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容易撕开的叠层膜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案揭示一种适于作为密封包或密封容器盖之易撕开叠层膜,且于要开启该密封包或盖子时,可容易且可靠地沿任何特定想要之形状方向(如线形、环形、V形等)来撕开。此种易撕开叠层膜包含一多孔有机树脂膜,一热融树脂膜,以及设置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之间之黏着层。多孔有机树脂膜包含一刚性有机树脂膜,其整个表面上具有大量数目的细小穿孔或半穿孔,而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开性比不具有孔之有机树脂膜要高。多孔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在撕开区中以较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开强度要高之强度来结合,但在邻接撕开区之邻接区中的结合强度则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开强度。
申请公布号 TW256808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9.11
申请号 TW084102836 申请日期 1995.03.23
申请人 加川清二 发明人 加川清二
分类号 B32B7/12;B32B27/00 主分类号 B32B7/1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林敏生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伟成第一大楼
主权项 1.一种易撕开叠层膜,包含一多孔有机树脂膜,一热 融树 脂膜,以及设置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之 间之黏 着层, 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包含一刚性有机树脂膜,其 整个表 面上具有大量数目的细小穿孔或半穿孔,而多孔有 机树脂 膜之撕开性比不具有孔之有机树脂膜要高,且 多孔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在撕开区中以较多 孔有机树 脂膜之撕开强度要高之强度来结合,但在邻接撕开 区之邻 接区中的结合强度则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 开强度。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刚性 有机树脂为聚 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3.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热融树脂为聚乙 烯 、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烯之 一。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机 树脂膜之 撕开强度不大于不具有孔之该有机树脂膜之撕开 强度的0. 5倍。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 机树脂膜之 撕开强度不大于不具有孔之该有机树脂膜之撕开 强度的0. 35倍。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 机树脂膜之 穿孔或半穿孔之平均孔径为0.5至100m,且该等穿 孔或 半穿孔在有机树脂膜中之密度不低于500孔/cm@su2。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 膜与 热融树脂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 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强度的1.2倍。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 膜,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与 热融树脂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 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强度的1.5倍。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 膜,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与 热融树脂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 多孔有机 树脂膜之撕开强度的0.8倍。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 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与 热融树脂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 多孔有机 树脂膜之撕开强度的0.5倍。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 项之膜,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与 热融树脂膜间之黏着层在撕开区处之厚度比多孔 有机树脂 膜与热融树脂膜间之黏着层在邻接区处之厚度要 厚。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膜,其中在与热融 树脂膜和黏 着层接触之表面相反的表面上依次堆叠有一薄膜 与一第二 热融树脂膜,该薄膜之材料为由铝、纸、及不织布 构成之 族群中所选出者,且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料 构成之 薄膜、以及所述第二热融树脂膜系由插置其间之 黏着层所 层合,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料构成之薄膜、 以及所 述第二热融树脂膜之结合强度比多孔有机树脂膜 之撕开强 度要强。13.一种易撕开叠层膜,包含一个其一表面 上蒸镀有铝膜 之多孔有机树脂膜,一热融树脂膜,以及设置于铝 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之黏着层, 其中该多孔有机树脂膜包含一刚性有机树脂膜,其 整个部 份内具有大量数目的细小半穿孔,形成在与铝膜接 触之表 面的相对表面上,而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开性比不 具有孔 之有机树脂膜要高,且 铝膜与热融树脂膜在撕开区中以较多孔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 强度要高之强度来结合,但在邻接撕开区之邻接区 中的结 合强度则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之撕开强度。1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刚性有机树脂 为 聚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1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热融树脂为聚 乙 烯、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烯 之一。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多孔 有机树脂膜 之撕开强度不大于不具有孔之该有机树脂膜之撕 开强度的 0.5倍。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多孔 有机树脂膜 之撕开强度不大于不具有孔之该有机树脂膜之撕 开强度的 0.35倍。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多孔 有机树脂膜 之半穿孔之平均孔径为0.5至100m,且该等半穿孔 在有 机树脂膜中之密度不低于500孔/cm@su2。19.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 强度的1.2倍。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 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 强度的1.5倍。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其中 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孔有机 树脂膜之 撕开强度的0.8倍。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 其中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孔有机 树脂膜之 撕开强度的0.5倍。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膜, 其中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间之黏着层在撕开区处之厚度比铝膜与热融树 脂膜间之 黏着层在邻接区处之厚度要厚。24.一种易撕开叠 层膜,包含一刚性有机树脂膜,一热融 树脂膜,以及设置于多孔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 之间之 黏着层, 其中该刚性有机树脂膜包含一个非多孔区与一个 具有大量 数目的细小穿孔或半穿孔之多孔区,而多孔区之撕 开性比 非多孔区要高,且 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在与多孔区对应之撕开 区中以较 有机树脂膜多孔区之撕开强度要高之强度来结合, 但在邻 接撕开区之邻接区中的结合强度则不高于有机树 脂膜多孔 区之撕开强度。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 中该刚性有机树脂为 聚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2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热融树脂为聚 乙 烯、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烯 之一。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有机 树脂膜多孔 区之撕开强度不大于非多孔区之撕开强度的0.5倍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有机树脂 膜多孔 区之撕开强度不大于非多孔区之撕开强度的0.35倍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多孔区之 穿孔或 半穿孔之平均孔径为0.5至100m,且该等穿孔或半 穿孔 在有机树脂膜中之密度不低于500孔/cm@su2。30.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有机树脂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区 之撕开强 度的1.2倍。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 有机树脂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区 之撕开强 度的1.5倍。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该 有机树脂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 孔区之撕 开强度的0.8倍。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 中该有机树脂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 孔区之撕 开强度的0.5倍。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 中该有机树脂膜与热 融树脂膜间之黏着层在撕开区处之厚度比多孔有 机树脂膜 与热融树脂膜间之黏着层在邻接区处之厚度要厚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膜,其中在与热融树 脂膜和 黏着层接触之表面相反的表面上依次堆叠有一薄 膜与一第 二热融树脂膜,该薄膜之材料为由铝、纸、及不织 布构成 之族群中所选出者,且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 料构成 之薄膜、以及所述第二热融树脂膜系由插置其间 之黏着层 所层合,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料构成之薄膜 、以及 所述第二热融树脂膜之结合强度比多孔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 强度要强。36.一种易撕开叠层膜,包含一个其一表 面上蒸镀有铝膜 之刚性有机树脂膜,一热融树脂膜,以及设置于铝 膜与热 融树脂膜之间之黏着层, 其中该刚性有机树脂膜包含一个非多孔区与一个 具有大量 数目的细小半穿孔之多孔区,而多孔区之撕开性比 非多孔 区要高,且 铝膜与热融树脂膜在与多孔区对应之撕开区中以 较有机树 脂膜多孔区之撕开强度要高之强度来结合,但在邻 接撕开 区之邻接区中的结合强度则不高于有机树脂膜多 孔区之撕 开强度。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刚 性有机树脂为 聚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3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热融树脂为聚 乙 烯、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烯 之一。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有机 树脂膜多孔 区之撕开强度不大于非多孔区之撕开强度的0.5倍 。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有机树脂 膜多孔 区之撕开强度不大于非多孔区之撕开强度的0.35倍 。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多孔区之 半穿孔 之平均孔径为0.5至100m,且该等半穿孔在有机树 脂膜 中之密度不低于500孔/cm@su2。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36项之膜,其中该铝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区之撕开 强度的1. 2倍。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铝膜与 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撕开区处之黏着力不低于多孔区之撕开 强度的1. 5倍。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铝膜与 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孔区之 撕开强度 的0.8倍。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铝 膜与热融树脂 膜之间在所述邻接区处之黏着力不高于多孔区之 撕开强度 的0.5倍。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膜,其中该铝 膜与热融树脂 膜间之黏着层在撕开区处之厚度比铝膜与热融树 脂膜间之 黏着层在邻接区处之厚度要厚。47.一种制造易撕 开叠层膜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安排第一卷筒与第二卷筒而使其彼此相对,第一卷 筒之一 表面上沈积有大量数目的粒子,这些粒子具有锐角 部份及 5以上之莫氏硬度,第二卷筒则具有平滑表面; 以相反方向旋转第一与第二卷筒并使一刚性之延 长有机树 脂膜通过第一与第二卷筒之间,且控制施加至通过 第一与 第二卷筒间之延长有机树脂膜上的压力而使压力 均匀分布 于与第一与第二卷筒接触之整个膜表面上,以使第 一卷筒 表面上之粒子的锐角部份压入延长有机树脂膜内 而形成一 个在其整个膜表面上具有大量数目的细小穿孔或 非穿孔之 延长多孔有机树脂膜; 在延长多孔有机树脂膜的一表面上涂覆一层乾燥 层叠黏着 剂,并使该乾燥层叠黏着剂之厚度在撕开区中较大 而在邻 接撕开区之邻接区中的厚度则小于撕开区中之厚 度,再使 该乾燥层叠黏着剂乾燥化;以及 在延长多孔有机树脂膜涂覆有黏着剂的表面上叠 置一层延 长热融树脂膜,并施加压力及热而使延长热融树脂 膜与延 长多孔有机树脂膜层叠在一起。48.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47项之方法,其中所述粒子为天然 钻石粒子。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方法,其中 所述粒子为合成 钻石粒子。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或49项之方法, 其中所述钻石粒 子系电镀于第一卷筒之表面上,以实质暴露出所有 锐角部 份。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方法,其中该刚性 有机树脂 为聚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 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方法,其中该热融树脂 为聚 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 烯之一。53.一种易撕开叠层膜之制造方法,包含以 下步骤: 安排第一卷筒与第二卷筒而使其彼此相对,第一卷 筒之一 表面上沈积有大量数目的粒子,这些粒子具有锐角 部份及 5以上之莫氏硬度,第二卷筒则在其周边表面上形 成有预 定之突出图型,至少该突出图型上包覆有一层弹性 有机聚 合物薄层; 以相反方向旋转第一与第二卷筒并使一刚性之延 长有机树 脂膜通过第一与第二卷筒之间,且使第一与第二卷 筒压抵 通过第一与第二卷筒间之延长有机树脂膜,直到与 突出图 型对应的有机聚合物薄层表面与粒子点间之距离 小于延长 有机树脂膜之厚度,以使第一卷筒表面上相对于突 出图型 之粒子的锐角部份藉由有机聚合物薄层之缓冲效 应而选择 性地压入延长有机树脂膜内,以选择性地形成大量 数目的 细小穿孔或半穿孔,从而形成比半穿孔区具有更高 撕开性 之多孔区; 在延长有机树脂膜的一表面上涂覆一层乾燥层叠 黏着剂, 并使该乾燥层叠黏着剂之厚度在与多孔区对应的 撕开区中 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之邻接区中的厚度则小于撕 开区中之 厚度,再使该乾燥层叠黏着剂乾燥化;以及 在延长有机树脂膜涂覆有黏着剂的表面上叠置一 层延长热 融树脂膜,并施加压力及热而使延长热融树脂膜与 延长多 孔有机树脂膜层叠在一起。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53项之方法,其中所述粒子为天然 钻石粒子。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方法,其中 所述粒子为合成 钻石粒子。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或55项之方法, 其中所述钻石粒 子系电镀于第一卷筒之表面上,以实质暴露出所有 锐角部 份。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方法,其中所述突 出图型之 高度为0.1至10mm。5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方法, 其中所述有机聚合物 薄层为橡胶薄层。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8项之方 法,其中所述橡胶薄层为 氨基甲酸酯橡胶。6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方 法,其中该刚性有机树脂 为聚乙烯对苯二酸、尼龙、或定向聚丙烯之一。 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方法,其中该热融树脂 为聚 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共聚物、与未拉伸之聚丙 烯之一。62.一种易撕开叠层膜,包含一定向有机树 脂膜,一热融 树脂膜,以及设置于定向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 之间之 黏着层, 其中该有机树脂膜与热融树脂膜在沿有机树脂膜 指向上之 撕开区中以较有机树脂膜指向上之撕开强度要高 之强度来 结合,但在邻接撕开区之邻接区中的结合强度则不 高于有 机树脂膜指向上之撕开强度。63.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62项之膜,其中在与热融树脂膜和 黏着层接触之表面相反的表面上依次堆叠有一薄 膜与一第 二热融树脂膜,该薄膜之材料为由铝、纸、及不织 布构成 之族群中所选出者,且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 料构成 之薄膜、以及所述第二热融树脂膜系由插置其间 之黏着层 所层合,所述热融树脂膜、所述由材料构成之薄膜 、以及 所述第二热融树脂膜之结合强度比多孔有机树脂 膜之撕开 强度要强。图示简单说明: 图1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易撕开叠层膜; 图1B为沿图1A之1B-1B线所得剖面图; 图2为图1A与1B所示易撕开叠层膜之部份断开立体 图; 图3为前视图,示出由图1A与1B所示易撕开叠层膜所 制成 之密封袋; 图4为立体图,示出图3所示之密封袋于撕开区撕开 时之状 态; 图5为立体图,示出图3所示之密封袋于邻接区撕开 时之状 态; 图6为立体图,用以说明图3所示之密封袋的撕开程 序; 图7为前视图,示出由图1A与1B所示易撕开叠层膜所 制成 之另一种密封袋; 图8为前视图,示出由图1A与1B所示易撕开叠层膜所 制成 之又一种密封袋; 图9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种易撕 开叠层 膜; 图10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再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其具有V形之撕开区; 图10B为沿图10A之10B-10B线所得剖面图; 图11为立体图,示出由图10A与10B所示易撕开叠层膜 所制 成之密封袋; 图12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又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其具有环形之撕开区; 图12B为沿图12A之12B-12B线所得剖面图; 图13为立体图,示出使用图12A与12B所示易撕开叠层 膜作 为盖子所制成之密封袋; 图14为前视图,示出制造本发明之易撕开叠层膜时 所使用 之孔形成装置; 图15为侧面图,示出图14之孔形成装置的主要零件; 图16为沿图15之XVI-XVI线所得剖面图; 图17为放大剖面图,示出图14之孔形成装置之第一 与第二 卷筒的主要部份; 图18为概示图,示出制造本发明之另一种易撕开叠 层膜时 所使用之乾燥层叠装置; 图19为立体图,示出使用图18所示乾燥层叠装置之 涂覆卷 筒来在多孔有机树脂膜之一表面上形成涂覆膜时 之状态; 图20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再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图20B为沿图20A之20B-20B线所得剖面图; 图21为剖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又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图22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再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图22B为沿图22A之22B-22B线所得剖面图; 图23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种易撕 开叠层 膜; 图24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由图23所示易撕开叠 层膜所 制成之密封袋; 图25为立体图,示出图24所示之密封袋于撕开区撕 开时之 状态; 图26为立体图,用以说明图24所示之密封袋的撕开 程序; 图27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本发明之又另一种易 撕开叠 层膜; 图28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用以制造本发明另一 种易撕 开叠层膜之孔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第二卷筒(图型 卷筒); 图29为剖面图,用以说明使用第一卷筒与图型卷筒 来对有 机树脂膜进行之选择性穿孔; 图30为立体图,用以说明使用第一卷筒与图型卷筒 来对有 机树脂膜进行之选择性穿孔; 图31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再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图31B为沿图31A之31B-31B线所得剖面图; 图32为剖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种易撕开叠层膜; 图33A为平面图,示出本发明之再另一种易撕开叠层 膜; 图33B为沿图33A之33B-33B线所得剖面图; 图34为部份断开立体图,示出本发明之另一种易撕 开叠层 膜;而 图35为前视图,示出由图34所示易撕开叠层膜所制 成之密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