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机载下视3D SAR稀疏阵列天线布局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载下视3D SAR稀疏阵列天线布局方法。针对机载下视3D SAR系统天线布局中存在平台安装空间有限以及设计方法复杂等问题,根据载机飞行高度、观测区域最大高度变化范围函数、雷达系统工作波长和阵列向分辨率进行天线布局设计,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计算,且能保证系统阵列向目标响应函数的栅瓣控制在合理水平。
申请公布号 CN103762412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9.28
申请号 CN201310750198.0 申请日期 2013.12.3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发明人 谭维贤;黄平平;王彦平;彭学明;鲍慊;洪文;吴一戎
分类号 H01Q1/28(2006.01)I;H01Q21/00(2006.01)I;G01S13/90(2006.01)I 主分类号 H01Q1/28(2006.01)I
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吴秋明
主权项 一种机载下视3D SAR稀疏阵列天线布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根据作为机载下视3D SAR系统参数的载机飞行高度、观测区域最大高度变化范围函数、雷达系统工作波长、方位向分辨率和阵列向分辨率,确定阵列天线方位向尺寸、阵列向天线布局长度和阵列天线单元半波束宽度;步骤S2,基于所述阵列向天线布局长度和所述阵列天线单元半波束宽度,来确定发射天线单元阵列向尺寸、发射天线单元间距、和接收天线单元阵列向尺寸;步骤S3,根据所述阵列向天线布局长度和所述发射天线单元间距,来计算发射天线单元数、接收天线单元数、接收天线单元间距、发射天线几何中心位置分布和接收天线单元几何中心位置分布;步骤S4,根据所述载机飞行高度和所述阵列天线单元半波束宽度,建立阵列向采样点位置坐标,利用所述阵列向采样点位置坐标、所述载机飞行高度、和所述雷达系统工作波长,确定系统机下点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f{X(k)‑x<sub>0</sub>}和观测区域最边缘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11.GIF" wi="1013" he="122" />步骤S5,在所述系统机下点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f{X(k)‑x<sub>0</sub>}和所述观测区域最边缘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12.GIF" wi="987" he="122" />的栅瓣落在系统成像观测区域 ±θ<sub>L</sub>之外,且<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1.GIF" wi="239" he="158" />时,执行步骤S6,在所述系统机下点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f{X(k)‑x<sub>0</sub>}和所述观测区域最边缘目标的阵列向响应函数<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2.GIF" wi="987" he="122" />的栅瓣落在所述系统成像观测区域±θ<sub>L</sub>之内,或<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3.GIF" wi="242" he="158" />时,使得所述接收天线单元数加一,并返回至步骤S3,其中,H为所述载机飞行高度,L<sub>e</sub>为阵列向天线布局有效孔径长度,λ<sub>c</sub>为所述雷达系统工作波长,ρ<sub>L</sub>为所述阵列向分辨率,X(k)为阵列向采样点位置坐标,x<sub>0</sub>为阵列向天线布局中心,θ<sub>L</sub>为阵列天线单元半波束宽度,<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4.GIF" wi="183" he="92" />为观测区域最大高度变化范围函数h<sub>T</sub>(x)中<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5.GIF" wi="141" he="64" />对应的值,<img file="re-FDA0001059870380000026.GIF" wi="64" he="65" />为对应θ<sub>L</sub>时的目标位置坐标;步骤S6,输出所述发射天线单元阵列向尺寸、所述发射天线单元数、所述发射天线几何中心位置分布、所述接收天线单元阵列向尺寸、所述接收天线单元数和所述接收天线单元几何中心位置分布;步骤S7,根据所述步骤S6中输出的布局参数,进行机载下视3D SAR稀疏阵列天线的布局。
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