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C波段超宽带多倍频程微型定向耦合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波段超宽带多倍频程微型定向耦合器,包括四个表面安装的50欧姆输入、输出端口;不对称带状线,对称带状线、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接地板;上述结构均采用多层高频低损耗介质叠层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C波段多倍频程微型定向耦合器具有工作频带宽、尺寸小、可靠性高、电性能优异,直通和耦合端口幅度偏差小,温度稳定性好、散热性能好、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批量生产电性能指标一致性好、成本低及安装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相应频段的通信和雷达及无线系统中。
申请公布号 CN10331163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09
申请号 CN201210589616.8 申请日期 2012.12.29
申请人 南京理工大学 发明人 戴永胜;吴迎春;吴建星;李旭;韦晨君;郭风英;陈建锋;范小龙;李雁;方思慧;邓良;施淑媛;罗鸣;朱丹;陈龙;冯辰辰;顾家
分类号 H01P5/18(2006.01)I 主分类号 H01P5/18(2006.01)I
代理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朱显国
主权项 一种C波段超宽带多倍频程微型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一输出端口(P1)、第一不对称带状线(TL1)、第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第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2)、第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3)、第二对称带状线(AL2)、第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4)、第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5)、第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6)、第二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二输出端口(P2)、第三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三输出端口(P3)、第三不对称带状线(TL3)、第七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7)、第八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8)、第九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9)、第一对称带状线(AL1)、第十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0)、第十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1)、第十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2)、第四不对称带状线(TL4)、第四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四输出端口(P4)、第十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3)、第十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4)、第十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5)、第十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6)和接地端;第一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一输出端口(P1)通过第一不对称带状线(TL1)接第一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1)的一端,第一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1)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二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2)的一端,第二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2)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三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3)的一端,第三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对称带状线(AL2)的一端,第二对称带状线(AL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4)的一端,第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4)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5)的一端,第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5)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6)的一端,第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不对称带状线(TL2)接第二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二输出端口(P2),第三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三输出端口(P3)通过第三不对称带状线(TL3)接第七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7)的一端,第七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7)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八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8)的一端,第八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8)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九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9)的一端,第九立体折叠结构耦合带状线(CL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对称带状线(AL1)的一端,第一对称带状线(AL1)的另一端连接第十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0)的一端,第十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0)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十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1)的一端,第十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1)的另一端通过通孔连接第十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2)的一端,第十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不对称带状线(TL4)接第四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四输出端口(P4),第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和第九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9)之间平行的插入了第十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4),第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3)和第七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7)之间平行的插入了第十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3),第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4)和第十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2)之间平行的插入了第十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5),第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6)和第十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0)之间平行的插入了第十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6);第一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一输出端口(P1)、第一不对称带状线(TL1)、第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第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2)、第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3)、第二对称带状线(AL2)、第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4)、第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5)、第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6)、第二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二输出端口(P2)、第三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三输出端口(P3)、第三不对称带状线(TL3)、第七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7)、第八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8)、第九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9)、第一对称带状线(AL1)、第十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0)、第十一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1)、第十二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2)、第四不对称带状线(TL4)、第四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第四输出端口(P4)、第十三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3)、第十四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4)、第十五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5)、第十六立体折叠耦合带状线(CL16)和接地端均采用多层高频低损耗介质叠层结构及工艺技术实现。
地址 210094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