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加强马力之汽车排气管二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100940 申请公布日期 1988.07.01
申请号 TW076201694 申请日期 1987.02.26
申请人 王川源 发明人 高怀志
分类号 F01N1/08 主分类号 F01N1/0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加强引擎马力之汽车排气管;其"形状、构造"系是如同一般汽车均使用的传统式内具有阻隔板状(9)、(10)之圆形或扁圆形消音管(3)作加以改良;而其改良之部份是在此传统式消音管上之入气管(13)及出气管(14)之内底部原本呈封闭状之贴附于两相对之阻隔板(9)、(10)上之部位,使其(两者)作贯穿(穿透于阻隔板),又在其两贯穿之管口间连接(加装)一支同口径之圆形连接通气管(17),且在此通气管(17)内径上之适当位置装置一个具有一如同引擎化油器之节气阀状之阻气阀片(18),又在此阻气阀片之中央部位装置一支能作定位转动此阻气阀片,且又能作伸出于整体之消音管(3)之外之长摇动杆(19),如此可令此长摇动杆及附于其上之摇动柄之转动而作启开阻气阀片(18)之阀门状;当此阻气阀门开启时,能使得引擎之排气流由入气管(13)经由连接管(17)之接引,而直通达于出气管(14)外;反之即此阻气阀门关闭时,则恢复其原本(传统式内具有阻隔片之通气)作用。又在上述改良后之整体消音管(3)之外之适当位置上装置一内具有一只其前后之中央部位各贴有一小铁片之膜片(21)及一只压动膜片(21)之弹簧,以及一支装于膜片(21)上之推杆(23)及一能作调整膜片移动限距之调整螺丝(25),而其外部系具有一圆形外及于其外上焊有一能作固定于上述消音管(3)外上之固定锁片;如此而致使得膜片(21)之内部能作形成一密室状,且在此密室上置有一通气小管(26)之膜片盘,组合状(20);又在此膜片器,组合(20)之前推杆(23)上装有一圆形连杆(24)并使得此圆形连杆与阻气阀片(18)之圆形长摇动杆(19)之外部之铁片状摇动柄作相连结,如此间接使得节阻气阀门之启闭能受到此圆形膜片器(20)之作有效的控制;又于膜片器密室之小通气管上连装一条圆形长胶管(27),此胶管(27)系作延伸到车辆引擎室之适当位置,又于此延伸到引擎室之端接上一只三通接头(28),且使得此三通接头之一端藉另一段胶管(32)连至一只电磁阀(29)之下部通气孔(b)上,而三通接头(28)之另一通气孔亦系藉另一段胶管(33)同接至电磁阀(29)之上通气孔(c)上;然此电磁阀(29)之内部系具有一电磁圈及一具有一中孔状之电磁铁(30),以及一上部附有一小橡皮状之铁质活动塞(31)及一压动此活动塞(31)之小弹簧;而其外部系具有一外及三支通气孔[即(a)(b)(c)通气孔],如此而形成当电磁圈通电时可使得电磁铁(30)把活动塞(30)作吸引而把(c)孔作堵塞,令(a)孔与(b)孔作相沟通;反之断电时(即电磁圈断电时),则使得活动塞(31)受其上之小弹簧作压回,而把(b)堵塞,令(c)孔与(a)孔作相沟通;如此又使得此电磁阀(29)之(a)孔藉一条胶管(34)作与引擎进气歧管(35)之小通气管(36)相连接,所以当电磁阀(29)通电,而车行于平地引擎运转轻快时(不感乏力时),其进气歧管于此时刻较大之真空吸力会经由(34)管再传至(a)孔,再至(b)孔,又至(28)管,再至(27)管,而把膜片器(20)内之膜片(21)给作向其密室之内部作吸拉,而间接把阻气阀(18)门给作关闭,如此则使得此等改良后之阻隔型消音管能値此平地行车时保持如传统式之通气方式;反之当车行于爬坡或越野,引擎感乏力时,因其进气歧管(35)之真空吸力会因而大降,故能因而间接自动的打开阻气阀门(18)而使得此等新式之阻隔型消音管之通气方式改变为不受阻力之直通状;又在(33)胶管之中间连装有一个仅能使得气流作单向流动之圆形逆止阀(37),此单向逆止阀(37)系具有一出、入气孔道,而于道中装置有一防止气体回流之小活塞及一压小活塞之小弹簧;如此当电磁阀(29)之电源切断时,由于其上之(b)孔作堵塞,而引擎进气歧管(35)之真空吸力只是经由(33)管作吸拉膜片器(20)内之膜片(21)而间接的把阻气阀(18)门作完全关闭,而不论车行于任何状况,此阻气阀门(18)均因逆止阀(37)之作用而不作打开;再于驾驶室内设有一可由吾人控制之电源开关(38),此电源开关之出电端头系与电磁阀(29)之电源作连接,如此令电磁阀之电源之供切均可间接由吾人作控制;也就是说,当吾人按下电源开关(38)产生供电时则前述改良后之新式阻隔型消音管即自动的产生辅助增强引擎之排气作用,以致使引擎马力能较作增强;反之则还原,而保有如同传统阻隔型消音管之通气方式,其自动感应增强通气作用系能完全作停止者。
地址 台北巿松山路二○四巷四号十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