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
摘要 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属于模拟信号处理和通信技术领域。该可变增益放大器由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增益调节单元,电流镜,负载电阻,电流源以及控制电压转换电路组成。电路中由采用MOS晶体管,电流镜以及少量的电阻R元器件构成。控制电压转换电路在同一个输入控制电压(VCTR)的作用下能产生不同旳增益调节单元中的控制电压(Vctr),以实现连续型的dB线性可变增益,电路结构适合CMOS工艺,集成度高,因采用MOS晶体管多组并联,连续型的dB线性度好。
申请公布号 CN102684622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6.10
申请号 CN201210163492.7 申请日期 2012.05.24
申请人 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吴霜毅;王成碧;宁宁;赵思源;陈荣冠;胡勇;李天柱;眭志凌
分类号 H03G3/20(2006.01)I 主分类号 H03G3/20(2006.01)I
代理机构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代理人 盛明洁
主权项 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由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增益调节单元、电流镜、负载电阻、电流源以及控制电压转换电路组成,以实现连续型的dB线型可变增益并提高了其可集成度,其特征在于:当控制电压转换电路转换出的增益调节单元中的控制电压为三条时:所述的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管由第一NMOS晶体管(M1),第二NMOS晶体管(M2),第三NMOS晶体管(M3)和第四NMOS晶体管(M4)组成,其中第一NMOS晶体管(M1)和第二NMOS晶体管(M2)构成折叠式共源共栅的共源输入对管,第三NMOS晶体管(M3)和第四NMOS晶体管(M4)构成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的共栅对管,将输入差分电压信号转换成差分电流信号,其中:共源共栅的共源输入对管电路连接如下:第一NMOS晶体管(M1)的源和第二NMOS晶体管(M2)的源都接于地电压,第一NMOS晶体管(M1)的漏接于第1节点,第二NMOS晶体管(M2)的漏接于第2节点,第一NMOS晶体管(M1)栅端为信号Vinp输入端,第二NMOS晶体管(M2)栅端为信号Vinn输入端;共源共栅结构的共栅对管电路连接如下:第三NMOS晶体管(M3)的源接于第3节点,漏接于第1节点,第四NMOS晶体管(M4)的源接于第4节点,漏接于第2节点,第三NMOS晶体管(M3)和第四NMOS晶体管(M4)的栅端都接于第一偏置电压(Vbias1);所述的增益调节单元,由第五NMOS晶体管(M5)、第六NMOS晶体管(M6)和第七NMOS晶体管(M7)组成,作为电流开关,其电路连接如下:第五NMOS晶体管(M5)源、第六NMOS晶体管(M6)源、第七NMOS晶体管(M7)源都接于第3节点,第五NMOS晶体管(M5)漏、第六NMOS晶体管(M6)漏、第七NMOS晶体管(M7)漏都接于第4节点,第五NMOS晶体管(M5)栅端接于由控制电压转换电路产生的第一控制电压(Vctr1),第六NMOS晶体管(M6)栅端接于由控制电压转换电路产生的第二控制电压(Vctr2),第七NMOS晶体管(M7)栅端接于由控制电压转换电路产生的第三控制电压(Vctr3);所述的电流镜,由第八NMOS晶体管(M8)、第九NMOS晶体管(M9)、第十NMOS晶体管(M10)、第十一NMOS晶体管(M11)、第十二NMOS晶体管(M12)、第十三NMOS晶体管(M13)构成,实现电流镜像,其电路连接如下;第八NMOS晶体管(M8)栅漏短接接于第3节点,第九NMOS晶体管(M9)栅漏短接接于第4节点,第八NMOS晶体管(M8)的源和第九NMOS晶体管(M9)的源都接于地电压;第十NMOS晶体管(M10)源和第十一NMOS晶体管(M11)源都接于地电压,第十NMOS晶体管(M10)漏接于第5节点,第十一NMOS晶体管(M11)漏接于第6节点,第十NMOS晶体管(M10)栅端接于第八NMOS晶体管(M8)的栅端(VA),并镜像第八NMOS晶体管(M8)的漏源电流,第十一NMOS晶体管(M11)栅端接于第九NMOS晶体管(M9)的栅端(VB),并镜像第九NMOS晶体管(M9)的漏源电流,第十二NMOS晶体管(M12)源接于第5节点,漏接于第7节点,第十三NMOS晶体管(M13)源接于第6节点,漏接于第8节点,第十二NMOS晶体管(M12)的栅端和第十三NMOS晶体管(M13)的栅端都接于第二偏置电压(Vbias2);所述的负载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在第一电阻(R1)的两端上产生差分输出电压(Voutn、Voutp),第一电阻(R1)接于第7节点与第8节点之间;所述的电流源,由第一电流源(I1)、第二电流源(I2)、第三电流源(I3)和电流源(I4)组成,给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和电流镜提供静态工作电流,第一电流源(I1)接于电源电压(VDD)与第1节点之间,第二电流源(I2)接于电源电压(VDD)与第2节点之间,第三电流源(I3)接于电源电压(VDD)与第7节点之间,第四电流源(I4)接于电源电压(VDD)与第8节点之间,以提供各支路静态工作电流;所述的控制电压转换电路(VCTR)产生三条不同的增益调节单元中的控制电压,其结构分别如下:第十四PMOS晶体管(M14)漏接于第9节点,源接于电源电压(VDD),第十五PMOS晶体管(M15)漏接于第10节点,源接于电源电压(VDD),第十六PMOS晶体管(M16)漏接于第11节点,源接于电源电压(VDD),第十四PMOS晶体管(M14)栅端、第十五PMOS晶体管(M15)栅端、第十六PMOS晶体管(M16)的栅端都接于第三偏置电压(Vbias3);第十七PMOS晶体管(M17)源接于第9节点,漏接于第12节点,第十八PMOS晶体管(M18)源接于第10节点,漏接于第14节点,第十九PMOS晶体管(M19)源接于第11节点,漏接于第16节点,第十七PMOS晶体管(M17)栅端、第十八PMOS晶体管(M18)栅端、第十九PMOS晶体管(M19)栅端都接于输入控制电压(VCTR);第二十PMOS晶体管(M20)源接于接于第9节点,漏接于第13节点,栅端接于第四偏置电压(Vref1),第二十一PMOS晶体管(M21)源接于第10节点,漏接于第15节点,栅端接于第五偏置电压(Vref2),第二十二PMOS晶体管((M22)源接于第11节点,漏接于第17节点,栅端耦接于第六偏置电压(Vref3),第二十三NMOS晶体管(M23)栅漏短接接于第12节点,第二十四NMOS晶体管(M24)栅漏短接接于第14节点,第二十五NMOS晶体管(M25)栅漏短接接于第16节点,第二十三NMOS晶体管(M23)源端、第二十四NMOS晶体管(M24)源端、第二十五NMOS晶体管(M25)源端都接于地电压(GND);第二电阻(R2)接于第13节点与地电压(GND)之间,第三电阻(R3)接于第15节点与地电压(GND)之间,第四电阻(R4)接于第17节点与地电压(GND)之间;上述第13节点产生增益调节单元中第五NMOS管(M5)的栅端控制电压Vctr1,第15节点产生增益调节单元中第六NMOS管(M6)的栅端控制电压Vctr2,第17节点产生增益调节单元中第七NMOS管(M7)的栅端控制电压Vctr3,即控制电压(VCTR)产生三条不同的增益调节单元中的控制电压Vctr1,Vctr2,Vctr3,分别决定三个电流开关管的开启程度,实现为连续型的dB线性可变增益;本可变增益放大器电路之间的关系是:输入信号(vinp、vinn)经过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转变成电流信号,由控制电压(VCTR)控制的增益调节单元调节上述电流信号,实现电流信号的改变,再由电流镜镜像输出给第一负载电阻(R1),转换成输出电压信号(Voutn、Voutp),实现可变增益放大。
地址 610054 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4号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