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海蜇苗种的培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蜇苗种的培养方法。采用海蜇苗逐级培养模型,将螅状体到蝶状体阶段作为一级海蜇暂养苗,将伞径从1‑1.5cm长到3‑5cm的海蜇苗种作为二级海蜇暂养苗,将伞径从3‑5cm长到10‑20cm的海蜇作为三级海蜇暂养苗。本发明中,一级海蜇暂养苗给二级海蜇暂养苗提供苗种,二级海蜇暂养苗给成蜇养殖池和三级海蜇暂养苗提供苗种,三级海蜇暂养苗给成蜇养殖池中二级海蜇暂养苗成活率低时补充苗种,以及八月中旬为成蜇养殖池提供大规格海蜇苗。本发明采用海蜇苗逐级培养模型,这种培养模型延长了成蜇的养殖周期,实现一年可以养殖多茬苗,极大的提高了海蜇养殖的经济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4542404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2.07
申请号 CN201510030831.8 申请日期 2015.01.21
申请人 营口市荣发参蜇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庭军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代理人 金春华
主权项 海蜇苗种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螅状体到蝶状体阶段作为一级海蜇暂养苗,将伞径从1‑1.5cm长到3‑5cm的海蜇苗种作为二级海蜇暂养苗,将伞径从3‑5cm长到10‑20cm的海蜇苗种作为三级海蜇暂养苗,方法如下:(一)一级海蜇暂养苗的培养1)螅状体培养阶段,于室内培养,适时投饵,以轮虫作为饵料,保持温度在0‑10℃,光照在100‑150lx;2)螅状体萌发阶段,使水温逐渐升温,控制升温速度为1℃/天,至18‑22℃,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作为饵料,每天投喂1次,每天换水;3)螅状体释放蝶状体阶段,保持水温稳定在18‑22℃,保持适宜的蝶状体密度进行培养,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作为饵料,观察投喂,每天换水;当培养至伞径为1‑1.5cm时,送入二级海蜇暂养苗圈中;(二)二级海蜇暂养苗的培养1)苗圈的建立:二级海蜇暂养苗的苗圈选择进排水方便,潮差2‑4米,地势平坦,海水清新无污染,建在成蜇养殖池附近;2)苗圈的规格:水深为1.5‑2.5m,进排水量在30‑50cm<sup>3</sup>/天;3)放苗时间:在5月初,海水温度在18‑22℃时,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将伞径为1‑1.5cm的海蜇蝶状体投放到暂养池内,放苗密度为5万枚/亩,观察圈内苗的成活率,适当补苗;4)水质指标:PH为8.0‑8.6,盐度:16‰‑28‰;5)放苗方法:把装苗的桶缓慢的放到水里,让小苗随着水流缓慢游走;6)投饵与换水:以活轮虫为诱饵,全池均匀泼洒,每天喂食1次;每天换水,换水量为30‑40cm<sup>3</sup>/天;7)捞苗:当培养至伞径为3‑5cm时,选择无风无浪的时间捞苗;8)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勿让小苗受到挤压,运输时间超过2小时需加冰降温;(三)三级海蜇暂养苗的培养1)苗圈的规格:水深保持在1.5‑2.5m,潮差2.5‑4米,地势平坦;2)放苗时间与方法:在5月下旬,水温稳定在18‑22℃,PH稳定在8.0‑8.3,盐度为16‰‑28‰时,投放伞径在3‑5cm的二级海蜇暂养苗,放苗时把装苗的塑料袋完全放入水中,让苗随着水流自然游出;放苗密度为200枚/亩,捕大留小,且及时补充伞径为3‑5cm的二级海蜇暂养苗苗种,保证池塘内苗种存量;3)进排水:放苗初期,3‑5天不换水,待苗稳定后,逐渐加大换水量,至每天换水量达到50‑70cm<sup>3</sup>,当外海水发生赤潮时停止换水,在排水时,当排水挡网出现挂苗的情况时,把闸门放低,使水流速度减小,减少挂苗情况;4)饵料:放苗前期由于个体较小,摄食量小,选择不喂料;当苗长到10cm的时候,选用观察投喂法,适当补充饵料轮虫;当遇到无风闷热天气时,不投料;5)捞苗:捞苗采用捕大留小的方式,当成蜇养殖池需苗量小时,采用人工捞苗;当成蜇养殖池需苗量大时,采用拉网式捞苗。
地址 115000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平安路相和尚品小区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