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解质活化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调配成塑化聚合母质组成物层锂之离子可充电电池电极(13,17)和电解质/分隔器(15)元件被积层而形成单元电池结构。此结构可被无限期的贮存,因为该电池实质上没有一般由对湿气敏感的锂盐所组成的电解质溶液。在电池被使用之前,以选择性的溶剂除去聚合组成物的可塑剂,并以简单吸收方式用锂盐电解质加以萃取以取代之。如此被活化的电池被一般方式充电和再充电。
申请公布号 TW270243 申请公布日期 1996.02.11
申请号 TW083110298 申请日期 1994.11.05
申请人 贝尔通讯研究公司 发明人 卡洛兰N.史慕兹;安东尼S.哥斯兹;保罗C.瓦伦;襄–马希.塔哈斯坎
分类号 H01M10/26 主分类号 H01M10/2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镒珠 台北巿长安东路二段一一二号九楼
主权项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包括一正电极元件,一负电极元件和一界于其间的分隔器元件,其特征为每个元件包括一可挠性,自行支撑的聚合母质薄膜组成物,每个元件系键结于其个别界面的邻近元件,以形成单元可挠性积层结构。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的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中分隔器元件薄膜包括的组成物起始包含聚合材料和20到70%重量的的可塑剂,从组成物除去至少一部份该可塑剂,以电池电解质溶液取代之。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的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中该分隔器元件组成物包括乙叉氟化物和8到25%重量六氟丙烯的共聚物。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的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中该分隔器元件组成物包括10到30%重量以该共聚物为基准的无机填料,该填料系选自发氧化铝和矽烷化发矽。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的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中该正电极元件组成物包括均匀分布于该分隔器元件聚合材料母质中的锂积层化合物。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的可再充电电池结构,其中该负电极元件组成物包括一化合物,其系选自均匀分布于该分隔器元件聚合材料母质中之碳积层化合物和低电压锂插入化合物之组群。7.一种制备可再充电电池结构的方法,其包括排列一负电极和正电极,使一分隔器元件置于其间,其特征为该分隔器元件起始包括聚合材料和20到70%重量的可塑剂,该方法更包括:(a)从该分隔器元件萃取至少一部份该可塑剂;和(b)用电池电解质溶液取代萃取可塑剂。8.一种制备可再充电电池结构的方法,其包括依序排列一正电流收集器元件,正电极元件,分隔器元件,负电极元件和负电流收集器元件,其特征为(a)每个收集器元件包括一可挠性导电箔片,(b)每个电极和分隔器元件包括可挠性,自行支撑,聚合母质薄膜组成物,和(c)该方法更包括利用热和压力将每个元件键结到其个别界面的邻接元件,以形成单元可挠性积层结构。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的方法,其中:(a)至少一该收集器元件箔片包括开放式筛网栅;(b)该分隔器元件组成物包括乙叉氟化物与8到25%重量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其中更均匀分布20到70%重量共聚物的有机可塑剂;(c)该正电极元件组成物包括均匀分布该分隔器元件聚合材料母质中的锂内插化合物;(d)该负电极元件组成物包括均匀分布于该分隔器元件聚合材料母质中的碳内插化合物;和(e)该方法更包括用锂电池电解质溶液取代至少一部份该可塑剂。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的方法,其中(a)该可塑剂部份系从积层结构萃取而得;和(b)该萃取积层结构与该电解质溶液接触一段足以使该溶液被该萃取结构吸收的时间。图示简单说明:图1为本发明典型积层锂离子电池结构的代表图;图2为图1积层锂离子电池容量图,其系为充电/放电周期的函数;图3为制备本发明电池的积层方法的示意代表图;和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