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栽培技术如下:选地、整地、作床、搭棚、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炼苗、田间管理、越冬保护、病虫害防治、采收。本发明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山坡地红芪栽培中人工栽培成活率低、产量低,以及栽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但可以栽培成功,而且还能够提高产量,满足红芪栽培的需求,更有效地利用了山坡地,解决了与农田耕地争议。经济效益高,起到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和防土层板结的作用,该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申请公布号 CN105284369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2.03
申请号 CN201510736883.7 申请日期 2015.11.03
申请人 刘发元 发明人 刘发元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C05G1/00(2006.01)I;C05G3/02(2006.01)I;C05G3/04(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山坡地红芪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栽培技术方案如下:(1)选地、整地:a.选地:风向与坡向的选择,所选山坡地要避免迎风,避免强光直射;前茬作物的选择,最好以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为益;种植之前要调查清楚山坡地的,土质、酸碱性,前茬作物使用过的除草剂,不能连茬种植。b.整地:整地播前施入底肥,所述的底肥为每平方米施入细炉灰20‑25kg,腐熟的家畜粪便10‑15kg、草炭10‑15kg、尿素60‑100g、土壤保水剂50‑100g、树脂包膜型缓释肥料30‑40g、土壤调理剂6‑10g。耕翻深度25‑30cm,耕翻后作床,作床前对深度要进行消毒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500‑750倍液或者40%甲基异柳磷400‑500倍液。(2)作床、搭棚:作床宽1.4‑1.5m,作业通道0.6m,高20‑30cm,长度以山坡地而定。山坡地采用单畦透光式小共棚:棚架宽8‑10cm,长2.5‑3m的竹片或者其他柔韧性比较好的塑料板;立柱为宽6‑8cm,粗为1m的木杆,相隔2.5‑3m,地下留50cm上,地上留50cm,种子播种完后将尼龙网或者塑料棚膜覆盖在小拱棚上面,绑紧,当覆盖上2层以上尼龙网或者塑料棚膜时,加2.8‑3.3m横木杆加固。(3)种子处理:选择优质、健壮的种子,75%的乙醇浸泡1小时,将种子与粗砂混匀,用石碾碾至划破种皮或放在碾米机碾磨5‑10分钟,然后放入30‑40℃温水中浸泡2‑4小时,待种子膨胀后捞出播种。(4)适时播种:用种子播种前,对作好的床进行喷水保持土壤湿润,采用穴播的办法,穴播的株行距为6×7、7×7、8×5、8×8,播种深度为0.5‑1.2厘米,每穴放入1‑2颗种子,最佳播种量为75‑80kg/hm2,将种子均匀播入穴内,覆细土,稍镇压后浇水,然后覆盖小麦或者稻草秸秆2‑3cm,尼龙网膜覆盖在小拱棚上面,绑紧。(5)炼苗:出苗期间,保持秸秆湿润,等红芪三叶全后炼苗,去掉遮阴物。(6)田间管理: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通风,及时中耕除草,在红芪主茎株高30‑40cm时,每亩叶面追施,用尿素0.3%、磷酸二氢钾0.3%、过磷酸钙0.04%、钼酸铵0.04%、硫酸锌0.05%、草木灰浸出液0.03%、米醋0.2%与蔗糖0.03%的混合液,并在混合液中加入光合微肥0.2%喷施红芪叶面。同时50cm左右(剪除茎稍),打顶红芪主茎株高预留30‑40cm。越冬以后要再次追肥,每平方米使用100‑150g高效复合肥或追施腐熟的家畜粪便每平方米50‑60g,豆饼粉40‑50g,草炭30‑40g。(7)越冬保护:冬季在苗床上面铺上3‑4cm厚的小麦、稻草或其他作物秸秆,小共棚覆上塑料薄膜,加固好小共棚。(8)病虫害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控制氮肥用量,保障中药材对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需求,降低病害发生。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要及时拔除重病株,主要采取喷药喷施防治,使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55%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液、40%代森铵800‑100倍液、120‑160倍的波尔多液。(9)采收:主要以甘肃偏僻的山坡地红芪种植为主,一般进入9月开始根粗、单株鲜重、干重不断增加,在10月中下旬采挖红芪时间最佳,采收适宜,产量品质兼具。
地址 730060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中路520号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