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及其制作方法
摘要 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及其制作方法,其系以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做为发光层,并以n型磷化镓利用晶片贴合技术取代原有的砷化镓基板,而用以做为发光二极体的透明基板或是窗户层。其中,当n型磷化镓系做为发光二极体的透明基板时,须另外利用氧化铟锡做为发光二极体的窗户层。至于其制作方法则系利用在砷化镓基板上成长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之前,先形成一层砷化铝,再依序成长各层。在完成双异质结构的成长之后先利用晶片贴合技术将n型磷化镓贴合至双异质结构上,然后再利用选择性蚀刻的方式除去砷化铝,而使得砷化镓基板随之剥落。接着,再依照应用的方式形成电极,或是先形成氧化铟锡窗户层后,再形成电极。
申请公布号 TW288213 申请公布日期 1996.10.11
申请号 TW084106956 申请日期 1995.07.04
申请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李秉杰;周明勇;周铭俊;许进恭;章绢明;刘家呈
分类号 H01L31/304 主分类号 H01L31/30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 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体,依序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一导电型欧姆接触层;一第一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一磷化铝镓铟活性层;一第二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一第二导电型磷化镓层,其系经由晶片贴合的方式贴合至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上;及一第二电极,用以和前述第一电极间产生电流,藉以使由前述第一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前述磷化铝镓铟活性层及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所构成的双异质结构发光。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更包括一导电透光氧化物薄膜,形成于前述第一电极和前述第一导电型欧姆接触层之间。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镓层为窗户层。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镓层为透明基板。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一电极的面积大于前述第二电极的面积。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一电极的面积小于前述第二电极的面积。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导电透光氧化物为氧化铟锡。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或第7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一导电型欧姆接触层为与在形成前述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时的砷化镓基板相匹配的材料。9.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或第7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更包括一第二导电型缓冲层,形成于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铝镓铟束缚层及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镓层之间,藉以降低能量障壁,以利于前述第二导电型磷化镓层的晶片贴合。1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的高亮度发光二极体,其中,前述第一导电型欧姆接触层可为砷化镓、砷化铝镓、磷化镓铟或磷砷化镓铟。11. 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体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一砷化镓基板上依序形成一蚀刻移开层、一欧姆接触层及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 利用晶片贴合技术将n型磷化镓层贴合至前述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上;() 除去前述蚀刻移开层,藉以使前述砷化镓基板剥离;() 分别于前述欧姆接触层及前述n型磷化镓层上形成电极,并将形成于前述n型磷化镓层上的电极界定于一较小面积内。12. 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体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一砷化镓基板上依序形成一蚀刻移开层、一欧姆接触层及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 利用晶片贴合技术将n型磷化镓层贴合至前述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上;() 除去前述蚀刻移开层,藉以使前述砷化镓基板剥离;() 于前述欧姆接触层上再形成一氧化铟锡电流分散层;() 分别于前述氧化铟锡电流分散层及前述n型磷化镓层上形成电极,并将形成于前述氧化铟锡电流分散层上的电极界定于一较小面积内。1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或第12项的制作方法,其中,用以做为蚀刻移开层的材料为砷化铝。1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或第12项的制作方法,其中,用以形成欧姆接触层的材料可为砷化镓、砷化铝镓、磷化镓铟或磷砷化镓铟。1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或第12项的制作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骤:即在贴合n型磷化镓层至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前,先在磷化铝镓铟双异质结构上形成一缓冲层,藉以降低n型磷化镓及磷化铝镓铟层间的能障。图示简单说明:第1图系绘示一习知的发光二极体之剖面图;第2图系绘示另一习知的发光二极体之剖面图;第3图系绘示另一习知的发光二极体之剖面图;第4图系绘示另一习知的发光二极体之剖面图;第5a至5d图系绘示用以说明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制程的剖面图;
地址 新竹县竹东镇中兴路四段一九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