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方法;包括蟹种驯化;鱼、虾、蟹苗种放养密度;养殖管理和捕捞;芦苇栽培。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蟹种的驯化存活率为81.3%;河蟹、鱼类和虾类的平均放养密度分别为2138只/hm<sup>2</sup>、510尾/hm<sup>2</sup>和11750尾/hm<sup>2</sup>,平均捕捞重量分别为87.15kg/hm<sup>2</sup>、233.30kg/hm<sup>2</sup>和52.88kg/hm<sup>2</sup>,平均捕捞规格分别为145.2g/只、670.6g/尾和5.3g/尾,平均回捕率分别为26.83%、69.45%和83.63%,芦苇的平均密度增加9.69%,平均产量提高12.47%,试验区的投入产出比为1∶3.174。
申请公布号 CN103004651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8.17
申请号 CN201110416256.7 申请日期 2011.12.1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明人 杨富亿;李秀军;刘兴土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001 代理人 马守忠
主权项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和条件如下:<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2.GIF" wi="11" he="19"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配套工程:a. 实施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面积在100~200hm<sup>2</sup>,常年积水深度30~50cm,水利工程完善,且与江河保持着一定的水利联系,灌、排水方便,交通便利;b. 在养殖区芦苇沼泽地的四周边界处开挖封闭式环形沟,其深度1.2~1.5m,宽度8~10m,出土用于加高、加固堤坝;c. 养殖区芦苇沼泽地的内部开挖“井”字形明水沟,其宽度1.5~2.0m,深度1.0~1.2m,并与四周边界处的环形沟相通,明水沟的交点处分别扩建成越冬池,可蓄水深度均在3.0~3.5m以上,越冬池的总面积应占养殖区的芦苇沼泽地面积的1%~3%;d. 改造后的养殖区芦苇沼泽地的芦苇覆盖面积与明水面的比例达到10~15: 1;明水面包括环形沟、明水沟与越冬池的面积之和;e. 在养殖区芦苇沼泽地的外侧地势低洼地带,开挖蟹种驯化池1口,面积1~2 hm<sup>2</sup>,可蓄水深度1.2~1.5m;f. 在养殖区芦苇沼泽地的四周打配套机井3~4眼,其中,蟹种驯化池附近设置1眼井,作为蟹种驯化池的水源,单井出水量在100m<sup>3</sup>/h以上;g.在养殖区的芦苇沼泽地四周的堤坝上建立全封闭式防逃围栏,防逃围栏地上高度为40~50 cm,并安置相应高度的塑料薄膜,以防止河蟹逃逸;<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4.GIF" wi="19" he="19" />.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蟹种的驯化方法:(1)水质测试分析:分别对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和驯化养殖区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进行测试分析,测定项目包括:K<sup>+</sup>、Na<sup>+</sup>、Ca<sup>2+</sup>、Mg<sup>2+ </sup>的质量浓度g/m<sup>3</sup> 和碱度mol/m<sup>3</sup>;(2)确定蟹种的驯化指标与驯化梯度:a.将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碱度作为蟹种的驯化指标;b. 根据步骤(1)的水质测试分析结果,以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碱度作为养殖区的蟹种驯化的基础碱度;c. 以基础碱度为第1个驯化梯度的碱度,将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碱度以a<sub>d</sub> mol/m<sup>3</sup>为公差划分为等差数列的n个项,该数列中的每一项即为蟹种的碱度驯化梯度,共有n个驯化梯度,其中首项即第1个驯化梯度的碱度为蟹种驯化的基础碱度,在蟹种驯化的基础碱度之后的每一个驯化梯度的碱度均等于该等差数列的每一项;d. 所确定的蟹种的碱度驯化梯度为:a<sub>g1</sub> = a<sub>b</sub>,a<sub>g2</sub> = a<sub>b</sub> + a<sub>d</sub>,a<sub>g3</sub> = a<sub>b</sub> +2a<sub>d</sub>,…,a<sub>gn</sub> = a<sub>b</sub> +(n ‑ 1)a<sub>d</sub>;式中,a<sub>g</sub>、a<sub>b</sub>、a<sub>d</sub>分别为蟹种的碱度驯化梯度mol/m<sup>3</sup>、蟹种驯化的基础碱度mol/m<sup>3</sup>和驯化梯度的碱度差mol/m<sup>3</sup>;其中,a<sub>gn</sub> 近似等于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碱度mol/m<sup>3</sup>;(3)配制蟹种驯化池的基础水:a. 以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K<sup>+</sup>、Na<sup>+</sup>、Ca<sup>2+</sup>、Mg<sup>2+</sup> 质量浓度和碱度为基础的养殖区蟹种驯化池的基础水的离子质量浓度和碱度配制标准;b. 配制方法:①所用的原材料为:工业纯度的NaCl、KCl、MgSO<sub>4</sub>、CaCl<sub>2</sub>与NaHCO<sub>3</sub>和农用纯度为82%的H<sub>2</sub>SO<sub>4</sub>;②在养殖区的蟹种驯化池中加入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加入的水量约为可蓄水量的1/5~1/3,曝气48 h;③根据水质测试分析结果,选择添加已溶解的所用的原材料,当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的碱度大于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碱度时,添加农用H<sub>2</sub>SO<sub>4</sub>,反之则添加工业NaHCO<sub>3</sub>;当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的K<sup>+</sup>、Na<sup>+</sup>、Ca<sup>2+</sup>、Mg<sup>2+</sup> 质量浓度小于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时,选择添加工业NaCl、KCl、MgSO<sub>4</sub>和CaCl<sub>2</sub>,反之则不添加;各种化合物有效成分的添加量可近似地按下列公式计算:W<sub>H2SO4</sub> = 0.049V<sub>w</sub>(a<sub>w </sub>− a<sub>n</sub>);W<sub>NaHCO3</sub> = 0.084V<sub>w</sub>(a<sub>n </sub>− a<sub>w</sub>);W<sub>i</sub> = W<sub>mi</sub>V<sub>w</sub>(C<sub>ni</sub> − C<sub>wi</sub>)/ W<sub>ai;</sub>式中:W<sub>H2SO4</sub>、W<sub>NaHCO3</sub>分别为农用H<sub>2</sub>SO<sub>4</sub>和工业纯度的NaHCO<sub>3</sub>的有效成分的添加量kg;W<sub>i</sub>为第i种化合物的有效成分的添加重量g,NaCl、KCl、MgSO<sub>4</sub>和CaCl<sub>2</sub>的顺序对应于i=1、2、3、4;a<sub>w</sub>、a<sub>n</sub>分别为驯化养殖区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的碱度mol/m<sup>3</sup>和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碱度mol/m<sup>3</sup>;W<sub>mi</sub>、W<sub>ai</sub>分别为第i种化合物的分子量与阳离子的原子量,NaCl、KCl、MgSO<sub>4</sub>和CaCl<sub>2</sub>的顺序对应于i=1、2、3、4;V<sub>w</sub>为驯化养殖区蟹种驯化池中加入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的体积数量m<sup>3</sup>;C<sub>ni</sub>、C<sub>wi</sub>分别为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和驯化养殖区蟹种驯化池水源的机井水的第i种离子的质量浓度g/m<sup>3</sup>,K<sup>+</sup>、Na<sup>+</sup>、Ca<sup>2+</sup>、Mg<sup>2+</sup>的顺序对应于i=1、2、3、4;(4)驯化蟹种的投放:驯化养殖区蟹种驯化池的基础水配制完成后,静止24 h,然后将待驯化的蟹种放入蟹种驯化池,每次驯化的蟹种数量为20~30只/m<sup>3</sup>水体,蟹种驯化池中的第1个驯化梯度的碱度为蟹种驯化池的基础水的碱度,近似等于近海地区河蟹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基础碱度,即a<sub>g1</sub>≈ a<sub>b</sub>;(5)蟹种的驯化速度:待驯化的蟹种投入蟹种驯化池后,以a<sub>g1</sub> = a<sub>b</sub>为基础,每隔12 h向蟹种驯化池的基础水中添加1次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每次提高驯化池水的碱度值近似等于驯化梯度的碱度差a<sub>d</sub> mol/m<sup>3</sup>;当蟹种驯化池水的碱度接近最后1个驯化梯度的碱度,即a<sub>gn</sub> ≈ a<sub>b</sub> +(n − 1)a<sub>d</sub>时,停止添加所述的盐碱水,蟹种在驯化池的水环境中继续适应24 h后,即可用蟹笼捕捞出池,直接放入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中;每次向蟹种驯化池中添加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数量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V<sub>n</sub> = Sha<sub>d </sub>/(a<sub>f</sub> ‑ a<sub>gn</sub>)式中,V<sub>n</sub>为每次向蟹种驯化池添加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数量m<sup>3</sup>;S、h分别为蟹种驯化池的面积m<sup>2</sup>和前1个驯化梯度结束时驯化池水的深度m;a<sub>d</sub>为蟹种驯化梯度的碱度差mol/m<sup>3</sup>;a<sub>f</sub>为驯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的碱度mol/m<sup>3</sup>;a<sub>gn</sub>为蟹种的第n个驯化梯度的碱度mol/m<sup>3</sup>;<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6.GIF" wi="27" he="19" />.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苗种放养方法:(1)确定苗种的计划养殖周期与来源:a. 河蟹的计划养殖周期为2年,投放1冬龄蟹种,养殖1年,投放当年的秋季捕捞2龄成蟹;b. 鲢、鳙、鲤和青鱼的计划养殖周期均为4年,均投放2龄鱼种,养殖2年,鱼种放养的下一年秋或冬季捕捞4龄成鱼;c. 银鲫和鲇的计划养殖周期均为3年,均投放1龄鱼种,养殖2年,鱼种放养的下一年秋或冬季捕捞3龄成鱼;d. 虾类品种包括青虾和秀丽白虾,计划养殖周期均为2年,投放1冬龄虾苗,放养虾苗的当年分期分批轮捕成虾;e. 放养的蟹种来自辽宁盘锦近海地区河蟹的原生地;放养的鱼种和虾苗的原生地均为当地的苏打型淡水环境;(2)确定苗种的计划放养密度:a. 根据鱼、虾、蟹的平均捕捞规格来确定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苗种的计划放养密度;b. 鱼类的计划放养密度为300~600尾/hm<sup>2</sup>,其中,鲢60~90尾/hm<sup>2</sup>,鳙45~75尾/hm<sup>2</sup>,青鱼30~60尾/hm<sup>2</sup>,鲤90~120尾/hm<sup>2</sup>,银鲫120~180尾/hm<sup>2</sup>,鲇120~150尾/hm<sup>2</sup>;c. 蟹种的计划放养密度为1500~3000只/hm<sup>2</sup>;d. 分别投放10~20尾/hm<sup>2 </sup>性成熟的鲤鱼和30~60尾/hm<sup>2 </sup>性成熟的银鲫,以便充分利用芦苇沼泽地中丰富的水草资源来自然繁殖饵料鱼;e. 青虾和秀丽白虾的自然繁殖能力很强,二者合计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2000~15000尾/hm<sup>2</sup>;<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8.GIF" wi="20" he="19" />.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芦苇栽培方法:(1)人工措施:在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无芦苇生长地方或芦苇密度相对较稀疏的地方,采用压青苇和移植苇墩技术进行工人栽培;开挖环形沟和明水沟;将施工过程中挖出的芦苇采用移植苇墩的方法移栽到芦苇密度相对稀疏的地方;(2)生物措施:利用河蟹摄食水草、鲤鱼摄食底栖动物时翻动物底泥的作用,适当增加河蟹和鲤鱼的放养密度,以生物措施控制杂草,疏松土壤,耕耘水体,改善水、土环境,从而促进芦苇地下茎的发育繁殖,增加芦苇密度;(3)农业措施:春季在芦苇生长的地方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15~30t/hm<sup>2</sup>;春季解冻前,将冬季收割后剩余的芦苇、蒿草植被烧掉,解冻后再浅耕一次,耕层深度5~10cm;<img file="dest_path_image010.GIF" wi="13" he="19" />.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管理方法:(1)水量调控:a. 按照苇、鱼、虾、蟹统筹兼顾的原则,采用“春浅、夏满、秋落干”的方法,进行养殖区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水量调控;b. 5月上旬进行第一次灌水,使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10~15cm,保持到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排水,使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3cm左右;c. 6月中旬进行第二次灌水,使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20~30cm,保持到7月下旬进行第二次排水,使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3cm左右;d. 8月上旬进行第三次灌水,使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30~40cm,保持到9月中旬进行第三次排水,排水的速度以每天下降3~5cm为标准,当芦苇覆盖区的水深达到3cm左右时,停止排水;e. 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灌水定额控制在7500~9000m<sup>3</sup>/hm<sup>2</sup>,排水定额控制在3000~ 4500m<sup>3</sup>/hm<sup>2</sup>;f. 排水期间,将鱼、虾、蟹集中到明水区;(2)饵料增殖:a. 除了投放具有繁殖能力的鲤、银鲫使其自然繁殖饵料鱼外,5月上旬投放具有产卵繁殖能力的大鳍鱊和黑龙江鳑鲏各120~180尾/hm<sup>2</sup>,同时投放河蚌90~120个/hm<sup>2</sup>,为大鳍鱊和黑龙江鳑鲏提供产卵巢;b. 5月下旬投放螺类150~300个/hm<sup>2</sup>,6月上旬投放抱卵的青虾和秀丽白虾合计600~900尾/ hm<sup>2</sup>,6月下旬投放1冬龄的银鲫150~300尾/hm<sup>2</sup>;c. 当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芦苇长出水面50~60cm时,将明水沟两侧1.5~2.0m范围内的芦苇、蒿草全部割掉并沤制绿肥;(3)水质调节:a. 6~8月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在明水区投放1次生石灰,每月投放2~3次,每次生石灰的用量为10~15g/m<sup>3</sup>水体,使水环境中Ca<sup>+ </sup>的浓度保持在20~30g/m<sup>3</sup>;b. 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加水制成浓度为40%~50%肥浆,在明水区泼洒,每月进行1次,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每次用量为50~100g/m<sup>3</sup>水体;(4)越冬期管理:入冬前向越冬池补水,保持越冬池水深2.5m以上,同时清除环形沟和明水沟内倒伏的芦苇和杂草;越冬期间及时清除冰面积雪;越冬期间勤检查冰下水位,确保不冻水层在1.2~1.5m以上,打开机井补水;冬季收割芦苇时,禁止机械和人力进入越冬池冰面,确保越冬池环境安静;<img file="dest_path_image012.GIF" wi="19" he="19" />. 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捕捞与暂养方法:(1)河蟹的捕捞与暂养:9月上旬开始,采用蟹簖、蟹笼和刺网的联合作业法捕捞成蟹;或者,捕捞出水后的河蟹放入蟹种驯化池中暂养7~10天后出售;抽取养殖区的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盐碱水作为暂养池水,水深达到1.2~1.5m,暂养密度不超过5kg/m<sup>3</sup>水体;暂养期间投喂人工饲料,包括煮熟玉米、豆饼和小杂鱼类,投喂数量为每天每1000只河蟹投喂25kg,其中,玉米、豆饼各5kg,小杂鱼类15kg;(2)虾类捕捞与暂养:从8月上旬开始,采用地笼网、虾网和抄网的联合作业法,分期分批将体长在4~5cm以上的青虾和秀丽白虾捕捞上市;或者,捕捞出水后的青虾和秀丽白虾,放入预先置于明水区的网箱或大规格虾笼中暂养,暂养密度不超过3kg/m<sup>3</sup>水体;暂养期间投喂粒径在2~3mm人工配合饲料,其配方是:麦麸35%,豆饼和鱼粉各30%,贝壳粉5%,每天10时和17时各投喂1次,投喂的数量为每天1 kg虾投喂30~50g,其中17时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70%;(3)鱼类捕捞与暂养:人工投放的鲢、鳙、青鱼、鲤、银鲫和鲇鱼种,在放养后的下一年秋、冬季捕捞成鱼;a. 秋季捕捞:放养的鲢、鳙、青鱼、鲤、银鲫和鲇鱼种,从放养后的下一年8月20日开始至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采用网目规格为5~10cm的大网目网箔、地笼和定置刺网联合作业,分期分批将符合商品规格的成鱼捕捞上市;或者,捕捞出水后的鲢、鳙、青鱼、鲤、银鲫和鲇成鱼分别放入预先置于明水区的网箱中暂养,暂养密度不超过10kg/m<sup>3</sup>水体;暂养鲇的网箱网目规格为0.5~1.0cm,暂养期间,每天向网箱中投放活体小杂鱼类100~200g/m<sup>3</sup>水体,供鲇摄食;暂养鲢、鳙、青鱼、鲤和银鲫的网箱网目规格为0.5~1.0mm;养期间,每天向网箱中投放粒径在5~7mm的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配方为:玉米粉40%,豆饼和小杂鱼粉各30%,每天9时和15时各投喂1次,投喂数量以每次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或有少量剩余为标准;b. 冬季捕捞:采用冰下捕捞技术,临近元旦和春节,在鱼类较集中的越冬池,使用长度为200~300m的拉网进行冰下捕捞,每2天捕捞1次,连续捕捞多次。
地址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蔚山路3195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