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教育终端的串口电平转换电路
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教育终端的串口电平转换电路,包括串口电压生成电路、串口信号输出转换电路和串口信号输入转换电路,其特征是:串口电压生成电路包括PWM波电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稳压二极管;串口信号输出转换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四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七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串口信号输入转换电路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五三极管、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本实用新型采用分立器件实现串口电平转换,能实现智能教育终端与个人电脑之间的通信,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申请公布号 CN204180045U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2.25
申请号 CN201420506364.2 申请日期 2014.09.04
申请人 广东利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少通;闫敬文;丁研研;吕百涛
分类号 H03K19/0175(2006.01)I 主分类号 H03K19/0175(2006.01)I
代理机构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4230 代理人 林天普
主权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教育终端的串口电平转换电路,包括串口电压生成电路、串口信号输出转换电路和串口信号输入转换电路,其特征是:所述串口电压生成电路包括PWM波电路、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稳压二极管(D1);PWM波电路具有输出PWM波信号的PWM波信号输出端,PWM波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一端相连,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一端及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R3)一端及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另一端连接至+12V电源,第一电容(C1)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及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电容(C2)一端、第三电容(C3)一端及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第二电容(C2)另一端、第三电容(C3)另一端及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均接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作为串口负压输出端(VEE);第一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串口信号输出转换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四三极管(Q4)、第六电阻(R6)、第一场效应管(T1)、第二场效应管(T2)、第七电阻(R7)、第三三极管(Q3)、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第四电阻(R4)一端作为CPU串口输出信号接入端(Tx_3.3V),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一端及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第五电阻(R5)另一端和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R6)一端、第一场效应管(T1)的栅极及第二场效应管(T2)的栅极相连,第六电阻(R6)另一端、第一场效应管(T1)的源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连接至+12V电源,第二场效应管(T2)的源极接地,第一场效应管(T1)的漏极和第二场效应管(T2)的漏极均连接第七电阻(R7)一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八电阻(R8)一端,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一端,第九电阻(R9)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串口负压输出端(VEE);第八电阻(R8)与第九电阻(R9)相连的一端作为串口总线输出信号端(Tx_232);第三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第四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串口信号输入转换电路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D2)、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五三极管(Q5)、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瞬态抑制二极管(D2)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D2)另一端接地,瞬态抑制二极管(D2)与第十电阻(R10)相连的一端作为串口总线输入信号接入端(Rx_232),第十电阻(R10)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一端及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和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十二电阻(R12)一端及第十三电阻(R13)一端相连,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连接至+3.3V电源,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作为CPU串口输入信号端(Rx_3.3V);第五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
地址 515041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海景园1-2座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