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解决现有太阳能对蓄电池充放电控制不合理和负载、蓄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其方案是,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对蓄电池电压的采集和显示,对蓄电池过充保护和短路保护,性能优良,可靠性高,可实时监视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状态,控制蓄电池最有充电,达到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申请公布号 CN20543012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8.03
申请号 CN201521056415.7 申请日期 2015.12.17
申请人 王华强 发明人 王华强
分类号 H02S10/20(2014.01)I;H02H7/18(2006.01)I;H02J7/35(2006.01)I 主分类号 H02S10/20(2014.01)I
代理机构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代理人 李阳
主权项 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路、充电光耦驱动电路、铅酸蓄电池、A/D转换电路、主控芯片U1、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串口通信电路、放电光耦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负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包括主控芯片U1、芯片U4、芯片U3、芯片U2、蜂鸣器LS1、光耦合器U5、光耦合器U6和负载DS4,所述主控芯片U1的1引脚、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和8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1引脚、2引脚和3引脚分别与主控芯片U1的28引脚、17引脚和16引脚连接,芯片U4的4引脚经电容C7接地GND,芯片U4的7引脚、8引脚和10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4的9引脚经电阻R10接电源VCC,芯片U4的9引脚还经电阻R11接地GND,芯片U4的4引脚经电阻R9与芯片U4的1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8引脚和19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一端和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一端经电容C2接地GND,晶振Y1的另一端经电容C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0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40引脚和31引脚都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1引脚、22引脚和23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4引脚、5引脚和6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排阻P1的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8引脚和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7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和14引脚连接,显示器P2的1引脚和16引脚都接地GND,显示器P2的2引脚接电源VCC,显示器P2的3引脚经滑动变阻器R2接地GND,显示器P2的15引脚经电阻R7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4引脚、25引脚和26引脚分别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DS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S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S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S2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负极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7引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蜂鸣器LS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9引脚与电解电容C3的正极、按键S1的一端连接,按键S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3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0引脚和11引脚分别与芯片U3的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3的1引脚经电容C6与芯片U3的3引脚连接,芯片U3的4引脚经电容C8与芯片U3的5引脚连接,芯片U3的15引脚经电容C9与芯片U3的6引脚连接,芯片U3的2引脚经电容C5与芯片U3的16引脚连接,芯片U3的16引脚经电容C4接地GND,芯片U3的15引脚接地GND,芯片U3的16引脚接电源VCC,芯片U3的13引脚和14引脚分别与MAX232接口J1的3引脚和2引脚连接,MAX232接口J1的5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3引脚经电阻R17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3接电源VCC,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光耦合器U5的正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0与两孔插口P3的2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3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阴极和发射极都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依次经电阻R15和电阻R19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1引脚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0的负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两孔插口P4的2引脚连接,两孔插口P4的1引脚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4与光耦合器U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2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稳压管D2的负极、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两孔插口P2的1引脚连接,稳压管D2的正极、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都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负载DS4的一端连接,负载DS4的另一端经滑动变阻器R12接地GND,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地GND,光耦合器U6的集电极经电阻R21接电源VCC,光耦合器U6的正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4接电源VCC,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18与芯片U1的12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5引脚与芯片U2的6引脚连接,芯片U2的1引脚、2引脚、3引脚、4引脚和7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2的8引脚接电源VCC。
地址 450100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楼沟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