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压薄滚焊工艺和压薄滚焊设备
摘要 用一引导装置(引导滚轮14和引导件18<SUB>U</SUB>、18<SUB>S</SUB>)在引导步骤中传送并引导一对板状工件(12<SUB>H</SUB>、12<SUB>M</SUB>)而使电极滚轮(20<SUB>U</SUB>)与板状工件(12<SUB>H</SUB>)的接触长度W<SUB>H</SUB>小于另一电极滚轮(20<SUB>S</SUB>)与板件工件(12<SUB>M</SUB>)的接触长度W<SUB>M</SUB>,也即使较厚板状工件(12<SUB>H</SUB>)与电极滚轮(20<SUB>U</SUB>)的接触面积小于较薄状工件(12<SUB>M</SUB>)与电极滚轮(20<SUB>S</SUB>)的接触面积。因此,一电极滚轮(20<SUB>U</SUB>)所造成的板状工件(12<SUB>H</SUB>)的压薄量大于另一电极滚轮(20<SUB>S</SUB>)所造成的板状工件(12<SUB>M</SUB>)的压薄量,从而两板状工件(12<SUB>H</SUB>、12<SUB>M</SUB>)的交界面G的位置移向该对电极滚轮之间的中部,从而生成在该对电极滚轮之间中部处的焊点N更有可能伸展在交界面G上,从而由于焊点熔核比R<SUB>N</SUB>的提高而可获得足够的焊接强度,焊点熔核比R<SUB>N</SUB>为焊点N在该交界面G的方向上的宽度W<SUB>N</SUB>与该交界面G的宽度W<SUB>G</SUB>之比。
申请公布号 CN1148356A 申请公布日期 1997.04.23
申请号 CN96190192.6 申请日期 1996.02.23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福岛敏博;丹泽雅树
分类号 B23K11/06 主分类号 B23K11/06
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马江立
主权项 1.一种连续焊接第一板状工件和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状工件且与所述第一板状工件重叠的第二板状工件的压薄滚焊工艺,为此,在用一对放置成可围绕各自轴线转动的电极滚轮挤压该重叠部的同时在该对电极滚轮之间通以焊接电流,从而在这两块板状工件的交界面处生成焊点,其特征在于:该对电极滚轮之一对所述第一板状工件的压薄量大于另一电极滚轮对所述第二板状工件的压薄量。
地址 日本国爱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