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由溶液中移除成份之装置与方法
摘要 来自照像处理之废溶液饲入导管(18)中,随后添加来自第一来源 (22)之沉淀剂及来自第二来源(28)之絮凝剂;因而,充分生长或成熟块之絮凝固体沿着导管形成,之后排空至重力收集容器及运输容器(38)中,由该处澄清之液体被蓄积之絮凝固体块(50)所取代,一般系经由可移除任何未沉降细粒之泸器(58,142,150,158,162,166,220)而取代。
申请公布号 TW257838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9.21
申请号 TW084100451 申请日期 1995.01.19
申请人 伊士曼化学公司 发明人 大卫.卡迪.耶欧;多明尼克.瓦柯;泰瑞.W.佩尔;汤玛士.华特.包伯
分类号 B01D35/00;G03D3/00 主分类号 B01D35/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自溶中移除成份之装置,包括: 提供含欲移除成份之溶液之装置(12); 界定一混合路径且具有入口端(16)及出口端(36)之 导管装 置(18),供接收及通过溶液; 输送溶液至入口端之第一装置(14);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导管装置之第二装置(22,24); 在第二装置下游之第三装置(28,30),供以提供足以 混合 溶液及沉淀剂及形成用于絮凝作用之沉淀物之第 一停留时 间之第一个距离下输送,并可供沉淀物之絮凝剂输 入导管 装置中;及 在第三装置下游之导管装置之出口端,其系以可提 供足以 形成沉淀物之絮凝颗粒块之第二停留时间之第二 个距离下 输送。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又提供用 以自导管装 置接受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之沉降容器(90),该 沉降容 器具有倾斜底壁(92)及液体与絮凝固体用之底部出 口(94) 。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装置,其中沉降容器 包括横 向延伸过该容器之内部调节片(98);该导管装置在 调节片 之一侧延伸至沉降容器中;及在靠近沉降容器上端 之调节 片另一侧之供澄清液体用之出口(102)。4.根据申请 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又包括: 具有可靠地连接(96)至导管装置出口端之入口(138) 之收 集容器(38),用以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且使 絮凝固 体沉降至容器底部(40)及使残余液朝容器之出口(46 ,148 ,152,156,164,228)移动,因此沉降之絮凝固体逐渐 填满该容器同时至少大部份之残余液通过该容器, 因而使 填满之收集容器自导管装置之出口端分离。5.根 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装置,其中收集容器之出 口 系高于该容器底部,及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流入 收集容 器中而靠近容器底部,因而任何残余液经过前述沉 降之固 体向上流动,因此在液体达容器出口之前移除细粒 。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装置,其中絮凝固体 及任何 残余液流入收集容器中而靠近收集容器底部,因而 任何残 余液需经过前述沉降固体向上流动,因此自液体中 移除细 粒;滤器元件(142,150,158,162,166,220)系设置于 收集容器内,此滤器元件将收集容器内部分隔成接 收絮凝 固体及液体之第一隔室及接收通过滤器元件之液 体之第二 隔室;且收集容器之出口系连接至第二隔室中。7. 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装置,其中滤器元件(220) 系 自收集容器底部向上延伸且为管状;第二隔室系受 滤器元 件围绕;及收集容器之出口(228)系在第二隔室之底 部。8.一种自溶液中回收成份之方法,包括下列步 骤:提供含 欲移除成份之溶液; 界定具有入口端(16)及出口端(36)而供接收及通过 溶液之 混合路径; 输送溶液至入口端;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混合路径中; 在输送沉淀剂处下游之可提供足以混合溶液及沉 淀剂并形 成用以絮凝之沉淀物之第一停留时间之第一个距 离之下, 将沉淀物之絮凝剂输送至混合路径中;及 混合路径之出口端系在输送絮凝剂处下游之可提 供足以形 成沉淀物之絮凝颗粒块之第二停留时间之第二个 距离处。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方法,又包括 使来自混合路 径之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通入具有倾斜底壁(92) 及底部 出口(94)且供液体及絮凝固体沉降之沉降容器(90) 中之步 骤。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中沉降 容器包括横 向延伸该容器之内部调节片(98),在调节片之一侧 延伸至 沉降容器中之混合路径;及在靠近沉降容器上端调 节片另 一侧之供澄清液体用之出口(102)。11.根据申请专 利范围第8项之方法,又包括下列步骤: 收集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于具有入口(138)且可 靠地连 接(96)至混合路径出口端之供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 残余液 之第一容器(38)中,使絮凝固体沉降至第一容器底 部(40) 且残余液朝第一容器之出口(46,148,152,164,228)移 动,因而沉降之絮凝固体逐渐填满第一容器同时至 少大部 份残余液逐渐由第一容器通过,因此使填满之第一 容器自 混合路径之出口端分离; 当第一容器填满时将其移开;及 连接第二个空容器至混合路径之出口。12.根据申 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方法,其中收集容器之出 口系高于容器底部;且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流入 收集容 器中而靠近容器底部,因而任何残余液经过先前沉 降之固 体向上流动,因此在液体达容器出口之前移除细粒 。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方法,其中絮凝固 体及任 何残余液流入收集容器中而靠近收集容器底部,因 而任何 残余液需经过先前沉降之固体而向上流动,因此自 液体中 移除细粒;管状滤器系位于收集容器内且自底部向 上延伸 ,此管状滤器具有充满之内部空间。14.一种自溶液 移除成份之装置,包括: 用以提供含欲移除成份之溶液之装置(111,124,125); 混合容器(122,126); 输送溶液至混合容器之第一装置(14);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混合容器之第二装置(22,118); 输送沉淀物之絮凝剂至混合容器之第三装置(28,120 ), 因而自沉淀物与絮凝剂形成絮凝固体; 自混合容器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之沉降容 器(90), 该沉降容器具有倾斜底壁(92)及供液体及絮凝固体 用之底 部出口(94); 沉降容器内之入口通道(110),此入口通道具有足以 使絮 凝固体成熟之长度; 在靠近容器上端之调节片另一侧上供澄清液体用 之出口( 102); 自混合容器输送絮凝固体及液体至入口通道之第 四装置( 130,132);及 具有可靠连接(96)至沈降容器底部出口之入口(138) 之收 集容器(38),供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并使絮 凝固体 沉降至收集容器底部(40)且残余液朝收集容器之出 口(46 ,148,152,156,164,228)移动,因而沉降之絮凝固体 逐渐填满收集容器同时至少大部份之残余液逐渐 自收集容 器通过,因此使填满之收集容器自沉淀容器之底部 出口分 离。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装置,其中收集 容器之出 口高于收集容器底部,且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流 入收集 容器中而靠近收集容器底部,因此任何残余液经过 先前沉 降之固体向上流动,因此在液体达收集容器出口之 前移除 细粒。16.一种自溶液移除成份之方法,包括下列步 骤: 提供含欲移除成份之溶液; 提供混合容器(122,126); 输送溶液至混合容器中;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混合容器中;因此自沉淀物与 絮凝剂 形成絮凝固体; 提供自混合容器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之沉 降容器( 90),该沉降容器具有倾斜底壁(92)及供液体及絮凝 固体 用之底部出口(94); 在沉降容器内提供入口通道(110),该入口通道具有 足以 使絮凝固体成熟之长度; 提供靠近沉降容器上端之供澄清液体用之出口(102 ); 自混合容器输送絮凝固体及液体至入口通道中; 自沉降容器输送絮凝固体及液体至具有可靠连接( 96)至沉 降容器底部出口之入口(138)且供接收絮凝固体及 任何残 余液之第一收集容器中; 使絮凝固体沉降至收集容器底部(46)且残余液朝收 集容器 之出口(46,148,152,156,164,228)移动,因而沉降 之絮凝固体逐渐填满收集容器同时至少大部份残 余液自收 集容器通过,因此使填满之收集容器自沉降容器之 底部出 口分离; 当第一个收集容器填满时将其移开;及 连接第二个空收集容器至混合路径之出口。17.一 种收集及分离絮凝固体及液体之装置,包括: 具有内部及底部(40)之收集容器(138); 使絮凝固体及液体流入收集容器底部之入口(48,138 ), 因而液体需经过先前沉降之固体向上流动,因此自 液体中 移除细粒; 置于收集容器内之滤器元件(142,150,158,162,166, 220),此滤器元件将内部分隔成自入口接收絮凝固 体及液 体之第一隔室及接收通过滤器元件之液体之第二 隔室;及 使液体自第二隔室流出之出口(46,148,152,156,164 ,228)。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装置,其中滤 器元件(220) 自底部向上延伸且包括褶纸管;且第二隔室(224)受 滤器 元件包围。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装置,其 中滤器元件包括 褶纸管且第一隔室系界定于滤器元件内。20.根据 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装置,其中滤器元件包括 褶纸管且第二隔室系界定于滤器元件内。21.一种 自溶液移除成份之装置,包括:混合容器(250); 提供含欲移除成份之溶液至混合容器之第一装置( 12);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混合容器之第二装置(22,24); 界定混合路径且具有自混合容器接收及通过混合 之溶液之 入口端及出口端之导管装置(258); 输送沉淀物之絮凝剂至导管装置之第三装置(28,30) ;及 在第三装置下游而以提供足以形成沉淀物之絮凝 颗粒块之 停留时间之距离输送之导管装置之出口端。22.根 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装置,又包括: 具有可靠连接(96)至导管出口端之入口(48,138)且可 接 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之收集容器(38),而使絮 凝固体 沉降至容器底部(40)是残余液朝容器之出口(46,148, 152,156,164,228)移动,因而沉降之絮凝固体逐渐填 满容器同时至少大部份残余液自容器通过,因此使 填满之 收集容器自导管装置之出口端分离。23.根据申请 专利范围第22项之装置,其中收集容器之出 口高于容器底部,且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流入收 集容器 中而靠近容器底部,因而任可残余液经过先前沉降 之固体 向上流动,因此在液体达容器出口前移除细粒。24. 一种自溶液移除成份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混合容器(250); 将含欲移除成份之溶液提供至混合容器中; 输送成份之沉淀剂至混合容器中; 界定具有自混合容器接收及通过混合之溶液之入 口端及出 口端之混合路径(258); 输送混合之溶液至入口端; 输送沉淀物之絮凝剂至混合路径中; 混合路径之出口端系在输送絮凝剂处之下游,距离 为足以 提供形成沉淀物之絮凝颗粒块之停留时间之距离( 242); 收集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至具有可靠连接(96)至 混合路 径之入口(48,138)且可接收絮凝固体及任何残余液 之收 集容器(38)中,使絮凝固体沉降至收集容器底部(40) 且残 余液朝收集容器之出口(46,148,152,156,164,228) 移动,因而沉降之絮凝固体逐渐填满收集容器同时 至少大 部份残余液逐渐自收集容器通过,因此使填满之收 集容器 自混合路径之出口端分离; 当收集容器填满时将其移开;及 连接第二个空收集容器至混合路径之出口。图示 简单说明: 说明依据本发明之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装 置图, 其中依据本发明之独特封闭反应导管系形成螺旋 线圈状。 说明形成水平波浪图形之反应导管之具体例图。 说明形成垂直波浪图形之反应导管之具体例图。 说明形成螺旋线圈图形之反应导管之具体例图。 说明形成平坦线圈之反应导管具体例之透视图。 说明图5之反应导管之平面图。 说明依据本发明之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装 置图, 其中反应导管包括在反应导管入口及出口间增加 流动面积 之接连管段。 说明其导管入口及出口间流动面积增加之弯曲成 垂直波 浪图形导管之反应导管具体例图。 说明于本发明之沉降容器及收集容器之图式。 0说明具有溢流线及供排除液体之容器之图9收集 容器之 图式。 1说明图5及6之反应导管与图9之沉降容器之应用 图。 2说明依据本发明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装 置图, 其中导管为具内部静电混合元件之管,此管系延伸 至图9 之沉降容器。 3说明依据本发明之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 装置图 ,其中废溶液,沉淀剂及絮凝剂系于容器中混合且 混合物 泵至图9之沉降容器中。 4至20,图30及31说明本发明收集容器之各种具体例 图 。 1至29说明使絮凝固体及液体进入收集容器中且抽 出分 离液之各种具体例图。 2说明依据本发明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装 置图, 其中使用图30之收集容器。 3说明依据本发明自底片处理废溶液移除银之装 置图, 其中废溶液及沉淀剂系于混合容器中混合且混合 物泵至添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