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工业炉窑的脱硫除尘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炉窑的脱硫除尘装置,包括壳体部件,壳体部件包括外壳、排污管和进水管。壳体部件的外壳包括主筒体和密封板。主筒体的上端口为气体出口。密封板位于主筒体的下部,且由其外侧周边密闭固定在主筒体的内壁上。排污管与密封板的出水口密闭固定连接,而使得排污管与外壳的内腔相通。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烟气导入装置和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烟气导入装置和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依次设置。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位于壳体部件的外壳的主筒体中。本装置在使用时除尘除有害气体以及降温效果较好、能耗较低、运行成本较低和投资成本较低。
申请公布号 CN103203163B 申请公布日期 2014.12.10
申请号 CN201210007014.7 申请日期 2012.01.11
申请人 常州市姚氏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 姚立猛;陈姚
分类号 B01D53/18(2006.01)I;B01D53/50(2006.01)I 主分类号 B01D53/18(2006.01)I
代理机构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代理人 翁坚刚
主权项 一种工业炉窑的脱硫除尘装置,包括壳体部件(1),壳体部件(1)包括外壳(11)、排污管(13)和进水管(14);壳体部件(1)的外壳(11)包括主筒体(11‑1)和密封板(11‑3);主筒体(11‑1)的上端口为气体出口;密封板(11‑3)位于主筒体(11‑1)的下部,且由其外侧周边密闭固定在主筒体(11‑1)的内壁上;排污管(13)与密封板(11‑3)的出水口密闭固定连接,而使得排污管(13)与外壳(11)的内腔相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烟气导入装置(2)和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烟气导入装置(2)和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依次设置;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位于壳体部件(1)的外壳(11)的主筒体(11‑1)中;所述进水管(14)是使用时向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供水的构件;所述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为列管式旋转对流接触装置,也即该装置是一种在铅垂向设置的列管的钢管制成的各单管(42)中设置旋转导流板(41)的装置;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具有旋转导流板(41)、列管、上管板(43)和下管板(44);旋转导流板(41)为将板体长度方向的一端以板体长度方向的中央直线为轴线(200)旋转一定角度而得到的扭转板,所述的一定角度的范围是90度至7200度;列管的各单管(42)为圆柱壳形,相互间铅垂平行设置;旋转导流板(41)的板体的宽度与列管的单管(42)的管径相对应;列管的各单管的上下向的长度等于旋转导流板(41)的长度的1至3倍;列管的各单管(42)中均固定有一个旋转导流板(41);上管板(43)上设有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进水管孔(43‑2)和一组位于中央进水管孔(43‑2)周边的均匀分布的上板管孔(43‑1);下管板(44)上设有一组下板管孔(44‑1),每个下板管孔(44‑1)与相应一个上板管孔(43‑1)相对应;上管板(43)和下管板(44)均水平设置,各自由其圆周侧面与外壳(11)的主筒体(11‑1)的内壁密闭固定连接,且下管板(44)的每个下板管孔(44‑1)与相应一个上板管孔(43‑1)同轴设置,下板管孔(44‑1)的个数少于上板管孔(43‑1)的个数4至30个;列管的每根单管(42)从下向上依次穿过相应的下管板(44)的下板管孔(44‑1)和上管板(43)的上板管孔(43‑1),每根单管(42)的管体的上下端均开口,每根单管(42)的上端向上伸出上管板(43),且所有单管(42)的上端口均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每根单管(42)的下端向下伸出下管板(44);列管的每根单管(42)均密闭固定连接在下管板(44)和上管板(43)上,从而在列管的各单管(42)、上管板(43)、下管板(44)和外壳(11)的主筒体(11‑1)之间形成水冷却仓(46);该装置在使用中,液态水由上向下从各单管(42)中通过旋转导流板(41)的导流以旋转方式流过,烟气由下向上从各单管(42)中也通过旋转导流板(41)的导流以旋转方式流过且与液态水相互在旋转中对流和接触;列管式对流接触装置(4)由其上下管板的周边外侧与外壳(11)的主筒体(11‑1)的内壁密闭固定连接;所述烟气导入装置(2)由其位于下部的进烟筒由下至上从密封板(11‑3)的中央穿过,且与密封板(11‑3)内侧周边密闭固定连接;烟气导入装置(2)的上部位于主筒体(11‑1)中且通过相应的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在主筒体(11‑1)的内壁上,烟气导入装置(2)设有自进烟筒的下端进口至烟气导入装置(2)的上部侧面出口之间的烟气通道。
地址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新市路15号南5楼