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热塑性聚合物用冲击强度改良剂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121825 申请公布日期 1989.11.01
申请号 TW076104370 申请日期 1987.07.28
申请人 罗门哈斯公司 发明人 刘万里;苏姗玛丽莉华克
分类号 C08F2/22;C08L9/00;C08L77/00 主分类号 C08F2/2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杜汉淮 台北巿吉林路二十四号九楼I室
主权项 1﹒一种聚醯胺聚合物用冲击强度改良剂,含 有:(A)约80-约99重量份之芯─ 壳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1)约50 -约90份之橡胶态芯聚合物,此聚合物 为共轭二烯羟或丙烯酸烷酯而其中之烷基 具有2至8碳原子,或上述两者之混合物 ,其玻璃转移温度低于─20℃;及包覆 此芯之;(n)约10-约50份之一或 多层之壳聚合物,各层均与芯不同,各邻 接层又互相不同,且至少其中一层为下述 单体之共聚合物;(a)选自苯乙烯单体 、丙烯、甲基丙烯、及丙烯酸或甲基 丙烯酸之烷酯,其中烷基具有1-8之碳 原子之一种单体与(b)约0﹒5-约2 5%(以共聚合物之总重量为基准)之第 1可共聚合性未饱和羧酸、酸酐或其混合 物;及(B)约1-20重量份之一种添 加共聚合物,此聚合物系约50-约95 重量份之丙烯酸烷酯或甲基丙烯酸烷酯, 其中烷基之碳原子数为1至8,与约5- 约50份之第2可共聚合性未饱和羧酸之 共聚合物。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壳聚合物之含量为约90 -约98重量份,添加共聚合物之含量为 约2-约10重量份者。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聚合物系一种共轭二烯烃聚 合物。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共轭二烯为丁二烯。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聚合物为一种含有70-约 95%丁二烯之共聚合物。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聚合物为约70-约90份 之丁二烯与约5-约30份之选自苯乙烯 、丙烯、丙烯酸烷酯、与甲基丙烯酸烷 酯,共中烷基具有自1至8之碳原子,之 一种或多种单体之共聚合物。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芯聚合物系已交联者。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聚合物系与约0﹒1-约5 %之聚乙烯系未饱和交联性单体交联者。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交联性单体为二乙烯苯。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交联性单体为一种多功能丙烯 酸醋。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芯聚合物系一种丙烯酸或甲 基丙烯酸之低级烷基酯,其中之烷基具有 2-8之碳原子数。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芯聚合物为约70%-约 90%之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之低级烷基 酯。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低 级烷基酯系为丙烯酸正丁基醋者。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芯聚合物系为已交联者。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芯聚合物系为约0﹒1-约 5%之聚乙烯系未饱和交联性单体交联者 。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交联性单体为一种多功能 丙烯酯。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交联性单体系为二乙烯苯 。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芯聚合物之玻璃转移温度, 为低于约─20℃。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壳聚合物之单体系选自苯乙 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 烷基酯(其中烷基碳数为1至4)、及丙 烯、与甲基丙烯者。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壳聚合物系一种甲基丙烯 酸甲酯之聚合物。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壳聚合物系一种苯乙烯与 丙烯之聚合物。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壳聚合物含有至少约6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约1-约15份之第1 可共聚合性未饱和酸者。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第1可共聚合性未饱和酸系 选自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衣康酸者。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之第1可共聚合性未饱和酸具 有如下之通式: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良剂,其中之壳聚 合物系为枝连于芯聚合物者。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之壳聚合物系藉结合约0﹒ 5-5份(以每100份之壳聚合物为基 准)之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于芯聚合物者。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芯一壳聚合物之含量为约90 -约98份,而添加共聚合物之含量为约 2-约10份者。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该添加共聚合物系为甲基丙烯 酸甲酯、丙烯酸烷酯(烷基碳数为1至4 者)、及甲基丙烯酸之共聚合物。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第2可共聚合性未饱和酸在添 加物内之含量为约20-约40份。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该冲击强度改良剂为A与B之 混合物。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改 良剂,其中该冲击强度改良剂为A与B之 熔融混合物。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之冲击强度 改良剂,其中该熔融混合物为颗粒状者。 33﹒一种聚醯胺用冲击强度改良剂之制造方法 ,包括:(A)乳化聚合(I)约50- 约90份之共轭二烯烃,或丙烯酸烷酯( 烷基之碳数为2至8),或其混合物以制 备一种玻璃转移温度低于─20℃之橡胶 态芯聚合物。(II)随后在该芯聚合物 上聚合物约10-约50份之:(a)由 选自苯乙烯单体、丙烯、甲基丙烯、 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烷酯(烷基碳数 为1至8)之一种单体与(b)约0﹒5 -约25%(以共聚合物之总重量为基准 )之第1可共聚合性未饱和羧酸、酸酐或 其混合物共聚所成之一或多层之壳共聚合 物,各层与芯或任何邻接层均不同;以形 成一种芯一壳聚合物之乳化液,(B)另 外乳化聚合:(I)约50-约95重量 份之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烷基酯(烷基 碳数1至8)与(II)约5-约50重 量份之第2可共聚合性未饱和羧酸,以形 成一种添加聚合物之聚合物乳化液,及( C)将该芯一壳聚合物与添加聚合物结( 混)合。 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芯一壳聚合物之乳化液与添加聚合物之 乳化液系被混合在一起,然后将该乳化液 混合物喷雾乾燥,使芯─壳聚合物与添加 聚合物结合一起。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添加聚合物之乳化液先进行喷雾乾燥, 然后于芯─壳聚合物之乳化液之喷雾乾燥 中将乾燥后之添加聚合物加入喷雾乾燥器 内,以使芯─壳聚合物与添加聚合物结合 在一起。 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将芯─壳聚合物之乳化液与添加聚合物 之乳化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将该乳化液混 合物饲入一种挤压机内使该混合物凝结、 脱挥发性物质,并熔融混合,继之将所得 之熔融混合物挤压成线状而使芯─壳聚合 物与添加聚合物结合一起。 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挤压成线状后再切成粒状者。 38﹒一种经坚韧化之尼龙,系由聚醯胺聚合物 与约5-约95%之冲击强度改良剂组成 ,该改良剂含有:(A)约80-约99 重量份之芯─壳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1)约50-约90 份之橡胶态芯聚合 物,此芯聚合物为共轭二烯羟或丙烯酸烷 酯(烷基碳数2至8)或其混合物,玻璃 转移温度低于─20℃,及包覆此芯之, (II)约10-约50份之一或多层之 壳合物,各层均与芯不同,各邻接层又互 相不同,且至少其中一层为下述之单体之 共聚合物;(a)选自苯乙烯、丙烯、 甲基丙烯、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烷 酯,(烷基碳数为1至8)之一种单体与 (b)约0﹒5-约25%(以共聚合物 之总重量为基准)之第1可共聚合性未饱 和酸、酐或其混合物;及(B)约1-2 0重量份之添加共聚合物,此聚合物为约 50─约95重量份之丙烯酸烷酯或甲基 丙烯酸烷酯,(烷基之数为1至8)与约 5-约50重量份之第2可共聚合性未饱 和羧酸之共聚合物。 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经坚韧化 之尼龙,其中之聚醯胺聚合物为一种脂肪 族聚醯胺。 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经坚韧化 之尼龙,其中之聚醯胺聚合物为聚己丙醯 胺(尼龙6)。 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经坚韧化 之尼龙,其中之聚醯胺聚合物为聚己亚甲 基己二醯二胺(即尼龙66)。 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经坚韧化 之尼龙,其中冲击强度改良剂之含有量约 15-约30%。 43﹒一种模制品,系由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 所述之经坚韧化之尼龙制取者。 44﹒一种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所述之模制 品,其中该物品系藉射出成型制取者。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