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
摘要 本发明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系装配于反射伞前方,使所供给光线之扩散或集光的光控制部,至少包含只对棒状光源长方向具有光线扩散作用的扩散控制部,及对所供冷光线全方向集光的集光控制部所构成为其特征。据此本发明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系自棒状光源的射出光对长方向扩散,在棒状光源及光控制部接近时,于光控制部可抑制,限制棱镜作用,其结果,特别是发光部形状小型化时,在广角侧状态亦可防止光控制部依据棱镜作用的光度分布不均匀(彩虹不均匀 )的产生。
申请公布号 TW372279 申请公布日期 1999.10.21
申请号 TW086110718 申请日期 1997.07.28
申请人 西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福家光男;川端克典;堀西克己
分类号 G03B15/05 主分类号 G03B15/0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何金涂
主权项 1.一种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至少具有配置在反射伞内的棒状光源及配置在上述反射伞前方的光控制部,具备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反射伞及上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对于上述反射伞的上述棒状光源的位置予以变化而可改变发光照射角度,其特征为,上述光控制部,系只对上述棒状光源的长方向具有光扩散作用的扩散控制部,及自上述棒状光源直接或经由上述反射伞供给的光线,对全方向集光具有集光作用的集光控制部所构成。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其中光控制部,系与棒状光源相对的面,具有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相交的方向形成凹状圆筒状透镜的扩散控制部,在另一面至少具有一个顶点的透镜曲面,以同心状细分化所成多数透镜曲面部的各个之间,以壁面部连接形成的轮带透镜的集光控制部,由菲涅尔透镜所构成。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其中轮带透镜,系与棒状光源长方向的中心相交横过的基准线为中心对称形成,具有广角摄影时反射伞长方向开口尺寸的1/2以下的离开距离而配置的一个顶点,及与其各个连结具有轮带透镜曲面的第1集光控制部及第2集光控制部所构成。4.一种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至少具有配置在反射伞内的棒状光源及配置在上述反射伞前方之光控制部,具备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反射伞及上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对于上述反射伞的上述棒状光源的位置予以变化可改变发光照射角度,其特征为,上述光控制部,系在上述反射伞的前方自上述棒状光源侧依序设置的第1光控制构件及第2光控制构件所成,上述第1光控制构件,系在相对于上述棒状光源的面,形成一致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并对与上述棒状光源之长方向相交方向,具有比较会扩散作用的第1凹状圆筒状透镜,在另一面至少具有一个顶点,自上述棒状光源直接或经由上述反射伞供给的光线,具有对全方向集光的集光作用之透镜曲面,以同心状细分化所成多数透镜曲面部,将各个之间由壁面部连结形成的轮带透镜的菲涅尔透镜所构成,上述第2光控制构件,系形成与上述轮带透镜相对的一面,与上述第1凹状圆筒透镜相交方向具备第2凹状圆筒透镜之板状构件所构成。5.一种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至少具有配置在反射伞内的棒状光源及配置在上述反射伞前方之光控制部,并具备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反射伞及上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使对于上述反射伞的上述棒状光源的位置变化,同时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的上述反射伞之开口尺寸,上述棒状光源及光控制部接近时改变为狭窄,来改变发光照射角度,其特征为,上述光控制部,形成与上述棒状光源相对的面,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相交方向,只对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具有光扩散作用的凹状圆筒透镜,另一面至少具有一个顶点,自上述棒状光源直接或经由上述反射伞供给的光线对全方向集光具有集光作用的透镜曲面,以同心状细分化所成多数透镜曲面部的各个之间,以壁面部连结形成的轮带透镜,及不致于覆盖上述反射伞狭窄的开口尺寸而形成对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具有集光作用的集光透镜的菲涅尔透镜所构成。6.一种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至少具有配置在反射伞内的棒状光源及配置在上述反射伞前方之光控制部,具备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反射伞及上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对于上述反射伞,以变化上述棒状光源的位置,同时使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的上述反射伞之开口尺寸,在上述棒状光源及菲涅尔透镜接近时改变为狭窄,用以改变发光照射角度,其特征为,上述光控制部,系在上述反射伞前方,自上述棒状光源侧依序设置的第1光控制构件及第2光控制构件所成,上述第1光控制构件,系与上述棒状光源相对的面,形成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一致的方向,对于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相交的方向,具备有光扩散作用的第1凹状圆筒透镜,在另一面至少具有一个顶点,自上述捧状光源直接或经由上述反射伞供给的光线对全方向集光具有集光作用的透镜曲面,以同心状细分化所成多数透镜曲面部的各个之间,以壁面部连接形成而具备轮带透镜的菲涅尔透镜所构成,上述第2光控制构件,系具备与上述轮带透镜相对的一面,与上述第1凹状圆筒透镜相交方向所形成第2凹状圆筒透镜,并在另一面以不覆盖上述反射伞形成狭窄的开口尺寸所形成,对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具有集光作用的集光透镜的板状光学构件所构成。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或6项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其中集光透镜,系只对于棒状光源长方向具有集光作用的透镜曲面,细分化与上述棒状光源长方向相交方向为多数透镜曲面部,且该细分化的多数透镜曲面部的各个之间,以壁面部连接形成的带透镜所构成。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至6项中任一项之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其中轮带透镜,系与棒状光源长方向的中心相交横过的基准线为中心而成对称,于广角摄影时,以具反射伞之长方向开口尺寸之1/2以下的离开距离所配置的一个顶点,及与其连接有轮带透镜曲面的第1集光控制构件及第2集光控制构件所构成。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依据本发明的可改变照射角度之闪光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要部概略分解斜视图。第二图(a),系第一图所示第1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水平剖面图,第二图(b),系第一图所示第1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垂直剖面图,第二图(c),系第一图符号5所示光控制部大约正面图,第二图(d),系表示只将入射部构成作为平面构成图。第三图(a),系第一图符号所示集光控制部的其他例之大约正面图,第三图(b)系第一图符号7所示集光控制部的另一例之大约正面图。第四图系依据本发明的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要部概略分解斜视图。第五图(a),系第四图所示第2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水平剖面图,第五图(b),系第四图所示第2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垂直剖面图。第六图,系依据本发明的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的第3实施例的要部之概略分解斜视图。第七图(a),系第六图所示第3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水平剖面图,第七图(b),系第六图符号5所示光控制部的大约正面图。第八图系依据本发明的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的第4实施例的要部之概略分解斜视图。第九图(a),系第八图所示第4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大约水平剖面图,第九图(b),系第八图符号16所示第1光控制构件的大约正面图,第九图(c),系在第八图符号17所示第2光控制构件的大约正面图。第十图系先前周知的可改变照射角之闪光装置的要部概略构造图。第十一图(a),系表示特公昭62-51453号公报所揭示装置的要部之广角状态要部概略构成图,第十一图(b)系表示特公昭62-51453号公报所揭示装置的要部之望远状态要部概略构成图。第十二图,系表示自棒状光源入射菲涅尔透镜的光线,及通过光线的状态例之构成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