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有改良传输性质的成对式电缆及其制法
摘要 本发明系有关一种预先扭绞之电缆对及将此种电缆对制成一种具有改良之电及机械特性之电气电缆之方法。至少有一条传输信号之绝缘线在与另外一条绝缘线制成电缆对前,经预先扭绞。当预先扭绞之线是使用引发反扭现象之传统倍 拈线机制成电缆对时,则因个别线存在之不规则性所造成之不良电气影响在极短的距离上循环发生,便产生一种与任一未经预先扭绞成对之电缆相较具有较低结构反射损失,近端串音及介入损失之电缆对。这些预先扭绞线可使用一种连续压挤加套法给合成为一种加套之电气电缆,使在个别电缆对之周围保持最适宜之介质常数。此点之达成是因有独特之模具及模具尖端部分之构造(die and tipconfiguration)产生使电缆对间隔开之凸纹并提供最佳之空气介质,而又可防止加套化合物于挤压过程中在形成之电缆套内部结合使各个个别电缆对狐立。结果制成之电缆当与使用传统技术制成之类似电缆相比较,具有优良之电及机械特性。
申请公布号 TW318245 申请公布日期 1997.10.21
申请号 TW086102744 申请日期 1997.03.06
申请人 通用电缆工业公司 发明人 拉文P.路特蔻斯基;威廉约伯布若林;杰弗瑞亚伦波森;提姆西伯瑞门
分类号 H01B5/08 主分类号 H01B5/0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未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因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之预先扭绞在其全线长度上是均匀的。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以一种第一扭线长度预先扭绞,以及该第一及第二绝缘线之构形是,两条线绕一共同轴线以一结合均匀之第二扭线长度扭绞在一起,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之有效扭线长度不同于该第二条绝缘线之有效扭绞长度。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之预先扭绞量在其全线长度上是不规则的。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绕一共同轴线扭绞在一起。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一种结合之均匀扭线长度扭绞在一起。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之扭绞旋转与该电缆对之扭绞旋转成同方向。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条绝缘线之扭绞旋转与该电缆对之扭绞旋转成反方向。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更包括围绕该电缆对之一种由电绝缘材料制成之外层缆套。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缆对,更包括一种围绕该电缆由导电材料制成之外层静电隔离。11.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成不规则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成不规则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12.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以预先决定之绞线长度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以相同绞线长度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一个旋转方向扭绞,然后在以相反之方向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相同之绞线长度预先扭绞。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绕一共同轴线扭绞在一起。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一种结合均匀之扭线长度扭绞在一起。17.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均匀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不规则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绕一共同轴线扭绞在一起。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一种结合之均匀扭线长度扭绞在一起。20.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以一个方向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以相反方向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相同之绞线长度预先扭绞。22.一种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a)一种以一种第一扭线长度均匀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b)一种以一种第二扭线长度均匀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及(c)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之一种电缆对。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绕一共同轴线扭绞在一起。2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电缆对,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以一种结合均匀之扭线长度扭绞在一起。25.一种具有数对个别扭绞电缆对之多缆对电缆,各该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一种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一种未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电缆对,其中该等个别扭绞之电缆对之构形是,对该多对电缆之轴线而言成平行延伸。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多缆对电缆,其中该多对电缆之构形为一种圆形电缆。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多缆对电缆,其中该多对电缆以一种平扁形电缆构成。28.一种具有多对个别扭绞电缆对之多缆对电缆,各该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包括一种预先扭绞之第一条绝缘线,一种未预先扭绞之第二条绝缘线,其该第一及第二条绝缘线被扭绞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电缆对,其中该等个别扭绞之电缆对以振荡螺旋延伸构形,这样使该电缆对依序顺时针旋转,再向反时针方向旋转,沿该多对电缆之轴线做每周之振荡。2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多缆对电缆,其中该顺时针旋转继续约720度及该反时针方向旋转继续约720度。3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多缆对电缆,其中多对电缆以一种圆形电缆构形。3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多缆对电缆,其中该多对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具有不同之扭线长度。32.一种将多条电线加套之方法,该方法包括之步骤有:(a)提供一种具有接收加套化合物及多条电线之一种第一个开口及为电线出口之一种第二个开口之模具;(b)提供一种具有接收该多条电线之一种第一开口,及一种引导该等个别之电线并将该等电线引导出去之第二端之模具尖端部分;(c)将该模具尖端部分定位于该模具内,使在该尖端部分之外层表面与该模具之内层表面间产生一压挤路径并在该模具之该第二端与该尖端部分之该第二端之接合处形成一出口;(d)供应多条电线穿过该模具之该第一端及该尖端部分之该第一端;(e)供应加套化合物通过该压挤路径,使该加套化合物在该出口于该电线周围形成一缆套以形成一种电缆,该电缆具有许多个部分自该缆套内壁延伸出形成沟槽之内凸纹;及(f)让该电缆通过一种足以使电缆成形之淬火媒体,使在各该电线周围保持一理想之介质常数。3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电线各包括一种预先扭绞之线对。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电线各包括一种差别扭绞之线对。3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其中该模具之第二端与该尖端部分之第二端在接合处相互齐平。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其中该模具之第二端与该尖端部分之第二端在其出口接合处相互"近乎齐平"。图示简单说明:第一图A及第一图B为两条先前技艺非预先扭绞之绝缘线在使用会在各条线中产生反扭现象之传统成对机器制成对之前及成对后之透视图。第一图C包括采用会产生反扭之先前技艺已知之传统配对机器制成之一条个别扭绞电缆对,在其全长之各距离处之截面图,以描述在绞扭之顺序中各个别条线与两导体间间隔变化之相对定向及伴随之反扭现象以及回导体与导体间间隔变化所造成之电阻抗。第一D图以图示说明第一C图所描绘之电缆对之输入阻抗及结构反射损失之表示曲线。第二A图包括使用一种不会产生反扭之配对机所制成之一条个别扭绞电缆对,在其全长各距离处之截面图,以说明在绞扭之顺序中各个别条线与两导体间间隔变化之相对定向,以及因导体与导体间间隔较之快速变化所造成之电阻抗。第二B图以图示说明第二A图中描绘之电缆对输入阻抗之表示曲线。第二C图及第二D图为根据本发明以两条预先扭绞之绝缘线结合形成一种电缆对,在其使用一种倍拈拈线机制成对之前后之透示图,其中成对之方向与预先扭绞之方向相反,而预先扭绞与成对之绞线长度相同。第三A图及第三B图为使用制式之倍拈技术,根据本发明之原理将一条预先扭绞之绝缘线与一条非预先扭绞之绝缘线结合形成一种电缆对,其制成对前及后之透视图。第三C图以图示说明第三D图所描述之电缆对之输入阻抗及结构反射损失之表示曲线。第三D图包括使用一种会产生反扭之配对机器制成之一条个别扭绞之电缆对,在其全长各距离处之截面图,以说明在绞扭顺序中各个别条线与两导体间间隔变化之相对定向及伴随之反扭现象,在该个别扭绞之电缆对中一条线预先扭绞而另一条线未经预先扭绞。同时显示因导线间隔变化经控制而产生之阻抗。第三E图及第三F图为根据本发明之原理将两条绝缘线结合形成一种电缆对,在使用一种倍拈技术将其制成对之前及后之透视图,其中线之个别预先扭绞方向相反,而预先扭绞与成对之绞线长度相同。第四图为第三B图中所显示之四对预先扭绞之电缆对以根据本发明之原理结合成为一种平扁电缆之较佳具体实例之透视图。第五A图为一种于制程中用来制成第四图中之椭圆平扁电缆之模具尖端部分之截面图。第五B图为第五A图所示之一种模具尖端部分沿5B-5B线取得之截面图。第五C图为第五A图所示之尖端部分之正面图。第六A图为制程中用来制成第四图所示之平扁电缆之模具之截面图。第六B图为第六A图所示之模具,沿6B-6B线取得之截面图。第六C图为第六A图所示之模具之正面图。第七图为根据本发明于连续压挤管筒加套方法中所使用之模具与尖端部分组合之截面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