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内陆河三元结构的干旱评价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陆河三元结构的干旱评价系统,方法步骤如下,1)干旱评价分区;2)山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3)荒漠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4)绿洲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5)干旱演变规律分析,根据步骤2、3、4的分析,可以进行内陆河干旱区的山区、荒漠区、绿洲区的干旱演变规律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方法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主线,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构建适用于内陆河干旱区“高山‑荒漠‑绿洲”三元结构的干旱评价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内陆河干旱区干旱评价的问题,科学全面的反映干旱事件的特征。可广泛应用于内陆河干旱区的干旱评价,特别适用于阿克苏河流域干旱定量化评价。
申请公布号 CN10637242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2.01
申请号 CN201610787968.2 申请日期 2016.08.30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翁白莎;严登华;王浩;杨志勇;李思诺
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主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内陆河三元结构的干旱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1)干旱评价分区基于内陆河干旱区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将内陆河干旱区进行细化,进行干旱评价单元划分,将内陆河干旱区划分为山区、荒漠区和绿洲区;2)山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对于山区以气象干旱为主,选取复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评估指标,定量评估山区的干旱演变规律,CI指数越小,表明干旱越严重;3)荒漠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选取地下水为荒漠区干旱评估的核心因素,构建荒漠区生态干旱指标,对荒漠区历史旱情进行评估<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11.GIF" wi="1218" he="151" />其中,EI是荒漠区干旱评价指标,H<sub>g</sub>表示评价单元潜水埋深,OH<sub>g</sub>表示评价单元最佳潜水埋深;4)绿洲区干旱评价指标构建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在帕默尔干旱指数基础上,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干旱事件中具有互依关系的多个影响因子,重新定义评估单元缺水模式,构建出一套可应用于干旱情境下,适应于绿洲区的干旱评价指标,DI<sub>i</sub>=Z<sub>i</sub>/(a+b)+(1+c)DI<sub>i‑1</sub>    (3)Z=K×D    (4)<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12.GIF" wi="1259" he="63" />d=SW‑DW=P<sub>有效</sub>+R<sub>s</sub>‑F<sub>w</sub>   (6)<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1.GIF" wi="1184" he="164" /><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2.GIF" wi="1412" he="187" />式中:DI为绿洲区干旱评价指标,DI<sub>i</sub>为第i个月干旱评价指标,DI<sub>i‑1</sub>为第i‑1个月干旱评价指标;Z为水资源短缺指数;D为水资源短缺量,<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3.GIF" wi="45" he="59" />为多年平均水资源短缺量;SW为总供水量,<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4.GIF" wi="87" he="60" />为多年平均供水量;DW为总需水量,<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5.GIF" wi="99" he="61" />为多年平均需水量;d为缺水量,<img file="FSA0000134116090000026.GIF" wi="33" he="60" />为多年平均缺水量;P<sub>有效</sub>为有效降水量;R<sub>s</sub>表示水利工程供水量;F<sub>w</sub>为农业需水量;K为水资源短缺量修正系数,K′为K的二级近似;5)干旱演变规律分析根据步骤2、3、4的分析,可以进行内陆河干旱区的山区、荒漠区、绿洲区的干旱演变规律分析。
地址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