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切削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切削法。在井筒底部,整个岩石开挖部位的轮廓为一个圆柱体,其厚度等于井筒直径的2.0-2.5倍,其直径等于井筒的直径。在每一个岩石开挖层的操作平台上,都架设一台平面旋转切削钻,其钻头与设定岩石井筒侧壁相切,并以相等的环向间距,顺次钻制切削孔,首先形成一层实际岩石井筒侧壁,并使所开挖的岩体开挖层仅存一个孤岛状的残存体。该残存体周围的约束被解除,周围的侧压力被撤消,故可用机械方式将其破碎。本发明所使用的机械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操作,机动性强。在施工时没有粉尘,没有噪音,它可连续作业,不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岩石井筒侧壁规则,且井壁岩石完好无损。
申请公布号 CN10314768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2.11
申请号 CN201310055514.2 申请日期 2013.02.21
申请人 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宏量
分类号 E21B7/00(2006.01)I;E21B25/00(2006.01)I;E21B25/10(2006.01)I 主分类号 E21B7/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切削法,在桥梁工程中,被用于开挖钻孔桩井筒〔1〕底部的岩石部位;在山区或浅山区,大地表层为7‑30m厚的土层,在土层之下是大范围的岩石结构〔3〕;所述的井筒〔1〕其直径为1.2m、1.5或1.8m,它向下首先穿过土层,然后进入岩石结构〔3〕中;在穿过土层部位,设有混凝土护壁〔2〕;在岩石结构〔3〕中,形成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所述的混凝土护壁〔2〕其口径等于井筒〔1〕的直径;所述的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用平面旋转切削钻〔8〕切削而成;整个岩石开挖部位的轮廓为一个圆柱体,其厚度等于井筒〔1〕直径的2.0‑2.5倍,其直径等于井筒〔1〕的直径,其侧面与设定岩石井筒侧壁〔4〕相吻合,其底面与设定岩石井筒底面〔5〕相吻合;所述的岩石开挖部位自上而下分为若干个岩石开挖层〔7〕,顺次进行开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井筒〔1〕底部,用电动切割片对岩石结构〔3〕的表层进行水平切割,在其表面的正中部位为顶层岩石开挖层〔7〕形成一个操作平台〔7‑1〕;在这个操作平台〔7‑1〕上,架设一台平面旋转切削钻〔8〕;该平面旋转切削钻〔8〕可绕其自身的中心主轴作360度的平面转动,其钻头与所述的设定岩石井筒侧壁〔4〕相切,并分别垂直向下钻制小原生孔〔10〕和大原生孔〔12〕;所述的小原生孔〔10〕以185‑190mm的相等环向间距排列,小原生孔〔10〕从里向外依次为小原生岩心〔10‑3〕、小原生切口〔10‑2〕和小原生孔壁〔10‑1〕;取出小原生岩心〔10‑3〕,小原生孔〔10〕变成小切削孔〔11〕;小切削孔〔11〕由小切削孔壁〔11‑1〕和小切削孔腔〔11‑2〕构成,小切削孔壁〔11‑1〕与小原生孔壁〔10‑1〕相同,小切削孔腔〔11‑2〕的口径为120mm;在每相邻的两个小切削孔〔11〕之间的正中部位,都钻制一个大原生孔〔12〕,大原生孔〔12〕从里向外依次为大原生岩心〔12‑3〕、大原生切口〔12‑2〕和大原生孔壁〔12‑1〕;取出大原生岩心〔12‑3〕,大原生孔〔12〕变成大切削孔〔13〕;大切削孔〔13〕由大切削孔壁〔13‑1〕和大切削孔腔〔13‑2〕构成,大切削孔壁〔13‑1〕与大原生孔壁〔12‑1〕相同,大切削孔腔〔13‑2〕的口径为159mm;整个一圈小切削孔腔〔11‑2〕和大切削孔腔〔13‑2〕沿着圆周贯通起来,形成一道顶层环状岩石间距〔7‑4〕;在顶层环状岩石间距〔7‑4〕之外,是顶层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在顶层环状岩石间距〔7‑4〕之内,是顶层残存体〔7‑2〕;对于顶层残存体〔7‑2〕,其顶部和边部的岩石用风镐破碎,其中部的岩石用岩石劈裂器破碎,其底部的残留岩石〔7‑3〕用电动切割片进行水平切割,为下一个岩石开挖层〔7〕形成一个操作平台〔7‑1〕;在所述的井筒〔1〕的开口处,安装一台卷扬机,利用吊桶吊装,及时将破碎的岩石运出井筒〔1〕;所述的岩石开挖部位,除了底层岩石开挖层〔7〕以外,其余各岩石开挖层〔7〕的厚度都是600mm,在每一个岩石开挖层〔7〕所钻制的小原生孔〔10〕和大原生孔〔12〕的深度均为600mm;底层岩石开挖层〔7〕的厚度不大于500mm,所钻制的小原生孔〔10〕和大原生孔〔12〕的深度都比该岩石开挖层〔7〕的厚度大100mm;每上下两个岩石开挖层〔7〕的交界面都是下一个岩石开挖层〔7〕的顶面;所有的岩石开挖层〔7〕都按同一个方法进行开挖;将钻孔桩的钢筋笼〔15〕放入所述的井筒〔1〕中,在该井筒〔1〕中注满C25混凝土〔16〕,底层岩石开挖层〔7〕的残留岩石〔7‑3〕构成了钻孔桩的根部。
地址 102308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南路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