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高效智能太阳能灯控制电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智能太阳能灯控制电路,包括充放电部分、感应部分和控制感应部分。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外部元件少,元件损耗小,充电效率高,实现高效充电;系统元器件少,系统可以直接集成到负载端,减少线缆的损耗,维护成本低;对电池的过充、过放、过流保护,让电池的寿命达到最佳;实现智能功率调节,当电池容量降低时,系统自动的降低输出电流,而非传统的PWM调节,输出纹波极小,LED灯不频闪;感应控制使输出更加合理,当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可以降低输出电流,有人时可以全功率工作,相同配置下可以使得电池容量做的更小。
申请公布号 CN10437887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30
申请号 CN201410476393.3 申请日期 2014.09.18
申请人 深圳源创智能照明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兴庆
分类号 H05B37/02(2006.01)I 主分类号 H05B37/02(2006.01)I
代理机构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代理人 朱思全
主权项 一种高效智能太阳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部分、感应部分和控制感应部分,所述充放电部分的电路包括接线板P3、集成电路U3、集成电路U7、稳压二极管、三极管和发光二极管,所述接线板P3有5个端口,所述接线板P3的2端接地,所述接线板P3的5端通过电阻R61与集成电路U7的4端、集成电路U7的5端连接,所述电阻R61通过电阻R60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2端、集成电路U7的3端、集成电路U7的6端、集成电路U7的7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1端、集成电路U7的8端与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通过稳压二极管D9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通过电阻R4、电阻R63与接线板P3的1端连接,所述接线板P3的1端通过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5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5并联,所述接线板P3的1端通过电阻R12与接线板P3的3端连接,所述接线板P3的3端通过电阻R13与三极管Q2的P端连接,所述接线板P3的3端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一N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另一N端通过电阻R112与接线板P3的3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另一N端通过电阻R9、二极管D2与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另一N端通过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14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14并联,所述三极管Q2的另一N端与三极管Q1的G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S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D端通过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7、发光二极管D8与二极管D2连接,所述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并联,所述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7、发光二极管D8并联;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通过发光二极管D2与接线板P3的4端连接;蓄电池的正极与接线板P3的4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极通过电阻R18与集成电路U3的5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5端通过电容与集成电路U3的6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3的6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与集成电路U6的2端、集成电路U6的3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1端与集成电路U6的8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4端与集成电路U3的1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5端与集成电路U3的3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5端、集成电路U6的6端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3的2端通过电阻R19接地,所述感应部分的电路包括Socket 1、Socket 3和Socket 4,所述Socket1参考接地,所述Socket4通过电容C8参考接地,所述Socket4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1的一N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一N端通过电容C6参考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一N端通过电容C7参考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参考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另一N端通过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参考接地,所述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并联,所述三极管Q1的另一N端通过电阻R3参考接地,所述Socket3与三极管Q1的另一N端连接,5V电源通过电阻R1、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P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P端通过电阻R2、电容C1参考接地,所述控制感应部分的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集成电路U2、集成电路U4、集成电路U5、拨码开关U6、接线板P1和接线板P2,所述接线板P1的2端、接线板P2的3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2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端通过二极管D1与电源VCC12V连接,所述电源VCC12V通过电容C2、电阻R50参考接地,所述二极管D1通过电阻R1、电阻R3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3端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4端通过电阻R2、电感L1与集成电路U1的1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5端通过电阻R2与集成电路U1的4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5端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5端与接线板的4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2的1端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2的2端为电源VCC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2端与三极管Q3的一N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一N端通过电容C6参考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P端通过电容C7、稳压二极管Z1参考接地,所述电容C7、稳压二极管Z1并联,所述三极管Q3的P端通过电阻R17与三极管Q3的另一N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另一N端通过电阻R16与电源VCC12V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2的3端与电源VCC‑5V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2的3端与Socket3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2的3端还通过电容C5与Socket1连接,所述Socket1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4的1端与+5V电源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1端通过电容C8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4的2端与接线板P1的3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3端与接线板P1的5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4端与接线板P2的1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4端通过电阻R21与+5V电源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5端与接线板P1的1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5端还通过电容C11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4的6端与接线板P2的5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端与接线板P2的4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端通过电阻R20与集成电路U5的2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8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1端与电源VCC‑5V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1端与集成电路U5的8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3端通过电阻R23与集成电路U5的4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4端通过电容C14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5端通过电容C17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6端通过电阻R28、电容C17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7端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9端与Socket2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9端通过电阻R30与电源VCC‑5V连接,所述电源VCC‑5V与集成电路U5的11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9端通过电阻R32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11端通过电容C16参考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5的12端通过电阻R26、电容C15与集成电路U5的13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电容C15并联,所述集成电路U5的13端通过电阻R24、电容C12与集成电路U5的16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5的16端通过电阻R22、电容C10与集成电路U5的15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电容C10并联,所述集成电路U5的15端通过电阻R31、电容C21、电容C20参考接地,所述电容C21、电容C20并联,所述集成电路U5的14端通过电阻R25、电容C13参考接地,所述电阻R25、电容C13并联,所述集成电路U5的14端与Socket4连接;所述拨码开关U6的1端与接线板P2的1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U6的2端与接线板P2的5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U6的2端通过电阻R11与+5V电源连接,所述拨码开关U6的3端、拨码开关U6的4端接地;电源VCC12V通过电解电容EC1接地,所述电源VCC12V通过电阻R27与三极管Q4的一N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一N端通过电阻R29与三极管Q4的P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P端通过稳压二极管ZD3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P端通过电容C19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另一N端与+5V电源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另一N端通过电容C18接地。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南昌社区南昌健裕第二工业区B栋十楼1001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