之一部分。5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藉由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之粒子层呈现。5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粒子系被维持于基质材料中。5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基质为一种凝胶基质。5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凝胶基质系由透明质酸所组成。5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当伤口敷料包紮伤口时,下方部分系藉由放置于伤口上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之疏松粒子层或纤维层加以呈现。5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为一种凝胶,其包含被涂覆于伤口上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5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一或多个伤口敷料层系呈一或多个伤口敷抖薄片之形式。5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8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藉由放置于伤口上之一或多个伤口敷料薄片呈现。6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或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系呈纤维形式。6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系被维持于基质中。6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系被维持于凝胶基质中。6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2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系被维持于由透明质酸所形成之凝胶基质中。6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藉由一或多个下方伤口敷料纤维薄片呈现。6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4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下方伤口敷料纤维薄片系由非织造纤维所形成。6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之下方表面系被粗糙化以曝露纤维之末端。6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包含一种聚合物。6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不含蛋白质。6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8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为聚(3-羟基丁酸酯),聚乳酸,聚乙醇酸,乙醇酸与乳酸之共聚物,乳酸与-胺基已酸之共聚物,丙交酯聚合物,聚去氧 唑酮,聚(3-羟基丁酸酯)与3-羟基戊酸酯之共聚物,丁二酸与交联透明质酸之聚酯。7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包括聚(3-羟基丁酸酯)与寡(3-羟基丁酸酯)。7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包括聚糖,例如脂多糖或脱乙醯几丁质,胶原蛋白及蛋白质。7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为有弹性的且因此使得敷料可依随伤口之外形,例如一凹陷的伤口。7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7或4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系适合依随伤口之外形。7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伤口敷料层为有弹性的。7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系支援一或多种生长因子。7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之上方伤口敷料层包含一种聚合物材料。7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材料为生物可再吸收性。7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材料不含蛋白质。7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8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包含聚(3-羟基丁酸酯)。8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包含一种非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8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0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包含一种非生物可再吸收性聚合物材料。8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聚合物材料为聚胺基甲酸酯或聚四氟乙烯。8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45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之上方部分为多孔性。8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下方部分为多孔性且上方部分的细孔大小比下方部分之细孔大小为小。8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3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的细孔大小低于约0.25微米。8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伤口敷料呈现出黏着性边缘以黏着至伤口附近组织结构之表面。8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系分别由伤口敷料层及下方伤口敷料层所呈现,上方伤口敷料层呈现黏着性边缘。8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伤口敷料层完全包围伤口敷料之其余部分。8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7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伤口敷料层以大约10至15毫米边际与伤口敷料之其余部分重叠。9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系分别由伤口敷料层及下方伤口敷料层所呈现,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系适合用以吸收液体而上方伤口敷料层包括中间部分且黏着性边缘系藉由上方伤口敷料层之中间部分加以呈现。9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6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系分别由伤口敷料层及下方伤口敷料层所呈现,伤口敷料进而包括介于上方与下方部分间之中间部分,其系适合用以吸收液体,中间部分为伤口敷料之上方或下方伤口敷料层之一部分而中间伤口敷料层呈现黏着性边缘。9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0或49项之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包含水胶体。93.一种制造伤口敷料之方法,其包括将可促进伤口癒合过程之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的流体可通透层与蒸气可通透性,细菌不通透层互相连结在一起。9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3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可再吸收性材料为一种生物可再吸收性聚合物。9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4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不含蛋白质。9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5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聚合物包含聚(3-羟基丁酸酯)。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种伤口敷料的横断面观;第二图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种伤口敷料的横断面观;及第三图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种伤口敷料的横断面观;
地址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