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特征是:采用以下建立步骤:筛选出背角无齿蚌作为用于人工繁育用母蚌,放入培育池中让寄生的钩介幼虫培养成稚蚌;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黄颡鱼转移到培育池,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培养成幼蚌;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网箱;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中吊养,直至发育背角无齿蚌子代成蚌;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本发明能使水环境污染监测结果更加可靠,可比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更为方便、快速地监测水环境中污染物污染程度。
申请公布号 CN103548728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7.29
申请号 CN201310509941.3 申请日期 2013.10.25
申请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发明人 杨健;陈修报;刘洪波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代理人 殷红梅
主权项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建立步骤:(1)、筛选出背角无齿蚌作为用于人工繁育用母蚌,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4‑6 L池塘水的容器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10尾‑20尾,以30‑40 r·min<sup>‑1</sup>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20‑30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让寄生的钩介幼虫培养成稚蚌;繁育用水溶解氧 DO&gt;5.0 mg·L<sup>‑1</sup>,pH值为7.7‑8.6;(2)、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黄颡鱼转移到培育池,脱落后的稚蚌进行流水培养直至壳长大于1 cm;培育用水的温度为23.8‑34.7 ℃;pH值为6.8‑7.6;溶解氧 DO为7.65‑11.0 mg·L<sup>‑1</sup>;浊度为3.89‑8.39 NTU,电导率为346‑500 μS·cm<sup>‑1</sup>,水流速度为5‑10 L·min<sup>‑1</sup>;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100‑ 300g泥沙作为底质,并定期翻池,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培养成幼蚌;(3)、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网箱;将网箱顶部的网片剪出一条缝隙,放置幼蚌和采集样本;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中吊养,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30‑60 cm;吊养期间水温为:6.0‑28.7 ℃,pH值为7.0‑8.6,溶解氧 DO &gt;5.0 mg·L<sup>‑1</sup>,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直至发育至规格:壳长&gt;6cm、壳宽&gt;2cm、壳高&gt;3cm、数量&gt;3000个体的背角无齿蚌子代成蚌;(4)、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即均来自相同母蚌同一时间人工繁育所获得的个体的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所述步骤(2)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lt;0.2 mm;所述规格中的污染背景值如:重金属Cu、Cd、Pb含量分别小于50、1.0、1.0μg·g<sup>‑1</sup>湿重;所述步骤(4)中,所述对照组Cu未检出、Cd 0.002‑0.006 μg·g<sup>‑1</sup>湿重、Pb0.2‑0.3μg·g<sup>‑1</sup>湿重;实验组Cu未检出‑0.08 μg·g<sup>‑1</sup>湿重、Cd 未检出‑0.008μg·g<sup>‑1</sup>湿重、Pb未检出‑0.2 μg·g<sup>‑1</sup>湿重。
地址 214081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山水东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