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变焦距镜头
摘要 揭示一种变焦镜头,包含:从前至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一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二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三透镜单元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四透镜单元,藉由改变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来执行变焦,其方式为与宽角度端比较,当在远摄照相端时,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及第三透镜单元与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短,而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长,满足以下条件:D1w - D1t < D2t - D2w其中对于宽角度端与远摄照相端,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分别以D1w与D1t来表示,而对于宽角度端与远摄照相端,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分别以D2w与D2t来表示。
申请公布号 TW257837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9.21
申请号 TW083107959 申请日期 1994.08.30
申请人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西尾彰宏
分类号 G02B9/58;G02B15/14 主分类号 G02B9/5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林敏生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伟成第一大楼
主权项 1.一种变焦镜头包含:从前至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 第一 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二透镜单元、一 正折射光 焦度之第三透镜单元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四透 镜单元, 藉由改变该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来执 行变焦, 其方式为与宽角度端比较,当在远摄照相端时,该 第一透 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及该第三透 镜单元与 该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短,而该第二透镜单 元与该 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长,其中对于宽角度端 与远摄 照相端,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 间隔分 别以D1w与D1t来表示,而对于宽角度端与远摄照相端 ,该 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分别 以D2w与 D2t来表示,满足以下条件:D1w-D1t<D2t-D2w2.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1项之变焦镜头,其中第i个透镜单 元之焦距以f来表示,整个系统之最短焦距以fw来表 示, 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宽角度端的 整个折射 光焦度以1.2w来表示,而第i个透镜单元之宽角度 端的 侧倍率以iw来表示,满足以下条件:3.一种变焦镜 头包含:从前至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一 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二透镜单元、一 正折射光 焦度之第三透镜单元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四透 镜单元, 藉由改变该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来执 行变焦, 其方式为与宽角度端比较,当在远摄照相端时,该 第一透 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及该第三透 镜单元与 该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短,而该第二透镜单 元与该 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长,其中于变焦期间, 该第四 透镜单元之侧倍率的改变比在第一至第四透镜单 元之间是 最高,且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宽角 度端的 整个折射光焦度以1.2w来表示,整个折射光焦度 1. 2w是正的,并满足以下条件: 0.4<fw.1,2w<1.2在这里fw是整个系统之最短焦点。4. 一种变焦镜头包含:从前至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 第一 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二透镜单元、一 正折射光 焦度之第三透镜单元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四透 镜单元, 藉由改变该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来执 行变焦, 其方式为与宽角度端比较,当在远摄照相端时,该 第一透 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及该第三透 镜单元与 该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短,而该第二透镜单 元与该 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较长,其中于变焦期间, 该第四 透镜单元之侧倍率的改变比在第一至第四透镜单 元之间是 最高,该第三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透镜具有一凹表 面暴露 于空气并面向物体侧,且该第四透镜单元满足以下 条件: 0.45<│f4/fw│<1.2在这里f4是该第四透镜单元之焦距 , 而fw是整个系统之最短焦距。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4项之变焦镜头,其中该具有凹表面 之透镜在该第三透镜单元中取最前面的位置。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变焦镜头,其中该凹表面 是做 成非球形的形状,使得向着透镜边缘,负折射光焦 度逐渐 变强。7.一种变焦镜头包含:从前至后,一负折射光 焦度之第一 透镜单元、一正折射光焦度之第二透镜单元、一 正折射光 焦度之第三透镜单元与一负折射光焦度之第四透 镜单元, 该第一透镜单元与该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及 该第三透 镜单元与该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当在远摄照 相端时 比当在宽角度端时更短,其中该第三透镜单元包括 一负透 镜具有凹表面面向物体侧,及在该负透镜的影像侧 上,一 正透镜具有凸表面面向影像侧,并满足以下条件: 0.75<f3/fw<6.0这里f3是该第三透镜单元之焦距,而fw是 整个系统之最短焦距。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 变焦镜头,进一步包含一孔停 止位于该第二透镜单元与该第三透镜单元之间。 图1(A)与 1(B)是图形用于说明本发明之变焦镜头的傍轴折射 光焦度 安排;图2是本发明之例子一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 块图; 图3是本发明之例子二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 图4是 本发明之例子三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5是 本发明 之例子四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6是本发明 之例子 五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7是本发明之例子 六在宽 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8是本发明之例子七在宽 角度端 的透镜方块图;图9是本发明之例子八在宽角度端 的透镜 方块图;图10是本发明之例子九在宽角度端的透镜 方块图 ;图11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一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 图12 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一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13 指出本 发明之例子一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14指出 本发明 之例子二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15指出本发明 之例子 二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16指出本发明之例子 二在远 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17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三在 宽角度 端的像差图形;图18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三在中间位 置的像 差图形;图19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三在远摄照相端的 像差图 形;图20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四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 形;图 21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四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 22指出 本发明之例子四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23指 出本发 明之例子五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24指出本发 明之例 子五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25指出本发明之例 子五在 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26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六 在宽角 度端的像差图形;图27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六在中间 位置的 像差图形;图28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六在远摄照相端 的像差 图形;图29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七在宽角度端的像差 图形; 图30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七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 图31指 出本发明之例子七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32 指出本 发明之例子八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33指出本 发明之 例子八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34指出本发明之 例子八 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35指出本发明之例子 九在宽 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36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九在中 间位置 的像差图形;图37指出本发明之例子九在远摄照相 端的像 差图形;图38是本发明之例子十在宽角度端的透镜 方块图 ;图39是本发明之例子十一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 图;图 40是本发明之例子十二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 图41是 本发明之例子十三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42 是本发 明之例子十四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43是本 发明之 例子十五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44是本发明 之例子 十六在宽角度端的透镜方块图;图45指出本发明之 例子十 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46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 在中间 位置的像差图形;图47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在远摄 照相端 的像差图形;图48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一在宽角度 端的像 差图形;图49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一在中间位置的 像差图 形;图50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一在远摄照相端的像 差图形 ;图51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二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 形;图 52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二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 图53指 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二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 54指出 本发明之例子十三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55指 出本发 明之例子十三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56指出本 发明之 例子十三在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57指出本发 明之例 子十四在宽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58指出本发明之 例子十 四在中间位置的像差图形;图59指出本发明之例子 十四在 远摄照相端的像差图形;图60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 五在宽 角度端的像差图形;图61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五在 中间位 置的像差图形;图62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五在远摄 照相端 的像差图形;图63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六在宽角度 端的像 差图形;图64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六在中间位置的 像差图 形及;图65指出本发明之例子十六在远摄照相端的 像差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